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七律,问世1200年,从未被超越

6 林寒涧肃 11个月前 186次点击

你知道古今最好的七言律诗是哪一首吗?

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还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公元767年,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被很多人认为是唐朝七律的压卷之作。

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说:“此诗当为古今七律第一”。

那么这首诗凭何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叶落,鸟飞猿鸣。

杜甫登高远眺,几声凄厉的猿鸣声引起了他的愁绪。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他千里迢迢投奔唐肃宗。

途中他被叛军抓住,他想尽一切办法逃脱。

最终,他找到唐肃宗,唐肃宗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

正当他以为能施展抱负时,却因给房琯鸣不平被贬。

仕途的失意,让他备受打击,但幸运的是他有朋友。

公元761年,他到成都,在高适和严武帮助下,生活日渐好转。

而如今,他的朋友们相继去世。

帮助自己的严武,同游山水的李白,美好回忆仍在,人却生死相隔。

他一身风雪,见此萧条的秋景,怎能不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眺望远方,那木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无边”、“不尽”写的是木叶和长江,也是他的愁苦之情。

时光无情,催落树叶,也让他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如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诗中前四句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秋江图,对仗工整,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也对仗工整,如“天”对“风”,“高”对“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风卷起重重思念,他想念万里之外的长安。

“常作客”说明他没有家,“多病”一是说心病,他年近花甲,却壮志未酬;二是说疾病,他患有“消渴病”和“风痹之症”。

这句话短短十四字,竟蕴含八层意思:

一悲漂泊异乡;二悲万里作客,飘泊异乡就罢了,还离故乡万里,恐怕此生难回;三悲常作客,说明他流亡很久;四悲,不在家乡又遇上萧瑟的秋天,换做旁人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五悲,亲朋远离;六悲,登楼远眺,只看见万物凋敝;七悲,疾病缠身;八悲,百岁光阴已被耗尽。

久客孤独、悲秋苦病、人在暮年、离乡万里、人间的至苦尽数在这十四字中。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正是因为他历经一生苦难,所以才两鬓斑白。

他想喝酒,解一解心中的千愁万绪。

可他老病缠身,只能默默咀嚼人生沉重的苦难。

这首诗到此搁笔,在字句上全用对偶,不仅两句互对,当句又自对,并且字数有限却包含多层含义。

在结构上,它也非常紧凑,颈联中的“万里悲秋”承接前面秋天的景象,“百年多病”引起下文多病潦倒。

是以,这首诗历来备受赞誉。

在三十一年前,杜甫还写过另一首登览之作。

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四处漫游。

在途中,他看到泰山直入云霄,虽未登山,但早为凛然之气所震撼。

他心中豪情激荡,吟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他发誓要登上巅峰,俯览群山。

而如今,他只能感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仍有辅佐君王之志,可他早已满头白发,连浊酒都无法入口了。

杜甫,这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了千年的名字,他经历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有过“感时花溅泪”的心酸,他希望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虽壮志未酬,吟着“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从末忘记与国同忧。

他将人生的坎坷化为这首《登高》,这首诗虽基调悲凉,但境界阔大雄壮。

即使痛苦,也痛苦得有盛唐人的气象,所以这首诗在情感上不是悲凉,而是悲壮。

撒贝宁说:“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艰难的时光。

或许如杜甫一样,怀揣志向多年,未能实现;或许在异乡打拼,始终没有一个家。

但这些困难,放到浩渺的人生当中只能算作一粒细沙。

只要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终会踏过泥泞,笑着走出来。

你还喜欢杜甫的哪一首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讨论

喜欢的不要忘记点个赞或收藏。以免下课想看的时候找不到了。

祝大家生活愉快,再见

感谢收看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