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回忆忧伤 2天前 89次点击
哈罗,大家好啊。帖子感觉发的稍微晚了点,咳咳,原因是我起来的晚了点。还有就是上午发了个帖,想了想还是晚点发吧。以后的帖子不发那么早了。
如果你喜欢本内容,你可以来这里留个脚印和我一起聊聊。
如果你不喜欢本内容,那请你手下留情不要喷我。
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什么,那你也可以来聊聊天,也可以来这里问关于电脑的任何问题,我知道的我可以解答,咳咳,我不知道的那我就没办法了。
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聊天,你也可以进来聊聊。
本内容是按照本人自己的习惯和学习方式写的。目的是我们一起学习REAPER。有什么问题随时交流。
还有一点我必须要重复,我用到的快捷键可能和你安装好的REAPER快捷键不一样。有时候你按我的操作,可能按下的快捷键不一定就是我说的那样。这是因为,我有些快捷键是按照自己的喜欢和习惯来改的。如果有不一样,如果你想改成和我一样的,那么下面我会告诉你怎么改。
1. 什么是剪辑 (Editing)?首先还是要稍微啰嗦一下剪辑和渲染的那些事情。
剪辑,说白了,就是“备菜和烹饪”的过程。
当你在厨房里,你有很多原材料(录的人声、乐器声、下载的音效等等),剪辑就是你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全部动作。它包括:
切掉不要的:就像摘菜一样,把你录音里的咳嗽声、说错的词、呼吸声太大或者弹错的音符给“咔嚓”一刀切掉扔了。
移动位置:发现菜谱上说应该先放葱再放蒜,你就把顺序调整一下。在 REAPER 里就是把一段音乐从后面挪到前面,或者把副歌和主歌换个位置。
复制粘贴:这盘菜里的某个酱汁味道特别棒,你决定在另一道菜里也用。对应到音频里,就是你录的一段鼓点特别好听,直接复制一份,粘贴到歌曲的另一部分。
总之,剪辑就是在你的工作台上,把你手里的各种声音素材进行切、拼、挪、改,把它们组合成你最终想要的样子。 这个阶段你做的所有操作都是灵活的,可以随时反悔和修改。
2. 什么是渲染 (Rendering)?
渲染,就好比是“出锅装盘,打包成菜”的过程。
等你把菜在锅里彻底炒好了,对味道非常满意了,这时候你需要把它盛出来,装进一个漂亮的盘子或者打包盒里,才能端给客人吃,对吧?
渲染就是这个“出锅装盘”的动作。你在剪辑的时候,REAPER 只是记住了你所有的操作步骤(比如“这里切一刀”、“那里音量加3分贝”),它本身并没有生成一个最终的音频文件。你的工程文件(.RPP 文件)就像一张详细的“菜谱”,记录了所有的配料和做法。
而**“渲染”这个动作,就是让 REAPER 严格按照你这张“菜谱”,把所有的声音片段、效果、音量变化等等,全部加工混合在一起,“烘焙”成一个大家都能听的、完整的音频文件**,比如一个手机能直接播放的 MP3 文件,或者音质超高的 WAV 文件。
渲染完之后,你得到的就是一个独立的成品了。它可以发给朋友,上传到音乐平台。它不像工程文件那样可以随便修改里面的细节了,它已经定型了,就像一道做好的菜,你没法再把里面的盐给单独取出来。
啰嗦了那么久咱们首先打开REAPER,然后按下ctrl+t,新建一条轨道。。
当然也有人说了,我就是不新建轨道,我可以直接插入音频文件你咬我啊。
咳咳,至于你想怎么做那就随便你了。
我新建一条轨道名为歌曲。那么此时我在这里用上下光标浏览就能听到1 歌曲。接着我按下插入件。按照标准的104键盘,插入件应该是在删除键上面那个键。
如果你的键盘和我的键盘不一样,那我建议你先熟悉一下键盘然后在来。
按下插入件就出来一个常规的浏览文件的对话框。
如果没有意外,那当你按下插入件就会听到导入文件到工程: 对话框文件名(N): 可编辑文本 Alt+n这样的提示。
我们可以按下Shift 加 Tab来反切两下,切换到一个列表框,我这边会显示本地磁盘 (D:) 第2项共3项,这个时候就可以找到你音频所在的位置回车就载入进来了。在这里就是浏览你本地的文件然后加载进来。操作和你浏览本地文件夹一样,回车进入退格键返回上一级。
比如我找到桃花桃花你别开--怪阿姨.flac然后回车。然后我们上下光标浏览可以听到1 歌曲 1 对象,这样就代表歌曲这个轨道上有一个文件。
如果你没有新建轨道,如果你是直接插入音频文件,那你用上下光标浏览,你听到的内容就会是。1 桃花桃花你别开--怪阿姨 1 对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你没有新建轨道。你是直接插入音频文件进来的,此时软件里是没有轨道的,没有轨道那你强行插入了音频文件,这个时候软件就已你插入进来的音频文件名命名轨道名字了。咳咳我这说的有点绕,不过也能听懂。
那么此时按下字幕W,回到开头。按空格键就可以播放了。
在播放的过程中你可以按上下翻页来快进退,可在播放的过程中可以按问号随时把播放光标拉到你播放的位置。
