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远洋 1年前 159次点击
《黄帝内经》讲:“百病生于气也。”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90%的健康问题,都和情绪有关。
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把控好情绪这个关,我们就可以少生病、不生病。
不生气,五脏安
中医理论讲的气,不仅是发怒这一种情绪,还代表所有的负面情绪,过激情绪。
《黄帝内经》认为:
“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情志为五脏所主,不同的情志伤人,会影响相应的脏器健康。
这五种情绪,开始是无形的存在,逐渐在体内郁结成气。
气郁时间长了,体内就长出了结节,气就成了能摸到的有形物质。
开始可能是个良性的肿瘤,而后发展成恶性的癌症。
人有情绪是本能,控制情绪是本领。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你本身是对的,那么你完全没必要生气;如果你本身就错了,那么你完全没资格生气。
心静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再搭配合理的饮食,疾病就无从发生。
不生气,气血通
肝与情志息息相关:
肝气不舒,则心情郁闷烦躁;
肝气上逆,则情绪暴躁难控。
肝有一个重要作用,中医理论讲叫“主疏泄”。
就是肝脏主管全身气机的运行,保持情志的舒畅。
生气郁闷的时候,就会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
《黄帝内经》有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全身气机的舒畅,对血液循环、体液液代谢以及其他物质代谢,都起着促进、推动、激发和调节的作用。
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
反过来,情绪不爽、生气郁闷的时候,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而出现肝和肝经气滞血结的情况。
调理气血最好的方式不是进补,而是舒肝理气、不生气。
生气,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笑着不计较的人,才是聪明人。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多疾病本来就可以不必发生。
气血自然流畅,肌肉自然丰满,筋骨自然强健。
不生气,不生病
俗话说:“气大伤身。”
每一次生气,对身体来说都是一场地震。
怒气能产生巨大影响,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研究表明,生气后2小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是平时的4.47倍,脑卒中风险是平时的3.62倍,室性心率失常的概率也明显上升。
《黄帝内经》里讲:“邪气之客人也,令人目不瞑不卧出。”
生气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神明,阳不入阴就可以出现失眠。
不良情绪会给神经传递刺激信号,使人出现多梦、浅睡、惊悸、入睡困难等症状,神经紧张地“加班工作”,更会给心脑血管造成严重负担。
遇事保持淡然,切莫着急上火。
排除杂念妄想,以使体内气机顺畅。
精神守持于内,夜梦自然安乐。
身体是自己的,天大的事也没有健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