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黑焰白 1年前 226次点击
以下内容来自国家反诈中心APP。
“刷四五单包您回本。”
“只要在家动动手指,月入万元不是梦。”
“您购买的商品库存不足,将为您全额退款,并补偿您100元。”
“请问您是李明的父亲吗?我是他的班主任。李明在学校出了事故,需要立马进行手术。”
“您好,这里是××中级人民法院,我们查到您涉嫌洗钱。”
……
信息时代,人与人的交流更加便捷,但也滋生了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招数。面对每天收到的各种信息、接到的诸多电话,我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难以辨明其是非真假。然而一些人独具慧眼,可以冷静看穿骗子的伪装,紧紧护住自己的钱包不被侵害;而有些人却被蒙蔽双眼,屡屡中招,轻易让辛苦赚来的钱财流入骗子的口袋。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容易被蒙蔽?被骗子所青睐的易受骗者究竟有何特征?
情绪强烈者易受骗。我们可以将这些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利诱”。诈骗者将天上掉人民币的美妙图景描述得天花乱坠,让潜在受骗者欣喜若狂。另一类是“威逼”。诈骗者狐假虎威,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罪状吓唬受骗者,令其恐惧不已。强烈的兴奋或恐惧都会让人过度关注引发该情绪的信息,忽视其他重要线索。例如,当被威胁涉嫌违法时,受骗者越恐惧,越会关注违法带来的种种消极后果,而忽视骗子不专业的表现等表明事情蹊跷的线索。因此,容易产生强烈情绪的人更易中招。
动机迫切者易受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诱”这种诈骗手段恰恰利用了人渴求利益这种动机。动机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知觉与判断。研究发现,对于同一枚硬币,贫寒之人会比富人将这枚硬币看得更大。“人们看到的,是他们想看到的。”在迫切渴求金钱的人眼中,骗子开出的条件很诱人,他们因而会高估自己成功获得钱的概率。除了对利益的渴求,“杀猪盘”等交友类骗局利用了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求。如同久旱逢甘霖,越渴望与人建立情感依赖,人们越容易被骗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打动,以为二人相遇乃天赐良缘,殊不知一切只是骗子精心布置的陷阱。受骗者放下心防、全然托付之日,便是骗子收网之时,留给受骗者的只有人财两空的凄惨结局。
爱冒险者易受骗。面对风险时,有人保守,认为“小心驶得万年船”,有人冒险,认为“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骗子的伪装往往并非无懈可击,例如,电话中骗子操着极不标准的普通话,短信里骗子出于反侦察目的而故意打出错别字。面对这些信息,爱冒险之人往往不够警觉,出于赌徒心态选择放手一搏,最终子入狼穴,血本无归。
过度自信者易受骗。“我是大学生,怎么可能会被骗?”“我这把岁数了,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骗子那点小伎俩还能蒙到我?”“骗子遇到我,反倒是他该小心。” 过度自信让人认为自己优于常人。过度自信的人觉得被骗的都是笨人,比普通人聪明许多的自己则无需学习反诈知识。而实际上,觉得自己不会被骗的人在遭遇诈骗时更容易放松警惕。即使他人发现了其受骗迹象,好心劝说他们,他们也会觉得自己面上无光,甚至感觉自己的智力受到质疑。于是他们执迷不悟,甚至加大投入,以期证明自己“英明”。过度自信者往往像赌气一般一意孤行,直到被骗的事实盖棺定论才会罢休。
盲目从众者易受骗。“即使我的判断不够准确,跟着大多数人的选择走总不会出错吧?”“别人都已经赚了钱,依葫芦画瓢总归万无一失吧?”很多骗术都利用人们这种随大流、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例如,受骗者最初加入所谓的刷单兼职群时,可能还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但当其看到群友不断晒着自己刷单赚钱的证据,表达对组织者的感谢时,惯于从众者便会立马产生“别人可以,我也可以”“这么多人都做了,肯定没问题”的错觉,于是放下戒备,跟风刷单。殊不知,群内一百人,除了受骗者外的九十九人全是骗子雇来的托儿。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应多多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上述“易受骗体质”,了解狡诈的诈骗分子正是掌握了这些“易受骗体质”、用重重组合拳击溃易受骗者脆弱的心理防线。由此,我们也可对症下药增加自己面对诈骗的“免疫力”,从根本上严防死守,真正做到让诈骗分子无从下手、无路可走。
据说是把头像换成卡通人物,一般不会遇到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