在这里一定建议大家打开REAPER的键盘帮助,按下F12会告诉你快捷帮助开,在按一下F12会告诉你快捷帮助关。在快捷帮助开的情况下无论你按下什么快捷键那都会告诉你相应的功能。当然个别快捷键除外。例如什么alt+f4,什么Windows键啊,什么Windows+m,Windows+b等等这些快捷键在REAPER里是无效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
如果我需要把这首歌从13秒多的位置减掉,前面的内容不需要,那我们播放到你想剪掉的地方按字幕a他会说1 对象已添加,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按下这个快捷键就直接把这首歌分成了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后面一部分。这个功能叫自定义:选择并拆分编辑或播放光标下的项目。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在做音乐或者剪辑音频的时候,界面上总有一条竖线,对吧?你没按播放的时候,可以随便移动的那条叫“编辑光标”;按下播放键,它自己会跑的那条叫“播放光标”。
这个功能的作用就是,无论你把“编辑光标”停在哪个音频块上,或者在播放时,“播放光标”正好跑到哪个音频块上,你只要一按这个快捷键,“咔嚓”一下,它就会在光标那个精确的位置,把这个音频一刀两断。
这个时候我们用上下光标就可以听到1 歌曲 2 对象。
我们可以按ctrl+左右光标选择对象。
这里人家也提示的很清楚了,当我们按下ctrl+左光标就会提示对象导航: 选择并移到上一个对象。当按下ctrl+右光标就会提示,对象导航: 选择并移到下一个对象。
这两个功能,说白了就是让你在项目里快速“蹦来蹦去”的快捷键,就像你用遥控器按“下一首”或“上一首”切歌一样。
想象一下,你的轨道上铺满了好多剪好的音频块或者MIDI块,这些在REAPER里就叫“对象”(Item)。
当你按“选择并移到下一个对象”时,REAPER会帮你干两件事:
它会自动找到你当前选中素材右边的下一个素材块。
然后,它会帮你选中那个新块,并且把你的编辑光标(那条闪烁的竖线)和屏幕视角都瞬间移动到那个新素材块的开头。
“上一个对象”就是反过来,往左边找。那前面的内容我们是不想要的,我按ctrl+左光标就会提示,1 桃花桃花你别开--怪阿姨.flac 1 小节 1 拍 0%。然后我们很很的按下删除键就提示1 对象已移除,这个前面的一部分就删除了。
那这个时候有人就会说了,我的天啊,这是怎么回事,我点击了播放,过很久还不播放。
那是因为,我们在剪辑之前也就是调入音频文件之前。必须要切换到波纹单条轨道,这个功能叫,轮换波纹编辑模式。
我这里的快捷键是Alt 加 Shift 加 p。如果你按了我的快捷键无效。然后你又想用我这个快捷键。你就必须要去设置快捷键。
如何设置快捷键呢?
我们在轨道界面按下F4。你就会听到操作 对话框 过滤器:部分:
搜索过滤器 可编辑文本,默认就在搜索编辑框。我们在这里打波纹这两个字。然后tab切到列表1 列表,也就是第一个列表。可以用上下光标浏览,。
浏览到描述: 选项: 轮换波纹编辑模式, 状态: 开,然后tab切到添加... 按钮,回车。键盘/MIDI/OSC输入 对话框 快捷键:
快捷键: 可编辑文本 <<键入键或移动控制器>>,在这里我们按下你需要的快捷键。比如我的就是快捷键: 可编辑文本 Alt+Shift+P。然后点确定这个快捷键就设置好了。
这里有三个模式。
波纹单条轨道。
波纹全部轨道。
波纹关。
想象一下,你正在用很多条长长的珠子串(轨道)来做一个大门帘。每条珠子串上都穿着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珠子(音频或MIDI片段)。
1. 波纹关 (Ripple Off)
这个是默认模式,也是最“老实”的模式。
意思就是: 你干你的,我待我的,互不相干。你对某一颗珠子做的任何操作,只影响那颗珠子本身,别的一概不动。
就拿那个珠子门帘来说。你觉得其中一条串上的一颗蓝色珠子不好看,想把它拿掉。在“波纹关”模式下,你把这颗蓝色珠子取下来后,它原来的位置就留下了一个空档。后面的珠子不会自动往前凑,旁边的珠子串也纹丝不动。同样,如果你想在中间加一颗新珠子,你就得手动把后面的珠子一颗一颗往后挪,给它腾出地方。这就是“各管各的”,非常独立。
2. 波纹单条轨道 (Ripple Per-Track)
这个模式开始变得智能了,但它只在自己的“地盘”上智能。
意思就是: 在你正在操作的这一条轨道上,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你动了前面的,后面的会自动跟上,但绝不会影响到其他轨道。
还是那个珠子门帘。现在你开启了“单条轨道”模式。你还是觉得那条串上的蓝色珠子不好看,当你把它取下来的瞬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颗珠子后面的所有珠子,都“哗啦”一下自动向前滑动,把那个空档给填满了,整条串又变得严丝合缝。反过来,如果你想在中间加一颗珠子,你把它塞进去,后面的珠子会自动“哗啦”一下集体往后退,给你腾出空间。但请注意,这个过程只发生在你操作的这一条珠子串上,旁边其他几十条珠子串,连晃都不会晃一下。这在你想调整单轨的节奏,但又不想破坏与其他轨道的对齐关系时特别有用。
