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叶力森 1年前 226次点击
假设在1908年冬,光绪皇帝没有被慈禧太后毒死,那么,大清会亡吗?今天,老冯和你一起开脑洞,分析一下这个事。
先说推论:
即使光绪没死
他也救不了大清
是的,就算光绪皇帝没被毒死,而是在慈禧死后顺利掌权,那么,大清仍然要亡国,光绪仍然不能力挽狂澜。
凭什么这么说?下面,老冯和你一起,仔细捋一捋这个事。
分析1:有很多历史爱好者其实一直误会了光绪皇帝,误以为光绪是一个搞君主立宪的“圣人”皇帝,其实不然。虽然说光绪确实是一个锐意革新的皇帝,但是,光绪从来没有说过他要搞君主立宪,光绪在他公布的《明定国是诏》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文告和改革动作里,明确表明他的改革内容有:在中央开办京师大学堂,在地方兴办各类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翻译西方书籍,奖励发明专利,鼓励民办企业,大修铁路,大举开矿,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在各地开办工厂,保护商人企业家,改用西式军事训练,兴办民兵预备役,鼓励发明和改良枪炮技术,筹备中央军校,允许私人开办兵工厂,允许官民向中央上书,允许民间开办报馆……等等各项,但是,通观光绪皇帝在变法那一百多天里,他从来没有说过要君主立宪,他从来没有说过要把治国大权交出来、交给议会(国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光绪是一个有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有作为”和“放弃权力”二者天然矛盾,这就是为什么光绪在那一百多天的维新变法里,从来没有提过要君主立宪,也从未出台过任何一个限制皇权的立宪举措,因为太后不会同意,其次他自己也不会同意,我们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把光绪皇帝想象成一个思想超前的君主立宪主义者,其实是误会了他。换句话说,戊戌变法根本就不是一场君主立宪运动,而只是一场试图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搞一场富国强兵的运动,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分析2: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光绪果真要搞君主立宪,那么国会要么是由满清贵族主导,要么是由汉人主导,倘若是后者(汉人控制国会),那么慈禧留下来的满清亲贵集团,一定会反扑,具体反扑会是什么形式?也许是发动军事政变,把光绪拉下马,也可能是其他别的形式,总之,满清亲贵集团一定会反扑,为什么呢?因为搞真正的君主立宪,不但动了满清亲贵的蛋糕,而且还给满清亲贵带来了危险,从满清亲贵看来,国会一旦让汉人控制,那么以北京城为核心的满清亲贵阶层,绝对玩不过四个亿人口的汉人,毫无安全感可言,所以,满清贵族一定会反扑,尤其是手中掌握军权的那些满清亲贵。
分析3:如果光绪搞货真价实的君主立宪,那么一旦权力下放,大清的结局不是得救,而是死得更快,为什么?因为在满清最后那几年里,大清的军队、学堂、报界等很多重要领域,都充满了革命党和同情革命党的知识分子,所以,光绪一旦搞真正的君主立宪,权力不在自己的手中,局势反而更容易失控,革命党搞事情会更容易,更频繁,大清会死得更快,要知道,在晚清的最后几年,革命党的革命口号不是民主和立宪,而是“反满兴汉”。
分析4:所以,就算光绪要搞君主立宪,北京的那帮满清亲贵,也会集体劝说光绪:国会和内阁,万万不能交到汉人手中,否则,皇上您和我们这些爱新觉罗家的后代,全部都要遭殃,光绪因为没有高度忠于自己的军队,他是一个弱皇帝,所以,最终在中央,还是会闹出“皇族内阁”的丑剧,全国的民心,最终还是保不住,换句话说,无论光绪皇帝死不死,后来的历史剧本,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分析5:清末那几年,财政危机,民心沦丧,地方坐大失控,革命党渗透军队,人心思变,哪个地方闪出点星星之火,立马就可以燎原,换句话说,清廷在最后几年,事实上处于摇摇晃晃的状态,光绪皇帝再怎么锐意进取,也无法力挽狂澜,无力回天,所以,光绪皇帝大概率会取代溥仪,成为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打个比方,马车跑不过汽车,即使换个聪明能干的马车司机,也无济于事,同理,大清的自救速度,跑不过亡国的速度,换了光绪皇帝上台,也无济于事,革命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光绪上台不上台,都扭转不了这个大势。
分析6:很多历史叙事其实拔高了光绪,在真实的历史上,光绪并没有那么优秀,他没有秦皇汉武之风,不是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人,不但如此,他甚至连自己身边的女人都管不住,珍妃在世的时候,在光绪皇帝的眼皮底下,珍妃竟然能够收受外界的贿赂,然后左右地方大官的任命,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光绪绝非很多历史叙事里面说的那样,是一个强有力的治国之君。
