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纠结——蒙古帝国为何最终“汉化”失败?

6 叶力森 1年前 651次点击

说到民族融合,尤其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融合,第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北魏,促使北魏成功“汉化”的关键性人物,非魏孝文帝拓跋宏莫属,其汉化的代表性举措就是从平城迁都洛阳,自此,北魏的全盘汉化正式开启。

770年后,另一个来自草原民族的帝王也把统治中心进行了南迁,他同样也以汉文化爱好者与维护者的身份自居,他同样也重视儒学、任用儒士……但与北魏命运不同,这个帝国最终与“汉化”渐行渐远,直至彻底崩塌。

这个草原帝国就是元朝,这位帝王就是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画像

忽必烈的顾虑 标题 1

1279年,崖山一役后,南宋覆灭,蒙古人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统治中国全境的草原民族。

一开始,蒙古人的想法很简单,有多大的地盘,就建多大的牧场。

汉人太多?那就杀掉!

耕地太多?那就烧掉!

总之,空出土地来放牧才是王道!

幸而,这种“一根筋”的想法被耶律楚材阻止了。

不过,耶律楚材虽然避免了汉人被屠杀的命运,却也未给出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汉地的方案。

待到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就直接摆在了他的面前。

也许有人会说,这哪里棘手了?从北魏到辽、金,有这么多的历史经验可借鉴,把它们拿来改改不就可以用了?南宋的那一套官僚体系,照搬过来继续运作不就行了?

不,事情没这么简单。

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踏上征服之路开始,直到忽必烈占领华夏,整个过程不过用了73年。

成吉思汗像

在此过程中,蒙古并没有受到华夏文化的太多影响,其内部没有森严的等级与礼仪,也没有城市生活的经验,绝大多数蒙古贵族不通汉语、不懂农耕,甚至对汉人的文化抱有轻视与顾虑。

其中,令他们最为顾忌的就是辽、金两朝的灭亡——两者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汉化的国家,尤其金朝,其汉化的结果似乎是灭亡得更快了,如此一来,蒙古人如何能放心地选择汉化呢?

辽、金的覆灭近在咫尺,因此,即便是自幼就开始接触汉人的忽必烈,对汉儒文化也始终持保留态度。

忽必烈的转变 标题 1

1247年,忽必烈与汉儒张德辉的一次帐前问答充分揭示了这一问题:

既见,王从容问曰:‘孔子殁已久,今其性安在?’

对曰:‘圣人与天地终始,无所往而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即为圣人,性固在此帐殿中矣。’

又问:‘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见。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则皆武将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皆不使预闻。其内外杂职,以儒进者三十之一,不过阅薄书、听讼、理财而已!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

省略号, 省略号

王又问:‘农家亦劳,何衣食之不赡?’

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美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畜。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岭北纪行》)

忽必烈就孔子、辽金灭国、农耕等问题与张德辉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德辉的应对得当,颇为机敏。

这场问答之后,忽必烈心中的顾虑到底减少了几分犹未可知,不过从结果上看,他终于开始向汉文化抛出了橄榄枝——在张德辉的举荐之下,包括著名词人元问好在内的20多名汉人儒士很快成为了忽必烈的亲信幕僚。

1251年,在张德辉等人的极力吹捧下,忽必烈接受了“儒教大宗师”头衔,并开始提倡“汉人之地行汉法”的观念。

朱熹易学启蒙-元朝刻本

这些投靠忽必烈的汉儒,绝大多数都有经世之才,并非只懂“之乎者也”的酸儒,他们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忽必烈汉化的信心。

比如张德辉,他除了有着不错的辩才以外,在政务上也是一把好手,忽必烈登基后,把他安排到河东南北路做官,上任以后,张德辉打击地方豪强,积极整顿吏治,减免苛捐杂税,促使当地的农业经济快速复苏,当地百姓把其奉若神明。

还有一个叫赵复的,忽必烈初次召见他时,就问他“如何才能伐宋成功”,赵复直言:

“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元史·列传》)

忽必烈对赵复的忠义之气非常赞赏,没有强行招他入仕,而是让他继续经学研究。赵复也不负众望,为众多经学典籍作注作传,著有《传道图》、《伊洛发挥》、《希贤录》等书,为当时北方的儒学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史学家对此评价为:“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

