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6 鹿邑心扉 1年前 190次点击

人生最大的贵人是母亲,

微博上,关于父母对一个家庭和孩子的影响的讨论人数已然过亿。

现代社会,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家的幸福程度?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第11位朋友苏母程夫人,她将现身说法。

给大家讲述她那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

01

真正的完美,是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嗨,大家好,我是苏洵的妻子,苏轼、苏辙的母亲,人称程夫人。

浩浩淼淼的岷江,流经青神县,形成了秀竹丰茂、土壤肥沃的平坝沃野。

在这片沃野的南端,便是我的故乡程家嘴。

公元1010年的四月,我出生于一座翠竹掩映的程家宅院。

彼时,在眉州,程家也属于名门望族。父亲程文应在朝为官,母亲在家料理家事。

自小,我便衣食无忧,且跟随母亲,习字,读书,生活富足、平静。

我以为我的一生都会是如此,直到十八岁那年,父亲将我许给了同为眉州人,他的老友苏序的三儿子——苏洵。     

起初,父亲定下的这门亲事,我长兄程浚竭力反对,据说他与苏洵曾有过睚眦。

母亲闻之,也心有戚戚。

她害怕过惯优渥的女儿,嫁到苏家会受苦;更害怕偏好游荡的苏洵,会误了女儿的一生。

但是父亲执意认为那个貌似不务正业的男人,日后定会有大出息,就连他的老友苏序也大发感慨:

“有此姻亲,小三子(苏洵小名)日后必成大器矣。”

在一个良辰吉日,我嫁到了苏家,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活。

虽然我心中有一百个不乐意,但是自小所受的教育让我摒弃了所有的不甘,尽心尽力地操持一家人的生活。

诚如一千多年后,一本风靡全球叫《家庭的觉醒》的书说中了我的心声:

什么叫作接受生活原本的样子呢?

它意味着觉察到每个时刻都包含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喜有悲,有痛苦也有快乐。

这就是生活,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接受本身就是两全其美。

况且,见多识广的父亲让我嫁给他,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婚后,夫君苏洵仍像个未长大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游山玩水。

兴致大发的时候,他说走就走,好久都不见踪影。

我虽然有怨言,但我从来不向别人那样对夫君的行为挖苦、讽刺、嗤之以鼻。

而是尽最大努力去陪伴、理解和关心他。

我深知他一路滚爬,一路摸索,也终将会一朝觉醒,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

诚如《家庭的觉醒》中所言:

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

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

夫君自己有对人生的规划,既然他无法活成我期待的样子。

那我不如暂时放下对他的期待,在生活中寻求自我的突围与成长。

02

真正的高贵,是凭借自己的双手过好一生

生活的重担,自然都落在了我的肩上。

有人提议,让我向娘家求救,但是我也有我的骄傲与骨气。

我不能让别人看夫君的笑话,说他是一个靠岳父家生活的。

我也不能让别人看轻了我,堂堂名门之女竟然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亦不能让别人日后戳孩子的脊梁骨,瞧,你有一双无法自食其力的父母。

况且,我深知,真正的贵族,并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过好这一生。

于是,我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乡里人的不解,毅然从苏家老宅搬到新租赁的屋子里。

深闺之中,我为了打发时间,曾经跟随母亲学过养蚕,缫丝,如今算是派上了用场。

我把家乡青神县的丝绸贩卖到眉山,在纱毂(gǔ)行街上的“新屋”做着纱毂生意。

婚后一年,我与夫君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女儿不幸夭折。

我自是悲痛万分,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我强忍悲痛,拖着孱弱的病体,仍在纱毂行的作坊里操持生意。

许是年岁渐长,许是做了父亲,夫君渐有开悟,他谢绝了往日一同游历的朋友,开始发奋苦读。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扭转,夫君科考落第,我好言宽慰他,让他莫要灰心丧气,只要功夫下到了,自然会学有所成。

但是,他已然心灰意冷,再次出门游历。

对此,我没有过分苛责,我知道夫君作为堂堂七尺男儿,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消化情绪的。

所幸,不久之后,夫君果然重返家中。彼时,我已怀了一子接近临盆。

满面憔悴的夫君看见我拖着孕身在纱毂行里忙碌,几近哽咽。

我理解他的心情,也知道他的歉意,我还是心平气和地安慰他。

我告诉他,我宁愿他天马行的快意游历,也不愿意他现在为了莫须有的功名而颓然失意。

脚下的路,眼前的日子,都是我内心的选择,与其抱怨,不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

03

真正的养育,是看见孩子的内心

命运不会一直亏待我们。

一天清晨,经过几个小时的蚀骨疼痛,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寂静,是个男婴。

我喜极而泣。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三年后的另一个清晨,我又为苏家诞下一个男婴。

