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心脏骤停都有“预兆”,男女典型症状不同

5 远洋 1年前 268次点击

​心脏骤停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突如其来的,其实,很多患者发病前都会有预兆。

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数字健康》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一半经历过心脏骤停的人在24小时前都有明显的预兆。

本文结合新研究并邀请专家,教你识别心脏骤停的预兆,以及如何科学预防。

男女心脏骤停有不同预兆

美国西达斯-西奈斯密特心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672名心脏骤停患者的数据后发现,50%经历过心脏骤停的人在24小时前都有明显的预兆,并且男女性的症状不同。

对女性来说,最明显的症状是呼吸急促,男性则为胸痛。另外,还有一少部分男性和女性都经历了异常出汗和癫痫样发作。

男性心脏骤停多与冠心病急性发作有关,比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发作前可能胸痛。女性冠心病发病率要比男性少很多,而且对胸痛也不是很敏感,容易忽视,因此呼吸急促相对而言表现得更多些。

心梗不等于心脏骤停。

简单来说,心梗就是心脏血液循环出了问题。当心脏冠状动脉被阻塞,导致部分心肌血液供应被阻断,就会发生心梗。不过,心脏还会维持有效输出,人仍然清醒。

但心脏骤停,通常是心脏电路出问题了。当心脏跳动的指令发送失败,会使心脏突然或意外停止跳动。此时人已经昏迷,停止正常呼吸,不能被唤醒。

一般心梗不会引发心脏骤停,但心脏骤停的发生,很多情况是心梗导致的。有过心梗经历的人,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定期检查,很可能发展成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发作“前后”关键点

心脏骤停的诱因有很多,常见的是心肌梗死、心衰急性恶化、大动脉动脉瘤破裂、恶性心律失常等。

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中,心脏骤停是最危急的一种,表现为心脏的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致死率很高。

发作前,身体曾多次提醒你

在心脏骤停发生前,身体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或可以避免意外发生:

No.1

发作前1个月

心脏骤停发作前,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人体,疼痛传递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

​● 胸闷,总想长出气;

浏览器,女星蒋依依被实名举报偷漏税 已补缴, “00后小花”蒋依依被网友实名举报偷漏税,金华市税务局稽查局确认:已补缴人民币238.79万元>>

​● 胸闷,总想长出气;

​● 胸痛,突发的、剧烈的疼痛,伴随心慌、呼吸不畅等;

​● 腹痛,且疼痛有加重、范围越来越大的趋势,尤其伴头晕、胸闷、气短等,与以往胃疼有差别;

​● 牙疼,尤其是一累就牙痛、一生气就牙痛,或是劳累、激动后牙痛加剧,这种痛往往累及多颗牙齿;

​● 不明原因的恶心和呕吐等。

No.2

发作前1个小时

上述症状越来越严重,并且可能会有突发意识丧失的现象,如晕厥、全身抽搐或持续性意识丧失等。这预示着心脏中的一支冠状动脉马上就要完全堵塞,心肌缺血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这是阻止心脏骤停发作的最后机会,要尽快到医院诊治,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

发作时,把握黄金4分钟

心脏骤停的抢救,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如果在4~6分钟内不能予以复苏,大脑等重要器官就会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判断心脏骤停,根据以下三点:

​● 意识停止:大声呼叫、拍一拍对方,看是否有反应。

​● 呼吸停止:跪下来平视患者胸腹部,观察有无规律性起伏。

​● 心跳停止:主要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食指中指并拢伸直,置于患者喉结旁开两指的凹陷处,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

如果患者心脏骤停,首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肺复苏;若无法立刻取得AED,应立即实施人工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

预防心脏骤停的3个要点

老年、有心脏病史、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有心脏骤停或猝死家族病史的人,都是心脏骤停高危人群。

为了防范突发心脏骤停,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做好三点:

第一,生活节奏有张有弛。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不能过度透支健康,连续熬夜、加班,心脏得不到休息,就可能诱发心脏骤停。

第二,不要过量饮酒、吸烟、喝刺激性饮料(如咖啡、能量饮料等),这些行为都可能诱发急性心脏病发作。

第三,适度运动可强身健体,但需要避免运动过度。运动时心率过高,容易给心脏造成巨大负担。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运动前先充分热身。高危人群运动前,最好先到医院评估心肺功能。

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接受冠脉CT、心肌核素扫描、动态心电图等针对性检查,通过更专业的手段,及早发现高危诱因。

与此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以及有抽烟、喝酒、晚睡、熬夜、生活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都属于重点筛查人群。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