第一道裂痕 标题 1

可以说,从张德辉“帐前问答”到忽必烈初登大宝(1260年)之时,忽必烈对汉儒文化的推行都是持积极态度的。

但是,忽必烈登基后的第二年,汉人李璮的叛变使得忽必烈与汉臣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忽必烈心中,汉人被打上了“奸诈狡猾”、“不可信任”的烙印,即使是刘秉忠、史天泽等肱股之臣,也受到了怀疑。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恐怕是忽必烈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自此,汉人距离蒙元帝国的权利中心越来越远,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阶级鄙视链也逐渐形成。

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文物

不过,此时的忽必烈虽然对汉人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儒学的热情。

一方面,许多汉人终其一生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比如赵孟頫;另一方面,忽必烈又热心学习儒家之法,请徐世隆、王恂等儒生给自己讲《书》、《易》、《孝经》,尊孔兴学。

1287年,成立国子监;1291年,下令各地设立县学,让蒙古官宦子弟学习儒家经术,史称“儒风为之丕振”。

除了忽必烈,帝国的下一位继承者——皇太子真金,也是儒学的推崇者。

真金自幼年学习儒家文化,先后师从姚枢、窦默、王恂等大儒,被封为太子后,也仍然以许衡、王恂、李栋等汉儒为师,“朝夕不出东宫”。

可以说,真金受汉学的影响比他爹更深,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元朝的“以儒治国”搞不好真的会实现。

而这位皇太子的早逝,实际上也与汉人士大夫有关。

第二道裂痕 标题 1

1285年,江南行台御史上书忽必烈,说他年事已高,是时候禅位于皇太子了。

啧,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一大昏招,此举无疑把皇太子架在火上烤!

果然,太子的政敌阿合马等人抓住此时机,竭力构陷太子一党,污告他们意图谋反。

忽必烈对此事的最终处理还算冷静,没有废黜皇太子,但经此一事,他对汉人官吏是彻底反感了,本来已在筹备的科举也就此停下,更糟糕的是,倒霉的太子真金,竟忧思成疾,不久就病逝了。

真金的去世对忽必烈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也因此再次延缓了元朝汉化的进程,而之后的继承者,也没有了真金的汉化热情。

真金之孙-泰定帝铁木尔像

忽必烈死后的短短74年里,元朝共出了10位皇帝,最短的在位时间只有53天,如此频繁的政权更替,混乱不堪的帝位争夺,彻底耗尽了元帝国的精力,哪里还有空去思考汉化不汉化的问题呢?

蒙古帝国是在强人政治下建立起的庞大帝国,无论成吉思汗还是忽必烈,他们都有着极其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在他们的统治下,蒙古帝国能维持暂时的稳定。

然而,当强人的时代结束,国家走向平稳发展期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制度、完善的官僚体系,以及大批优秀人才的辅助,稍有不慎,帝国就会走向崩塌。

汉儒的经世之学,儒家的宗法体系,显然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它们对统治者维护自身地位的合法性,维持国家的稳定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忽必烈想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否则也不会一度重用儒生、发展儒学。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各种意外与戏剧性,总有汉人在忽必烈推进帝国汉化的进程中横插一脚,使得忽必烈汉化的信念一再遭受打击,最终,蒙元帝国的汉化在帝王的不断纠结中彻底归于沉寂。

参考资料:

-宋濂(明朝),《元史》;

-张德辉(元朝),《岭北纪行》;

-罗贤佑,“元朝诸帝汉化述议”,《民族研究》,1987.5。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

作者

积分:103300

【无障碍软件交流二群】欢迎加入!群规定公告 亲爱的群友们,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无障碍软件交流群的支持与关注。由于一群已经满1000人,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今天我们正式创建了无障碍软件交流二群。在这里,我们将继续分享、讨论和学习关于无障碍软件的知识和经验,共同为视障人士打造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网络环境。 为了让大家在群里能够更好地交流,我们制定了以下群规定,希望大家遵守:群【进群必看】请新成员入群后遵守以下群规,谢谢合作: 1、群内禁止打卡、签到及恶意刷屏等操作。 2、群内禁止讨论政治敏感相关话题,不得发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以及各种无意义的广告、视频链接等。 3、禁止发布语音代码,不得对群内成员进行辱骂或人身攻击,不得冒充盲圈外的人进群,已经入群的成员不得用小号重复加群。 4、群内禁止发起语音通话,若想语音通话,需征求群成员意见或建议才可。 5、群内禁止一切交易信息,如需交易可像群内成员获取专门的二手交易平台。六,保险官不能推荐其他群聊,如果想要推荐群聊可以加群,群聊推广中心 以上群规希望大家能够遵守,若发现违规者,群主或管理员将有权做出相应的处理。 编辑框 正在编辑 填写公告,1-600字群号 72311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