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我家乡朔州的小年的习俗

5 自在哥 1年前 315次点击

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朔州市古称马邑位于山西省北部,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家乡旅游景点有:崇福寺、雁门关、应县木塔、峙峪旧石器遗址、马邑汉墓群、广武古城、杀虎口、神头海、乌龙洞、北固山。历史上先后涌现出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明朝宰相王家屏等一批杰出人物。

我们这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主要风俗是,祭灶神

  灶神在民间通常都被叫做灶王爷,神像常贴于灶台旁,小年这一天需要更换神像,供奉灶神,敬糖上香,祈求平安。在这一天只能说好话,吃麻糖。这一天可以把所有事都放一放。

到二十四就开始了扫尘除灰

  扫尘就是打扫卫生,清扫庭院,清除灰尘,扫地擦窗,把家里到处都清扫一下,角角落落打扫干净,除去过去一年的灰尘和不顺,家里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

腊月三十早上要祭祖上坟。开始张罗午饭和年夜饭了。贴对联贴窗花和大门上的门神。

吃玩年夜饭以后把旺火点燃。垒旺火

垒旺火是北方部分地区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山西朔州盛产煤炭,煤炭在朔州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新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下面来分享一下我们这边春节能观赏到的民间艺术。一,扭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二,耍孩儿

又称咳咳腔,是山西雁北地区观众所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大同、朔州及晋西北神池、五寨,内蒙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观众喜爱。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耍孩儿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被专家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三, 剪花儿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四,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五,踢鼓拉花

民末流传于本地,表演生动、活泼、艺术性强。该舞蹈为分小场、大场。一般小场有一股一花、一股两花、一股四花及二股二花;大场最多有八对股子,每对股子后随两花,表演分跑圈子、摆阵。

角色分“踢鼓”、“拉花”。男角色踩着鼓点以腿功“踢”为主,称“踢鼓”;女角儿一手持扇,一手执彩巾,随“踢鼓”以拨陷舞步围转成蹲转,称“拉花”。

共 2 条评论
远洋 1年前
0 

扭秧歌 踩高跷 很热闹很热闹啊

自在哥 [楼主] 1年前
0 

哈哈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