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叶力森 1年前 196次点击
一提起古代雄才伟略的君主,人们第一印象一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然而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帝王,被世人严重的低估了,甚至于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的丰功伟绩。
他就是朱棣。朱棣被低估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篡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可谓得位不正,并且杀了很多人,故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以至于很多功绩都被刻意的掩盖,并进行抹黑,让他的知名度大打折扣,远不及汉武帝和唐太宗。
然而,当我们真的了解朱棣所做的那些事后,你会不得不佩服,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雄主,你会发现,朱棣,在历代君主中,绝对能够排进前几的!
这些话并不是无的放矢,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朱棣的军事能力!
1、堪比兵仙的军事能力:800人起兵,逆风翻盘
和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朱棣的天下完全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相当于二次开国,可不是普通人想的那样:发动一个政变就摘瓜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把他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棣在北平就带了800人起兵,夺北平九门,经过了一系列的艰苦征战,历时四年,最终打下南京做了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山西陕西都被稳固王朝统治的情况下还能顶着绝对地理劣势取胜的人,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的立体地图,感受一下山西对华北平原的军事地理优势,更不用说他和建文帝的兵力悬殊,资源调配处于绝对的劣势,且根据地北平根本无险可守。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出身,一统天下,这人生难度绝对是空前绝后,而朱棣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战斗难度,甚至超过了他父亲对抗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及北伐元廷时。
很多人说,因为朱元璋把一些猛将如蓝玉等人给杀了,以至于朱允炆根本无将可派,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朱元璋给孙子留下的武将阵容亦是相当的豪华,如徐辉祖,杨文,吴杰,盛庸,平安等人,还有大批洪武朝培养出来的优秀中下层军官。
且朱允炆手下的六十万中央军,更是吊打过蒙古,平定过南方少数民族,历经千锤百炼的开国之兵,是朱元璋最核心的家底,可谓精锐中的精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盛庸的南方步兵方阵在和朱棣的汉蒙混合骑兵对冲时,面对兵种压制,三次被贯阵而出,依旧能够打的有来有回,甚至阵中指挥官都已经被斩杀,队形依旧不乱,稳如泰山,这等素质岂是陈友谅的汉军可比?更何况南方军也有骑兵,且战斗力丝毫不比燕军的弱。
面对诸多劣势,朱棣依旧能够逆转乾坤,夺得大位,可以说他的军事天分堪比兵仙韩信亦不为过。
2、绝顶的战略眼光:迁都北京,防止汉文化被侵蚀断层
朱棣在成功夺得皇位后,把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可谓意义非凡!
我们现在看这件事,往往都认为朱棣此举一方面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捍卫领土,维护国家统一。另一方面,他的统治基本盘 在北京,而南方士人们其实都是心向建文帝的,迁都北京更有利于他掌控全局。
然而实际上,朱棣迁都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
靖难成功后,对于北方地区如何治理,朝堂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以江南财阀为主的势力是不支持抽调大量资源支援北方建设的,故而他们极力反对迁都。
然而朱棣除了考虑到北元残部的威胁,以及不想受南方财阀势力的掣肘外,也考虑到了更重要的因素。
自从五代十国的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一直到大明建国,五百多年过去了,中间再加上金、元的统治,以及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南渡移民,北方汉族可控的地盘越来越小,汉族人口连年征战也越来越少,必须要重建汉族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和统治。
大移民,迁都北京,疏通京杭大运河,让南方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输送北方,使北方的人口,经济快速的增长,平衡国家的整体布局,让汉族重新在北方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如果按照江南财阀们提出的意见,是可以节省下南方的资源,但他们看不上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却说念念不忘的风水宝地,他们会不断的内迁,慢慢的人口比例就会发生严重倾斜,甚至造成汉文化的断层。
所以,无论困难再大,也要迁都北方,重整河山,此一举可谓功在千秋万代!
正是由于朱棣迁都北京,疏通大运河,使得大运河经济带蓬勃发展,从南到北,苏杭,淮安,济宁,临清,聊城,沧州,天津,通州等一座座城市都发展了起来,带动了中原经济迅速恢复。
实际上,朱元璋也一直想迁都北方,最初还考虑过西安,然而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没能实现,到了朱棣这里,将这个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
迁都北京后,大量的资源被运往京师,使得朱棣在五征漠北,三犁虏廷的过程中补给源源不断,沉重的打击了北元残部瓦勒和鞑靼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边境的和平和稳定。
尤其是朱棣五次北伐都选择在冬春之际,此刻草原上正是青黄不接,雪尚未完全融化,牧草还没长出来时,朱棣此举釜底抽薪,更是击溃了北元残部的心理防线,犹如噩梦一般。
3、生财有道:郑和下西洋赚麻了
除了迁都北京,五征漠北外,大明永乐朝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了。
从1405年开始,朱棣先后六次派郑和下西洋,航程万余里。
在中东方向,舰队最远到达沙特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舰队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
甚至于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郑和船队比哥伦布提前90年到达美洲,先于麦哲伦实现了环球航行。
然而由于郑和的航海档案早已遗失,这一点已无从考证,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那么朱棣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让郑和下西洋呢?
