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小玉米 9个月前 200次点击
清明时节雨纷纷,本人宅家想上魂。
话不多说,纹章开始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专栏
点击此处查看视屏清明,是春和景明的踏青之日,也是慎终追远的祭扫之日,在最明媚的日子,我们无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最沉重的生死话题,若有故人化心间,你会如何向孩子说起那场离别?当年,你又是如何被安慰的?🍃
死亡,虽然听来残酷,却也是一个人需要正视的人生课题。因为,唯有正视生与逝,正视生命,我们才能更妥帖地安顿这一生。
这个清明,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北大教授何怀宏谈生命教育的特别策划。我们一起聊聊经由“逝”抵达的生之可贵。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作者 | 何怀宏
01长大的一瞬,或许从第一次触碰到“死亡”开始。
在我幼小的时候,当我慢慢了解到“死亡”的含义,想到一个“死去的人”就意味着他永远地走了,不再出现了,我可以感知的、在他那里的一切生动和温暖的东西就不复存在了,我会惊恐地想这怎么可能?世界怎么会这样?
我试图否定死亡,但还是会发现死亡。为此,我只能缩小范围,只是希望“死亡”千万不要发生在我亲近的人身上。
我曾经极其恐惧亲人的“死去”,为此想了又想,怕了又怕,连大白天的时候都害怕,到了夜里就更不知怎么度过,于是,总以各种理由延迟关灯和重新开灯。好在小时候家里人多,几乎没有独处一屋的时候,于是也就这样慢慢地过来了。
幸运的是,在我童年的时候,并没有亲人的故去,当我的祖母、母亲离开时,我已是中年,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已经能够相当坚强地承受这一切了。
02能战胜死亡恐惧的,是“无条件地站在你身后”。
孩子是有差异的。有些孩子不会太多、太沉重地想起死亡的问题;而有些孩子就可能会较多地、也很绝望地思考这些问题。
有关死亡的问题,如果孩子没有直接问起,如果没有直接面对的死亡事件,或许可以不有意去说起,不特地去“教育”。但是,我想我们即便不主动说起,也一定要仔细地去观察:如果我们的孩子无端地闷闷不乐,如果我们的孩子突然开始非常害怕黑暗,那么,我们也许就应该非常用心而又小心地去寻找原因了。
我们最好不让孩子独自承担这世界上最大而又最令人恐惧的秘密,而这可能是一个主要不是用脑子,而是用心灵去回答的问题。我们要与孩子保持心灵的沟通,要让孩子至少能有一个对他可以说出自己一切最隐秘的事情、最害怕的事情的亲人。
03连起生命两头的,是长长的爱与被爱的一生。
当孩子说了,我们也不要轻易地打发这样的问题,甚至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式的回答。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承受力和大人是远不一样的。我们要问清他害怕的缘由。哪怕我们一时不易说出什么,也可默默地握住他的手,或者拥抱他,表示你已经理解到这个问题的真实和重要,且无论是什么重负,我们都可以共同分担。
我们要告诉他,每一个人的死亡的确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互相珍重、各自珍爱,生命的路还很长很长。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大人们也会好好地活着。我们要告诉他,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交织着所有人的心愿和期望不断地延伸,包括在隔代之间延伸。
如果说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就像黑暗,那么,我们的确需要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还要告诉他,黑夜终将过去,而一个明朗的天又将来临。
我们毕竟是因为死才更深切地知道生。
我们也是因为死,才更深切地知道爱。因为死,我们才知道我们对我们所爱的人的牵挂有多长、有多深。
有一颗果子掉落下来,也就会有新的种子发芽萌生。
04一个人如何看待生命,就会如何处置生命。
有一天晚上,我在教室上完课,人群散尽的时候,一位年轻人突然站到我面前,说他已经决定今晚十二点要自尽。我看到他痛苦而严肃的样子,就说那么我们先谈谈吧。谈话不知不觉持续到了十二点半以后,我说:“你看,你预定的时间已经过了,你觉得怎样?是接着谈还是回去?”他也放松了,说:“那我今天就回去吧。”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身份。我们没有谈这些,我们谈论的是另外的事情。他可能是一时心情绝望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只要过了那个特别抑郁和悲观的时刻,他就不会自杀了。
我想,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并没有绝对的权利。因为这生命并不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它的孕育、存活、成长其实包含了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和其他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社会成员的付出。
于是,对自己生命的权利就同时还是一种义务:你获得了你的生命,你因此负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你必须保有这生命,乃至还必须发展这生命。生命是自然而神圣的。每一个体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消亡,但它应该是自然的,而不应是人为的。
我们在任何厌世的时刻都不妨先认真地“想一想”。有许多你当时觉得很重要的大事:你可能被一个老师不公平地责骂了一次,甚至还可能是被自己的哪个亲人误解了。你就想不开了。但是这些事情其实远不是什么大事,你过后都会觉得好笑:这样的事情也能打倒我?你还富于青春,你还有整个的生命,你不能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或报复他人,这太不相称。
至少,自杀的权利永远不属于少年。
05没有一种低谷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好像每年都会有一次这样的时候,在多雪的冬天过后,突然有一天感觉到“春暖花开”,突然发现春天来临,精神于是为之一振。一种巨大的生命的欢乐突然充满了你的心灵。走在山野间的你突然想引吭高歌。
生命中有时会有漫长、漫长的冬天,甚至加上漫长、漫长的黑夜,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得耐心地忍受和坚持,相信生命有一种巨大的调节能力,甚至对创伤也有一种巨大的修复能力。
“不会总这样的,不会总这样的。”
也许我们这时候只能喃喃自语而再没有别的办法。但就让自己忍耐下去吧,等待着晨光微露和春光乍现。这是我们的信心,也是我们的努力,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希望,希望可能就真的来临——比我们的预期还早地来临。
节选自《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湖南教育出版社
小标题为编者自拟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
关于离别,关于生命的逝去,最初不是从人,而是从动物开始的。
一起玩耍的小狗,抱着睡觉的小猫,是不亚于家人的童年玩伴。
后来,它们或病或老,
再后来,它们从家里的客厅、阳台、卧室消失。
懵懂的孩子不得不猝然地,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死亡。
面对孩子的困惑、疑问和悲伤,父母的回答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教育。
4月4日也是世界流浪动物日,
无论是家猫家狗,还是流浪动物,都是应该被善待的生命。
也希望有更多人向流浪动物伸出援手,
用领养代替购买,用爱终止流浪。
面对死亡,孩子常常无措,
但对那些走过漫长人生的老人来说,如果提前知晓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也许反而能更平和镇静地安排最后的时光。
最近,《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就蹲点安宁病房,记录下了一位老人生命最后的故事。
对活着的人来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
许多人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
当我们缅怀亲人,除了思念,可能还带着遗憾,甚至创伤。
但逝者已矣,我们更应该做的,也许是带着他们给我们的力量,去把“生”经营得更美丽。
在清明,我们为故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
让他们知道,即使生死相隔,最美好的东西也永远与其同在。
经由离别与逝去,我们方知生的珍贵,爱的无畏,
愿我们,以盎然的生和无休止的爱,祭逝去的人。
今晚留言区,留给你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还有!被很多小伙伴召唤的壁纸,也放上原图来治愈你!
这是一幅描绘鸭子的可爱插画。鸭子戴着草帽,脖子上系着蓝色的围巾。它站在郁金香花丛中,周围有几只蜜蜂在飞舞。这幅画给人一种春天和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温馨和宁静。
给你一个温柔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