3. 波纹全部轨道 (Ripple All Tracks)
这是最“霸道”也最强大的模式,牵一发而动全身。
意思就是: 无论你在哪一条轨道上进行操作,从你操作的那个时间点开始,所有轨道后面的所有东西都会跟着一起移动。
继续看我们的珠子门帘。现在你开了“全部轨道”模式。你还是去动那颗蓝色珠子。当你把它取下来的那一刻,不只是它自己这条串后面的珠子会往前补位,而是整个门帘从那个横向水平线开始,所有串上位于它后面的珠子,都会像一个整体,被齐刷刷地往前拉!就好像你用一把大剪刀,横着剪掉了门帘的一小条,然后把右边剩下的一大半整个挪过来拼接上。
这个模式最适合用在什么地方呢?比如你做好了整个歌曲,后来发现第一段主歌后面需要删掉两个小节。你只要一删,从那个时间点之后的所有音轨——鼓、贝斯、吉他、人声——都会作为一个整体,自动往前移动两个小节,所有乐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对齐关系都完美保持,不会乱套。
那我们只有一条轨道,然后我们做的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剪辑操作。这里我们需要的是波纹单条轨道。在我们调入音频文件进来之前或者是音频进来以后打开这个模式都行。
这个时候你在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剪辑一下你的音频,你会发现没毛病,可以顺利的达到 你的要求了。
还是以这首歌为例。
前面的内容我已经删除了,这个音频特别的长,我如果用来做铃声肯定不适合。那我就需要前面这一段开始唱歌的部分,和第一段结束的部分。我们按空格键开始播放。
播放到这个歌曲第一段结束的部分,我们继续按字幕A,他又把我们的音频切成两段了。
这个时候按空格键播放,我用ctrl+左右光标浏览可以听。听到哪一段是你要删除的那一段你就直接按删除键这样就删除了。
删除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渲染的操作了。
在渲染之前,我觉得这个音频无论是唱歌也好结束也好,太突然了。
如果我正睡的香呢,突然来那么一嗓子人都要吓死。
那怎么办,我们可以用到两个功能叫淡入淡出。
让这个歌曲慢慢的声音从小到大播放,直到正常音量。然后结束的时候也不能太突然,要他慢慢的结束。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包络来实现,那我们今天就不说包络了。只用淡入淡出来做。
什么是淡入淡出。
1. 淡入 (Fade-in)
这是啥意思?
就是让一段声音从“完全没声”慢慢变到“正常音量”。
想象一下,你站在路边,一辆汽车从很远的地方朝你开过来。你最开始是听不见的,然后声音一点点出现,从小到大,越来越清晰,直到它开到你面前。这个声音“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一个完美的“淡入”。
2. 淡出 (Fade-out)
这是啥意思?
跟淡入正好相反,它是让一段声音从“正常音量”慢慢变到“完全没声”。
还是那辆车,它从你身边开过去,越开越远。它的引擎声是不是也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消失在远方?这个声音“从大到小直到消失”的过程,就是一个“淡出”。再比如,你看电影看到结尾,主题音乐慢慢地、缓缓地变小,直到黑屏,这也是淡出。
我这里淡入的快捷键是Ctrl+Alt+I 描述: 对象: 淡入对象到光标处。
淡出的快捷键是Ctrl+Alt+O 描述: 对象: 从光标处淡出对象。
我想让这个音频从开始播放声音慢慢的变大。我就先播放一段。然后把光标指向停留的位置。按下淡入的快捷键。按完以后你按W回来重新播放听,你是不是发现这个音频播放的时候声音从小到大的播放了。
同样的淡入。当你觉得这个歌曲要结束了。你提前四五秒。把光标停留在这个地方。按下淡入的快捷键,然后你在听,这个音频的声音是不是慢慢的变小了。
一切搞定我们就开始渲染了。
按下ctrl+a,提示1 对象已选中。你可以用alt弹出菜单上下光标找到渲染...(E) Ctrl+Alt+R回车。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按下渲染的快捷键Ctrl+Alt+R。渲染输出文件名 可编辑文本 $project,这里是填写你需要的名字。例如我填写。铃声-桃花桃花你别开。上面有很多参数选项我们先别管,今天暂时不说。直接tab切到格式(F): 组合框 已折叠 WAV Alt+f,这里用上下光标选择。我就选MP3(用LAME编码工程),然后tab切模式: 组合框 已折叠 恒定比特率(CBR)
比特率: 组合框 已折叠 320 kbps,保证这些地方没问题就切到。渲染1个文件(R) 按钮 Alt+r回车。
那如果你和我的操作方式差不多,你就会在你设置好的渲染路劲看到你渲染出来的文件了。我渲染好了,文件就是铃声-桃花桃花你别开.mp3。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