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华为的芯片之围。可能就要破局了。上

2 璀璨繁星点点 2年前 181次点击

今天下午,华为举行 2021 年年度报告发布会,CFO 孟晚舟表示,华为整体经营稳健,实现全球销售收入 6,368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1,13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75.9%。

孟晚舟

一转眼,华为已经被美国制裁了 4 年多了。

自 2018 年开始,美国接连对华为实施了五轮制裁,一次比一次狠,最狠的第四次制裁,直接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在未获得美国商务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将无法向华为供应产品。

这也导致了华为直接无“芯”可用,因为即便麒麟是自主设计的芯片,它也需要 Arm 的授权,台积电的代工。在美国制裁下,整个芯片产业的上下游都迫不得已对华为关闭了大门。

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有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但是却没办法承接高端芯片的设计和生产?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芯片是怎么来的。

纵观整个全球芯片产业链,前端设计是第一部分。

先由芯片架构师确定芯片的种类、用途、规格、性能水平等原始需求,并选出最合适的方案,确定好就不再修改。

然后芯片设计工程师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编写芯片功能和电路代码,并通过 EDA 工具进行功能和电路模拟、布线和验证,测试分析关键电路是否完备,功能是否可以实现。

可视化 EDA 工具

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画设计图纸确定结构和空间一样。再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优化调整,最后由 EDA 工具绘制出物理版图。

在此过程中,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和 EDA 工具是主体。

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又称 IC 设计商,主要负责芯片设计、研发、应用和销售,而晶圆制造部分则外包给晶圆代工厂。

我们来看市场调研机构 CINNO Research 发布的两张表格,分别是 2020 年 Q1 季度和 2021 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SoC 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占比,彼时华为旗下的海思麒麟以 43.9% 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超过了高通和苹果的份额总和,紫光展锐还属于其它,联发科不到华为的三分之一。

但到了 2021 年在美国的制裁和打压之下,华为市场份额暴跌 68.6%,高通和苹果加起来已占据半壁江山,联发科蹿到了第一的位置,展锐暴涨 100 倍,勉强跻身第五。

【图文】国产手机,离自研 SoC 还有多远?(中篇) 图形

2020-2021 中国智能手机 SoC 市场份额占比变化

不难看出,中国目前的芯片设计能力绝非弱者,有海思麒麟这样能够与高通苹果扳手腕的公司,虽然在绝对的芯片性能上,我们不敢妄自尊大、无视差距,但至少消费者是用真金白银在投票。

问题也很明显,受美国制裁的海思麒麟,一夕之间江山拱手让人,联发科虽上榜,但目前主打中低端产品,与高通、苹果尚有一定差距。给国产手机供货还得看美国脸色,谈不上芯片自由。

被称为“华为绝唱”的麒麟 9000 芯片

紫光展锐虽然发展迅速,但面对龙头难以望其项背,装机量对市场无法构成威胁。更何况还有三星这样集芯片设计、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强大对手。

而 EDA 工具方面,半导体行业有个经典的摩尔定律效应,即每 18 个月左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倍。

在芯片设计的最早期,电路图还比较简单,工程师甚至可以手工完成绘制。

但现在,手机 SoC 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都是上亿级别,如果说人类的极限是在头发丝上微雕刻字的话,那现在要想手绘逻辑电路,无异于在头发丝上画世界地图,绘制精度的要求被无限放大,任何一个纰漏就会导致前功尽弃,显然目前无论能力还是效率,人工都不可能胜任。

开源 EDA 工具 KiCad EDA 界面图

所以 EDA 工具变得非常必要。它能帮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极大提高容错率,并且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

尴尬的是,EDA 软件 95% 的份额都被海外企业占领,等同垄断。EDA 行业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家争鸣发展至今,已形成新思科技、铿腾电子和西门子 EDA 三足鼎立之势,光是这三家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 70%。

我国本土的 EDA 代表企业有华大九天、芯禾科技、广立微、概伦电子、创联智软等,它们虽然在局部流程上各有优势,但发展不全面,无法覆盖芯片设计全流程。

国内代表性 EDA 企业及覆盖业务

EDA 是芯片设计中最上游、最高端的产业,被称为“芯片之母”,覆盖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全流程,功能十分全面,涉及领域极广。

另一方面,EDA 行业入门门槛高,成本弹性大,性能依赖强,对芯片研发极为关键,一旦受制于人整个芯片产业发展都会阻滞和停摆。

还有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我国的芯片人才缺口很大。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的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芯片专业人才缺口约 25 万,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问题。

供给总量不足这事儿得从美国说起。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较早,成熟较快,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全球的优秀人才多数都被吸引过去了。

比如英特尔中,几乎一半工程师都是技术移民身份的外国人。

三大芯片相关科技公司巨头均是美籍华人

让人无语的是,中微半导体公司创始人尹志尧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在英特尔工作期间发现,公司内的芯片专家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人才流失严重和技术霸权,撕开一条大大的口子。

中微公司总经理尹志尧接受采访时的感叹

一方面我们面临如何留住芯片人才的问题。

1977 年,当时的中国刚刚恢复高考,国内多所大学开始重建半导体或微电子专业,向企业输送人才,然而国内的经济环境对集成电路人才待遇不足,很多毕业生找工作时,甚至根本没有对口岗位,于是他们纷纷跑去了外企或选择出国。

欧美国家不仅科研环境优秀,薪资待遇丰厚,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把人才截住。

从硅谷科技公司大佬到名校终身教授,很多中国芯片专家没有归国报效国家,而是选择了技术移民和终身供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回国后一身本领没了用武之地,待遇也比国外差得远。

另一方面在芯片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国内的高校、学生和企业都走了很大一段弯路。

按照每年高校毕业生进入芯片产业的人数来看,区区 3 万人本就难以满足需求,更别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的专业结构的不合理,跟风现象严重,比如某些高校认为“集成电路很热”就匆匆设置集成电路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师资条件和办学资源,不能针对市场和企业需求做强针对性的培养,教出的学生产业适用性差,不会变通且缺乏经验,很可能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还有就是工程实用性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毕业生无法直接满足企业的研发生产需求,入职后还要花费 2-3 年时间培训才能胜任岗位要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现状

不少企业将工作经验的门槛提高到 3-5 年,他们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好用”,接收实习生积极性也不高,生怕开设企业课程后,学生最终离开另择良栖。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

中微公司总经理尹志尧接受采访时对现有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位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的资深业内人士对此感触颇深,他认为学校的体系是把学生都往科研方向塞,这是不对的。

很多导师不懂外面行业竞争的压力,在学校别说做出一款可用的芯片,能带学生把芯片全流程打通的都很少。

还不如找企业的工程师讲解实际应用中的产业知识,让学生快速了解、进入行业,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实机操作,亲自感受研发环境和生产氛围有意义。

微电子专业不能只侧重芯片物理结构的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应当让学生了解、参与流片,在芯片上运行操作系统等流程,最好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

共 1 条评论
0 

华为加油中国加油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