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自在哥 1年前 287次点击
做任何治疗前,要明晰一点,患者为什么不舒服,是什么病?西医讲是什么病,此病的概念是什么,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中医讲是什么病,此病的概念是什么,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常用拔罐方法及操作
1.火罐法
火罐法属单纯拔罐法,从广义讲泛指各种拔罐法,狭义则是用火力排气的拔罐方法。凡竹罐、陶瓷罐、玻璃罐等均可用于火力排气法。
闪罐法:是指将馆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如此反复一拔一取的一种拔罐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适用范围:凡以风邪为主的疾患,如肌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肌肉萎缩、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通过反复操作,对神经血管有一定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适用范围:寒邪为主。久病、病位固定局限较深。因罐具距离与罐数不同分为单罐留罐法和多罐留罐法。多罐留罐法:分为密排法(罐距小于3.5cm),疏罐法(罐距大于7cm)。留罐时间为10-25min,小儿和年老体弱者以5-15分钟为宜。用多罐法拔罐,宜采用先上后下和从外向内的排序;罐具型号应当是上面小下面大,不可倒置。病情实证多用泻法,单罐用口径大、吸拔力大的;多罐用密排罐法(吸拔力大),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虚症多用补法,单罐用口径小、吸拔力小的;多罐用疏罐法(吸拔力小),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留罐法可与走罐法结合使用,即先走后留。
2.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等,是指在罐具吸拔住后,再反复推拉、移动罐具,扩大施术面积的一种拔罐方法。适用范围:凡某些经络、脏腑功能失调等疾病都可选用。操作要领:拔罐前,先在罐口及应推拔部位涂一血润滑剂。罐具吸住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推拉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半边着力。腰背部宜沿身体长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推拉;肩部、腹部宜选用罐具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
(1)轻吸快推术:选用小号罐,以吸入罐内皮肤面高于罐外3-4mm,皮肤微微潮红。在施术皮肤涂以温水,以每秒30cm速度走罐。常用于外感表证、肺卫失宣、皮痹麻木等症。外感3h施术一次,1~3次即愈。皮痹麻木之证如末梢神经炎等,则需每日1-2次多在6-10次后收效。由于足太阳主一身之表阳,结合本术的作用特点,在施术部位上多以足太阳皮部为主,皮痹麻木可配合局部施术。
(2)重推快吸术:火罐吸拔后,以吸入罐内皮肤面高于罐外8mm以上,皮肤紫红为度。施术皮肤涂以润滑油。走罐速度每秒30cm左右。一般腹部、背部用大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适宜于治疗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常选用背俞穴或腹部经脉皮部为主,背俞穴是走罐的必选部位。然后依病变脏腑、经脉选用相应的经脉皮部走罐。施术时间以每天一次为适宜,每次走罐3-5遍,一般在一个疗程之内可收到明显疗效,
(3)重吸缓推术:重吸后,润滑油涂于施术皮肤,以每秒2-3cm速度走罐,使皮肤呈紫红色。背腹部选用大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此术适宜于治疗沉寒冷痹、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肉失于荣养等疾患,如寒湿久利、坐骨神经痛、痛风及肌肉萎缩等证。本术刺激量大,施之太过,以每日施术一次为好。
3.药罐
是拔罐与药疗配合。罐具经药液煎煮后,利用高温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即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药理作用,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药煮罐法。药煮罐法是指将选好的对症方药装入布袋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一段时间(煮沸时间依病情需要而定,如治疗外感的药物可煮沸几分钟,甚至用开水冲一下即可,舒筋活血药物煮沸约30min),再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2-3分钟(不宜超过五分钟),然后用筷子或镊子将竹罐夹出、罐口朝下,甩去药液,迅速用折叠的消毒湿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药液和降低罐口温度,然后趁罐内充满蒸汽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
