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愿你此生无遗憾 1年前 168次点击
宋仁宗年间,开封城的南郊外有许多菜农,他们种植蔬菜,保证了市集上蔬菜的供应。
何阿婆是一位农村老妇,她也是一位菜农。她家住城南七里河畔,一生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好在何阿婆有一身自力更生的本领,她种了三亩茄子地,靠卖茄子为生。
这一年,何老妇家种的茄子连连被盗,损失不小。
何老妇一气之下,请人写了状纸,来到开封府报案,要求官府捉拿盗贼,为民除害。
当时的开封府主事者,正是包拯包大人。
包公心想:盗贼不除,民心不安。何况这名老妇无亲无故,只能靠种茄子维持生活,这些盗贼偷走老妇所种茄子,分明是断人活路,孰不可忍!
包公将何老妇的状纸留下,示意她回去。
何老妇说:“包大人,你一定要给民妇做主!”
包公已经知道了案情经过,他对老妇说:“大娘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破案,揪出盗贼。”
包拯思虑片刻,转到后堂,悄悄地对何老妇说:“我来帮你扎洞,此案便可破。”
老妇听得一头雾水,不明白包公所说的扎洞是什么意思?但她没有多问,因为她相信包大人的办案能力。
包公嘱咐何老妇回家之后,不要声张刚才之事。
第2天一大早,还没等街上卖茄子的人开张,包大人就命令几个衙役,把集市上所有卖茄子的摊贩叫到一起,仔细查看着他们箩筐中所卖的茄子。
后来,衙役们选定了三箩筐茄子,分别属于三个摊贩的。
衙役们将这三人连同茄子带进了开封府,让包大人来裁决。
随着一阵“威武”声过后,包公坐在堂上,威风凛凛。
包公对三人问道:“你三人家在何处?你们所卖茄子是自己种的,还是外地贩来的?”
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全部住在城南七里河畔,今天所卖茄子全是自己种的。”
包拯又问道:“那你们所种的茄子,可曾留有什么记号?”
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有一个胆大的人,回答了包公的问题。他说:“回包大人,茄子都是紫色的,我们从菜田里摘下来就拿去卖,所以没有留什么记号。”
图片 图形
听闻此言,包公猛地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大胆盗贼,还不将实情从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
三人素来听闻包公善于断案,公正无私,但现在无凭无据便将自己定罪,这三个人觉得包公只是在吓唬他们。
所以三人一口咬定茄子是自己种的,而不是偷来的。
这个时候,包拯传何老妇上堂问话。
包公问她:“大娘,你家的茄子可曾有记号?”
老妇人答道:“回大人,我家所种茄子的茄柄上,都扎有三个小洞眼。”
包公命令衙役检查堂上的三筐茄子,发现这三筐茄子的茄柄上,果然都扎有三个小洞。
三个卖茄子的人被这一幕惊呆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们只有乖乖低头认罪。
那么,包公具体是怎么破案的呢?
原来,包公在头天晚上就命令衙役悄悄进入何老妇的茄子园,在每个茄子的茄柄上都扎了三个小洞。
因为之前已经嘱咐了何老妇回去不要到处声张,老妇便暗中配合衙役们。
昨天半夜,三个盗贼果然又去何老妇的茄子园里偷茄子,准备今天拿到市集上去卖,他们根本没有留意到,自己所偷的茄子,全部是包公做好记号的。
包公料定盗贼还会实施作案,所以第2天只需去市集上寻找扎了三个洞眼的茄子,就知道谁是偷茄子的贼。
就在刚才升堂之前,包公就已经交代好何老妇,跟她说等下如何回答问题。
后来,包公判定三个贼人悉数归还茄子,并赔偿何阿婆之前的损失。
围观群众听到这样的判决,无不拍手称快。
本文结语:
有时遇到棘手的事情时,并不一定要死盯着事情的本身,那样容易陷入僵局,有时候退后一步,采取迂回的办法,说不定就能让案件的“元凶”浮出水面。
在本案中,包拯正是采取了迂回的办法,通过巧妙的智慧,擒住了这些偷茄子的盗贼,这体现了包拯的智慧和破案的技巧。
有些时候解决问题一条路走不通就要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