分析7:在1900年的庚子事变当中,朝廷一开始煽动义和团攻击洋人,然后被洋人攻破了皇城,太后和皇帝一干人等,如乞丐逃荒一样,出宫逃命,后来回京,和洋人签下屈辱的《辛丑条约》,然后为了还债,向广大百姓加税摊派,然后又大肆捕杀义和团,讨好洋人……总之,在1900年那次动荡中,大清中央的权威丧失殆尽,威信扫地,在义和团事件中,太后叫南方各省带兵入京勤王,南方各省竟然不听号令,搞起了“东南互保”,地方势力越坐越大,所以,义和团事件之后,实际上清廷已经丧失了对全国的控制力,光绪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一旦革命党起事,各地纷纷响应独立,这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应验了,也反证了大清中央早已丧失对地方的控制。
分析8:自古维护皇权的两大核心,一是财税,二是兵权,光绪皇帝的手上,没有死忠于他的部队,而且,财税危机也是大清最头疼的事,即使光绪不死,要钱没有钱,要兵不能打,而且军队还被革命党渗透了,这种情况下,光绪实在无法有什么作为,也无法挽救大清的衰亡。
分析9:慈禧太后死亡的两个多月以前,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那不是货真价实的君主立宪,而是假立宪,清廷是没有诚意的,因为依据《钦定宪法大纲》的规定,大清的皇帝仍然是实权皇帝,依照这个大纲,皇帝可以:颁布法律,提出议案,召集议会,解散议会,制定官制,罢免官员,统率军队,可以宣战,可以议和,可以订立条约,可以限制臣民的自由,可以发布任何行政命令,统领和指导审判权……换句话说,依照这个《钦定宪法大纲》,皇帝垄断了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军队、外交、人事、财政……等几乎所有的核心权力,换句话说,《钦定宪法大纲》根本就不是一部制约皇权的宪法,而是一部将皇权固定化、合法化的宪法,这当然不是真立宪,而是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不但代表了太后的意志,而且也代表了整个满清亲贵的集体意志(包括光绪。光绪在戊戌变法中对君主立宪绝口不提,就是证据),即使光绪不死,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大清搞的所谓“君主立宪”,也还是皇帝主宰大权,光绪也仍然会是一个实权皇帝,只不过往皇权的身上,披了一层“立宪”的外衣罢了。
分析10:义和团事件之后,朝廷推行的“清末新政”,不但不能救大清,而且恰恰是大清亡国的推手,举例说,大清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就是典型的“改革加速亡国”的行为,为什么?因为废除科举制度,事实上得罪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对于已经考上功名的人来说,废科举,他们的功名价值大打折扣,等于变相废了,对于尚未考取功名的人来说,废科举,使他们二十年寒窗,前功尽弃,前途尽送,做人最忌讳的是什么?断人前程。所以,大清废科举,得罪了全国的知识分子,而全国的舆论,恰恰掌握在知识分子的手中,武昌起义之后,全国的知识分子几乎一边倒高呼共和、热切期盼清廷倒台,实属情理之中。
说到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总结一:从戊戌百日维新的历史档案来看,光绪皇帝没有出台任何关于君主立宪的举措,没有发过任何提及君主立宪的诏书,可见光绪皇帝并不是一个甘心做虚君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想获取大权、大展身手的皇帝,光绪在本质上仍然是想做一个实权皇帝,我们很多历史爱好者,其实都误解了光绪。
总结二:光绪皇帝死前两个多月,朝廷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不是限制皇权的大纲,而是以“宪法”的形式,把皇帝的实权固定下来的大纲,换句话说,清末朝廷搞的所谓“君主立宪”是假的,整个满清统治集团,包括光绪本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搞君主立宪的诚意,所以,无论光绪死不死,大清亡国的剧本,不会有显著的变化。
总结三:清末最大的问题是财政危机,地方失控,军队被革命党渗透,朝廷丧失民心,而且这几个问题,都是积重难返的大问题,光绪即使不死,也无法改变这个十分棘手的局势,换句话说,无论光绪死不死,清廷退位,都是大概率事件。
总结四:晚清新政例如废除科举、鼓励留学、兴办新学、开放舆论、军队招募知识分子等各项举措,有力加速了大清亡国,假设光绪不死,他的步子迈得更大,大清也许亡得更快。
是的
分析的第9点原因,这个说的是假君主立宪制也不为过,这个在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做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我有一个设想,假如说光绪上台以后呢,就废除了君主制,改名为大清共和国或者是大清人民共和国会怎样
其实我个人觉得换另一种角度来说,我不希望历史的时间线被动过,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子会把现在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一切给毁于一旦
没有什么是永久的。既是保留了这种皇权制度。说不准过多少年之后还会存在皇权跟党权并列的事情。
唉,如果历史的时间线被动了,到时候一切都毁了
哦,对了,总统先生用法语来写法国现行刑法典,写好了吗?哈哈哈,
大事谁也无法阻挡,举个例子,即使当年荆轲刺秦王成功,也阻止不了秦国的统一步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