*拔罐后操作
(一)留罐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患者耐受程度。需要吸拔的时间长的情况:疼痛疾病、肌肉丰厚处、体质健壮者、耐受性强、经常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需要吸拔的时间短的情况:麻痹、疼痛难忍、体格消瘦、耐受力差、首次接受拔罐者。
根据拔罐的形式和罐具决定。闪罐、走罐的治疗时间以局部或罐下皮肤出现潮红或花红豆点的丹痧、痧块、痧斑、瘀斑等为度。
(二)起罐
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或干棉球)轻轻拭去罐斑处的小水珠、润滑剂、血迹等。若有水泡,可用无菌针挑破,然后进行局部消毒。起罐后,若拔罐部位有痒感,嘱咐患者切不可搔抓,以免感染。罐斑处的紫绀色可于几天内消失。忌当风口,以防外邪感染。
(三)拔罐疗程
急性疾病(感冒、发热等)每天一次;若病重、疼痛每天2-3次(拔罐部位要改变)。慢性病每天一次;特殊手法致瘀斑、痧块等应待淤血斑痕退后再拔,一般2-5天一次,亦可交替选穴每天一次;一般治疗七至十天为一个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第二疗程。急性病治疗2-3次,慢性病治疗2-3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其他疗法。
疾病治疗
1.高血压
选穴肝腧至肾俞,用凡士林涂于罐口和皮肤,按上述循序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再在肝腧、肾俞上各闪罐4-5下,3日治疗一次。
已服降压药者,拔罐时不要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减次。
2.感冒
方法一:在患者背上涂少许润滑油,用闪火法拔于大椎穴,后将罐由大椎穴沿督脉向下拉至腰部后起罐;再分别在督脉两侧各旁开1.5寸、3寸的膀胱经上,由肩部向下拉至腰部后起罐,用3-5次。在大椎、肺腧用大号罐拔20min。
方法二:取穴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穴。令患者俯卧或俯伏坐位,沿着膀胱经的循行线上抹润滑油。然后取中号罐在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下来回走罐多次,直到循行线上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最后吧罐停在大椎穴上,留罐5min。每日一次。
3.酒渣鼻
大椎穴、肺俞穴、肝腧、身柱、膈俞、胃俞穴,闪火法拔罐15min,隔天一次。
4.小儿厌食症
脾失健运选用脾腧穴、章门穴、足三里;胃阴不足选胃俞穴、足三里;脾胃气虚选脾腧穴、胃俞穴、中脘穴、足三里。每个腧穴吸拔五分钟,每日一次。
5.男科疾病
排出湿热:腰骶部及腰背部等位置(大肠腧、肾俞及脊柱两侧腰骶段夹脊穴、委中穴、阿是穴等);下腹部疼痛,疼痛、焦虑:心俞穴、膈腧穴、大肠腧、肾俞及脊柱两段腰骶段夹脊穴、委中穴、阿是穴、督脉等;调节脏腑、扶正固本:脾腧穴、肾腧穴、命门穴等。
6.单罐治病
参考经络腧穴学,灵活选择腧穴。
7.青光眼
太阳穴、印堂穴、心俞穴、肝腧穴。留罐法,留罐10-15min,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8. 白内障
主穴选丝竹空、瞳子髎、四白、翳明、合谷、大椎穴。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足三里;肝热上扰加风池、太溪。
9.心脑血管病
禁忌:
有心脏病的人,以及体质特别虚弱的老年人最好慎用此法。皮下有重要大血管处:可能会导致这类大血管出现破损,即使不出血,也会导致这类大血管因为较长时间受到牵拉挤压而降低弹性。并非由中风直接导致的肢体抽搐、痉挛等,而是由于中风患者兼有全身发热性疾病所导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痉挛,不宜用拔罐疗法治疗。中风患者呈恶病质,或兼有严重贫血者,不宜施以刺络拔罐法。虽有中风半身不遂诸症,但同时存在各种皮肤病、皮肤溃疡、皮肤过敏者,不宜用拔罐疗法。中风病兼有严重水肿者不宜用;毛发部位及大的表浅动脉血管处不宜采用拔罐法。
半身不遂患者,特别是患侧肌张力增高,形成拘挛性瘫痪者,可在患肢的一些重点穴位如肩髃、肩髎、臑俞、合谷、曲池、阳陵泉、环跳、丘墟等穴拔罐或刺络拔罐。中风后遗诸症均可随症选穴加减。
多学多受益,技不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