后来,夫君分别为两个孩儿取名“轼”和“辙”,我则习惯唤他们轼儿,辙儿。

时光荏苒,孩子们渐渐长大。看着孩子们在院落里奔跑嬉戏,我在那一刻深感责任重大。

教养好孩子,是身为父母亲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照料纱毂行生意之余,我开始教给孩子识字读书,给他们讲一些简短的故事。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利用身边的情景随时随地对轼儿与辙儿进行引导。

一天夜晚,皓月当空,宅院内竹影婆娑,花草摇曳,与月影交相辉映。

我便喊来轼儿与辙儿,让他们同我一同在院子中赏月。

轼儿与辙儿非常高兴,他们一会儿数星星,一会儿数月亮。

轼儿说月亮有四个,辙儿却说月亮有三个。

辙儿说自己数了河里的月亮,水井里的月亮,水缸里的月亮,唯独忘记了天上的月亮。

我因势利导,告诉他们:

“看得见的月亮在天上,看不见的月亮在心中。”

轼儿、辙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此情此景,我给孩子吟诵了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紧接着,我讲了李白的生平,讲他的豪放,讲他飘逸浪漫的才情。

他们两个人非常安静且认真的听着,很享受这样的时刻。

我想起《家庭的觉醒》中所说:

当我们的孩子被允许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推着走,他们天赋的智慧、真挚的愿望、自然的天性与兴趣都会被激活。

轼儿10岁,辙儿7岁的时候,双双从眉山天庆观北极院学堂完成了学业。

我常常挑选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来考问轼儿、辙儿他们对历史的看法,他们两个也都能对答如流。

因为学习历史,不但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启迪智慧,更能够让人明辨是非。

有一天,轼儿读到《范滂传》。

便很认真的问我:“母亲大人,我长大之后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我这样做吗?”

我听完之后,内心既震惊,又欣慰。

范滂是东汉时期有学问有才干,又清正廉明的官员。

在任期间,他敢于伸张正义、鞭挞贪官污吏,又能关心民生疾苦,深受百姓们爱戴。

但由于宦官专权、范滂最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惨遭死刑。

身为一个母亲,我曾饱尝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自然于心不忍。

可我又非常欣慰,轼儿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雄心壮志,作为母亲,一定要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产生良性循环。 

这正如《家庭的觉醒》中所言:

涟漪效应会向外扩大,自我认同会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积极性、自信心。

所有这些正面效应都来自家长的正反馈——抛弃我们设想的形象,让孩子探索真正的自我。

于是,我坚定地对轼儿说:“假如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我从来不蛮横地干涉他们,也从不生硬地为他们灌输一些道理。

因为我深知,孩子的天赋需要被看见,孩子的纯善也需要被看见。

一日,家中的花猫捕捉了一只桐花凤,虽然轼儿与辙儿极力救护,它也未能幸免。

有人提议要烤着吃,我见此情景,非常生气,并借此事嘱咐轼儿与辙儿,做人不能像动物一样残忍,要时刻保持一颗仁爱、宽厚之心。

只有被看见并被鼓励的孩子,才能够有足够的磁场,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天性,施展自己的抱负,并能从容过一生。

后来的后来,你们也知道了,他们两人名垂千古,无愧天地的活了一生。

04

写在最后

我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我只是在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该做的事情。

这中间,有艰难,有无奈,有痛苦,亦有幸福与欣慰。

若说遗憾,那就是生命留给我的时间太过短暂。

然而,隔着漫长的光阴,当我得以俯瞰我离开之后的历史,我的夫君、轼儿与辙儿,也没有让我失望。

我看见那年春闱放榜,苏家的三个男人,同时成了时代关注的焦点。

我看见轼儿勤政爱民,即便被贬官,依旧宅心仁厚,心系百姓,修苏堤,治颍水,建索桥。

我看见轼儿与辙儿兄弟情深,即便是患难之中,亦友爱弥笃,少有怨尤。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一直秉承苏家的优良家风,一直传承着苏家的凛然骨气。

他们真是好样的。

有人说,我这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柔韧与智慧,承托整个苏家。

而我庆幸这一生,是他们给了我觉醒的力量。

一个母亲的觉醒,一个有爱的家庭,决定着一个家族的命运。

诚如:

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