根据《明史》原文记载:“成祖疑惠帝 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异域,示中国富强。”
意思是朱棣怀疑朱允炆亡命海外,派郑和以特务的身份去寻找,另外捎带炫耀天朝的富强。
这两个理由不能算错,也不排除第一次下西洋确实是这个目的,但永乐朝连着六次下西洋,不可能都是这个目的。
原因也很简单,郑和前几次下西洋的路线,目标,基本一致,如果是为了找朱允炆会重复的在一个地方找?或者说炫耀大明的富强,已经炫耀过一次了,还需要重复炫耀吗?
所以,朱棣派郑和六下西洋的最重要目的,还是发展国际贸易。
朱棣的思想比较开放,他非常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也想让外面的世界知道大明,并且发展外交关系,互惠互利,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而六次下西洋除了远播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发展外交外,也给明朝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巨额利润。
永乐年间,财政花销是非常大的,五次北征蒙古,三次南讨越南,迁都兴建北京城,编撰《永乐大典》,疏浚京杭大运河,以及六下西洋等,工程量之浩大,耗费人力财力之多,甚至超过隋炀帝时期的征高丽、修运河。
然而明朝并没有像隋朝那样天下大乱,也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掏空家底,反而呈现出了五大盛世之一的“永宣盛世”,是什么支撑了这些庞大的工程?史学家们认为,正是被认为“劳民伤财”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有多赚钱呢?说出来能吓你一跳,利润竟然高达1000-2000倍!
以瓷器为例,产地售价不过几十文,但是卖到海外,普普通通的一个碗就是300贯,瓶子500贯,好看一点的盘子能卖到1500贯,一贯是770文,折合一两银子。
你以为郑和只是卖大明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么?那就错了!他的船从来不走空的。
沿途进货卖回来,也是数千倍的利润!
比如胡椒,在苏门答腊100斤才值1两,但是卖回来就是20两一斤,足足2000倍的利润,这些钱统统的都入了朱棣的腰包,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再举一组数字,朱元璋时期,一两金换银五两,米十石,而在朱棣时期,一两金换银七两,米三十石!
国家的白银流通量直接增加了40%!不但钱多了,而且米价也跌了,大明能不富么?
实际上白银的流入还远不止这些,东南亚大量的黄金此时也涌入了中国。
正是因为朱棣生财有道,一改宋元时期国家贵重金属缺少的尴尬处境,同时也传播了文化,发展了外交,宣扬了国威!
4、开发东北:丰功伟绩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评价朱棣“远迈汉唐”,意思是他的功绩远远的超过了汉朝和唐朝的帝王。
我们都知道,强汉盛唐,天威赫赫,睥睨世界,汉武帝,唐太宗,那更是了不得的雄主,而康熙皇帝却说朱棣远远的超过了他们。
也不用说汉武帝,唐太宗,单说朱棣的父亲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扫灭元廷,恢复中华,其功劳震古烁今,彪榜青史,而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也仅仅是“治隆唐宋”,意思是可以和唐宗宋祖比肩。
看得出来,在康熙的眼中,朱棣是要强过他父亲的,我们也知道朱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但康熙给他的评价似乎成了千古第一了,这是为什么呢?
恐怕还要和朱棣对东北地区的征服和经略有关。
其实我们看地图就能看出来,汉、唐、宋、明四朝,真正征服过全部东北地区(含外兴安岭)的也只有唐和明两朝,然而从管控力上来讲,明朝是远远超过唐朝的。
汉唐经略的主要方向是西域,而大明崛起时,受蒙古诸汗国占据中亚的影响,陆地丝绸之路被中断,加之欧洲正处于黑死病的困扰中,内部一团糟,无法再现强汉盛唐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大明的主要敌人是来自于北方的瓦勒和鞑靼,故而朱棣迁都后,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尤为注重,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建设,从战略眼光的角度来看,这样可以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统战包抄。
在设置奴儿干都司之前,朱棣就已经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115个卫,最北的古里河卫(永乐七年设置)甚至到达了今俄罗斯精奇里江的上游!
卫所的数量自永乐后持续增加,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增至384个!
和大唐的都督府不同的是,这些卫所不归地方管理,而是直接受命于中央,并派兵驻守,管理当地百姓,自明永乐后,这种管控力逐级加强,大明在东北地区还建设了造船厂。
虽然对当地的部落酋长进行招抚并加封官爵,仍属于羁縻制度,但明朝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对包括外兴安岭、库页岛在内的广袤东北地区实现有效管理的中原王朝,管控力甚至比辽、金、元还要强,同时也奠定了我国东北地区版图的基础。
(左为唐,右为明,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来,唐朝都督府驻兵点的数量也就辽东区域较多,而且归地方军阀管理。统御力不强。而明朝的军事卫所则十分的密集且深入)
换位思考,清朝统治者的前身是东北的女真族,强汉也好,盛唐也罢,还有明太祖朱元璋,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过这片区域,康熙皇帝对朱棣的评价如此之高,也是出于对征服者的敬畏!
虽然朱棣重点开发东北地区,但也并没有忽视西域的统战工作,他化解帖木儿帝国继承者沙哈鲁叔侄之间的兵戈,并派遣陈诚五次出使西域,使得大明和帖木儿帝国保持了非常好的外交关系。
在深度开发和建设东北地区的同时,朱棣秉承着“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的统战方针,积极和周边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还收复了交趾,即今天越南北部。
明成祖朱棣的伟大功绩还有许多,比如撰修《永乐大典》,修紫禁城等,当然,他的身上还有很多很多的未解之谜,比如他的生母,他的死亡,他的兄弟情等等,我们下一集再向大家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