美文分享,中秋记忆。做者:宋小玲

6 云中笑 1天前 48次点击

这又是一篇教科书级的文章了,想着我小的时候到现在这十几年内过中秋都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真是不得不羡慕人家呀。

其实现在我们大部分人过中秋也就是一种形式了,真正能回家的那已经就很不错了,在这十几年中开始上学之后我中秋回家的次数也没有几次,大部分都是在学校过的,主要还是路途比较远,感觉回家不太值得。

不过没有关系,今年这个假期足够长,不管7+3等于多少,在我这里7+3它就等于加,。

今天在家虽然雨一直在下,而且还下的并不小,不过,我们一家人都在这里倒也好不热闹,中午吃的饺子,现在我们家里人正在为晚上吃饭而在厨房忙活。

今天本不想发什么内容了,但是读到这篇文章之后真的感觉很不错,在这个信息高速流转的时代这些文字确实很有意境感,所以就发上来和大家共读一下,也再次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某一个中秋或者是今天在哪里怎么度过的,至少我想生活上大家这一代人还都是保留着传统观念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下面上正文。

说起中秋,我的记忆多停留在孩提时的双溪老家。

天空才露一线月牙,我就缠着母亲讨吃中秋饼。母亲总是指着门外的桂花树笑道:等桂花香了,月亮圆了。于是,年纪相仿的一群小伙伴,便天天到桂树下嗅寻花香。常常是,我们还在寻香的期待中,月亮就先于花香给了我们惊喜:月圆了,中秋节来了!

其实,等待花开的日子并不难熬,因为此间,街边饼店时不时飘出的香,往往舒缓了我们等待的急切。那可是积攒了一年期待的诱人之香,透着甜,带着焙炒酥味和葱油芬芳。循着那股香,我们总是一次次佯装不经意地踱进店。

那时天气冷得早,临近中秋已是寒意袭人。当我们进店时,店里早有三三两两忙完农活的大人,围拢饼炉边烤火、聊月饼、说中秋。孩子们不贪炉火温度,只贪炉里飘出的阵阵饼香,趁便瞟几眼金灿灿的月饼,偶也听大人聊天,懵懵懂懂跟着呵呵傻乐。这时,即便不吃不尝,就只蹭一口饼香,大家早就心满意足了。

店里月饼种类不多,一种叫作“咸馅”的月饼,是当时最经典的传统老月饼。它表皮酥润,酥中潜着韧劲。里馅由肥猪肉、白砂糖、花生、芝麻和葱盐糅合而成,甜中带咸,油而不腻,咬一口,味蕾瞬间沦陷在肉、芝麻和葱油的咸香中。正因饼馅里加了盐咸,大家就干脆唤它“咸馅”,干脆得连名称后缀的“饼”字都省了,就这么简单一叫,叫成了家乡屏南千百年的经典。

饼店还制作另一种俗称“大饼”的月饼,其工艺跟咸馅相差不大,只是材质输于咸馅,不加盐,味道也不如咸馅有层次感。形状上,“大饼”恰如其名,是各类饼中最大块者,中秋时买一块全家切分着吃,经济、实惠,为当年多数家庭的首选。咸馅,就小巧精致多了,仅小碗口般大小,但价格不菲。因为油腻,这些月饼都用蕉叶先裹一层,然后用黄油纸包好,有时面上还贴一张印有红色中秋图案的薄纸。中秋节前,拎上一块“大饼”或几小块“咸馅”走亲访友,那就算很体面的大礼了。

听长辈说,他们童年时的中秋月饼除了咸馅、大饼,还有“人仔饼”和“霍童饼”。“人仔饼”,因其面上贴有专属人物简画而得名,它名字听着诱人,其实只是一种烧饼而已,薄薄的一块,无馅,仅一点甜味,一般是不大宽裕的人家购买,味道虽比不上咸馅,但有人仔图像,也颇得小孩欢心。“霍童饼”是最常见的一种,只是普通小“光饼”,仅酒杯口大。此饼最早源于宁德霍童,后经挑货郎传到当地,人们就学了此手艺。买不起其他月饼的人家,就买几块小小“霍童饼”充当中秋饼,小孩人手一块,笑着、跑着追月亮,也开心万分。

中秋,时值田埂豆荚成熟,所以几乎每一家的中秋节,也都有蒸煮的豆荚登场。煮中秋豆荚小有讲究,不是将豆荚一只只摘下,而是整株整束除根去叶,置于大锅蒸煮,煮熟了整束抓在手上,手指捏住豆荚,一挤,豆粒便跳入口中,甜糯中带着田野的鲜活。大伙儿手抓大把豆荚,挤一个吃一个,边吃边玩。玩兴起时,就来个吃豆比赛,参赛者手不停、嘴不歇,一旁的啦啦队声不断、笑不止,那热闹场面,也成了儿时中秋独特的一道风景。

屏南俗语有言:“重阳暝,冬至早,中秋半暝早。”说的是,重阳节在晚上过,冬至是早上,而中秋节则为傍晚。孩子们深谙此道,晚饭后,手抓一角月饼,就着急兴奋到桂树下望月了。

此时,月亮已上树梢,透着黄晕,像一块洇着酥油的圆月饼,正等着孩子们唱响中秋歌谣。孩子们手举月饼跑啊、笑啊,哪怕手里的月饼仅一小块,依然兴高采烈对月高歌:“月啊月,你在天上转,我在地上走,走到福州城,买两块饼,你吃大一块,我尝小一块……”孩子们忘情唱着,在玩乐中表达着对月亮的敬重。作为小孩,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简约、朴素的“请月”方式了。

当然,也有一些讲究仪式的人家,在家举行颇为正式的中秋“请月”礼。先备好月饼、五谷、瓜果,放在圆形竹匾,再斟上两盏茶水,三盏米酒,按照习俗的“茶哥米弟”排行,茶放前酒置后摆好,然后拿到自家的晒谷坪,对着明月,点上三炷香,敲着小锣,嘴里念说着:“请月神享用中秋礼品!请月神赐福人间,保佑大家安康幸福,五谷丰登!”也有些未备小锣的请月人家,就拿来锅盖、脸盆,让小孩一齐敲着,场景热闹有趣。当请月的热闹声在巷弄响起,街坊邻居孩子们就呼朋引伴而来,也敲着锅盆,拍着手掌,欣欣然加入邻里的请月活动。一炷香工夫,请月仪式结束,大人切分月饼、瓜果,孩子们欢呼雀跃,继续在月下尽享期盼多时的快乐时光……

充满童趣的中秋记忆,几乎占据了我中秋印象的全部。假如把中秋当作一块月饼的话,那我所喜爱的馅,绝不是歌舞、宴请,而是家乡中秋的那一份情趣。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感谢大家收看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