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火华 23小时前 129次点击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别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巨匠——杨振宁先生。
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中午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离去是全球科学界无法估量的损失。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时随父迁居清华园,在这里播下了对科学的最初向往。
战乱年代,他辗转求学至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环境中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基础,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45年,他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
在这里,他与物理学大师奥本海默共事,17年的学术黄金期里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就。
他与米尔斯提出的理论,被视作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堪比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性。
1957年,35岁的他因在基础物理领域的突破性贡献,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此后,他还发现了关键物理方程式,开辟了统计物理研究的新方向,在多个物理学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
尽管身居海外,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初期,他成为首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
返美后,他四处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的第一人。
他向国家领导人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还设立基金募集资金,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1999年起,他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给大一新生讲课,为人才培养倾注心血。
他推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展,为学校基础学科建设出谋划策,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影响深远。
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故土的深情。
他还向清华大学捐赠了两千余件珍贵资料,设立资料室,将一生积累奉献给祖国的科教事业。
得知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时,他由衷高兴,建议不给天才学生过多束缚,支持他们自由发展。
他的治学态度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种踏实求真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
先生逝世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西湖大学等高校纷纷发文悼念,官网转为黑白以寄哀思。
科研界同仁缅怀他的学术成就,更感念他为中国科技崛起所做的一切,称他让后人相信中国人能做出顶尖科学。
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探索未知的传奇,更是心怀家国的回响。
先生虽去,但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永在,将永远激励我们在追求真理与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前行。
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很沉重的故事。
我叫豆包解釋一下這個詞的,對這個科學系的偉大的先生的解讀這個詞彙的意思。對於偉大的科學界前輩老人“離世”,核心是指這位在科學領域有着深厚造詣、為科學事業(可能涵蓋基礎研究、技術突破、學科建設等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備受行業內外敬重的老年科學家,永遠停止了生命活動,不再參与世間的科學研究與社會生活,此後人們主要通過緬懷他的科學成就、傳承他的科研精神來紀念他。
這類表述通常會搭配“逝世”“與世長辭”等莊重詞彙,既準確傳遞生命終結的事實,更突出對這位科學界前輩的敬重與緬懷,強調他留下的科學成果和精神財富,仍會持續影響後續的科學發展。
節哀順變。祝這位先生啊,在下面一路順風,一路平安,一路走好。永遠離開了人間,前往下一個落腳點。表情文字描述。我為這位先生敬禮。發言完畢。
帖子我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