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没事总结了一下,爱盟论坛里面的一些中医理论

9 周游天地 4个月前 235次点击

针灸

1楼,楼主,价值投资说113楼 抛弃良心拿起枪 二·软组织的锤正。 软组织的锤正是最简单的,只要摸到了硬结或条索、只要找到了痛点在哪儿、只要复位钎的端头在着力点上不产生滑动,也就只剩下以相对舒适的频率、进行或轻或重的锤击了。频率没什么可说的只要自己听着不心烦、患者听着不闹心,且以这一频率长时间敲击较为省力就可以了,管你是敲出秧歌点还是打出舞狮乐,对疗效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就算你能把锤正捶出“高山流水”或“十面埋伏”这样的古曲来,该三天好的病也绝不会两天半就恢复如初,频率好不好唯一的作用就是听起来相对不那么令人心烦而已,此外好的频率相对省力,长可借助肌肉等软组织对锤正工具的反弹、及锤据因自身重量而回落这一作用力的循环转化过程,在某一部位持续进行青松而省力的敲击。 说完了肌肉锤正的频率,就该说说锤正施术时手法的轻重了。可以说肌肉锤正的操作中唯一有点技术含量的就是轻重的控制,而轻重控制不仅是落锤时力度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持钎手的松握与紧握,以及从轻到重、由重至轻之间过度时、令患者感觉不到转换停顿的衔接。 1·轻击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持钎手握紧复位钎,在选取的操作部位处缓缓下压,当感到复位钎端头下出现阻力时保持当前压力不动,锤击手以不使患者产生额外疼痛的力度、以习惯的频率持续锤击三十秒以上。锤击的同时,持钎手以十秒为界、缓缓持续加力下压,以患者不感到额外的疼痛为准,使复位钎端头尽可能在不产生额外疼痛的前提下慢慢触及至软组织的更深层。此手法若在穴位处使用,其得气感比点穴或针刺更为明显。 2·重击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复位钎端头置于操作部位处,持钎手成粗细一致的筒状松握复位钎,此时,持钎手的作用是导向而非持握,锤击手以患者可耐受的重力锤击复位钎顶端,持钎手可感到复位钎随锤击而在握成筒状的掌心内上下窜动。复位钎端头可在这一过程中、肌肉来不及做出抵抗的前提下,持续向更深层的组织进行冲击,操作时,复位钎端头严禁改变位置,操作时间不宜超过轻击法,以免造成软组织的局部损伤或不适感。 3·轻重转换的技巧:轻击法施术结束时,持钎手可从紧握复位钎的状态、瞬间放松五指并环成筒状,以复位钎能在成筒状的掌心内自由窜动而不发生倾斜为准,改变落锤力度后,变为重击法。重击法施术结束后,可在最后一次落锤的瞬间抓紧复位钎,使复位钎未来得及完全反弹时,变因持钎手的握紧而停留在软组织的浅层或中层,改变落锤力度后,变为轻击法。这种技巧的作用是,使患者感到锤正刺激的流畅与舒适,使患者察觉不到轻重转换衔接时的迟滞与停顿,给患者留下医生水平较高的主观感受。 三·骨盆旋前、旋后型移位的锤正。 对于骨盆旋移症来说,只有旋前、旋后型的移位才适合锤正治疗,而且效果十分明显,以下从骨盆出现旋移时所表现出的明显体征开始进行说明。 1·骨盆旋移症的常见体征: (1)·晨起时疼痛加剧,活动后症状减轻,但活动过久症状再次加剧。 (2)·下蹲或久坐起身时,疼痛加剧,甚至表现为功能受限。 (3)·行走时,姿态呈摇摆状,骨盆旋前时症状表现强于骨盆旋后时。 (4)·骶髂关节处存在压痛及叩击痛,往往引发腰腿部的疼痛。 (5)·骨盆旋前时,压痛点位于髂后上棘下方,骨盆旋后时,压痛点位于髂后上棘上方。 (6)·骨盆旋前时,以内踝为参照点,患侧下肢长于健测,骨盆旋后时,以内踝为参照点,患侧下肢短于健测。 (7)·骨盆分离、挤压试验,床边试验,“四”字试验,跟臀试验等表现为阳性,疼痛处为骶髂关节。 2·与腰部疾患的鉴别诊断。 骨盆旋移症所引发的症状,在其临床表现上长与腰部的疾患相类似,因此,介绍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以便于对骨盆旋移症与腰部疾患进行区分。具体的方法是: 站立位时,腰部前屈受限且疼痛加剧,坐位时腰部前屈疼痛消失,属骨盆病变; 站立位时,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疼痛加剧,坐位时腰部前屈仍受限且疼痛加剧,属腰部疾患。 3·骨盆旋前、旋后型移位的锤正方法。 以一把粗细适合握持、弹性较佳的橡皮锤抽去锤柄代替复位钎,下称橡皮钎,以另一把一千克以上、且挥动不觉吃力的橡皮锤代替常用的小钢锤,下称备用锤。 骨盆旋前时,选取坐骨结节后上方坐骨脊处为锤正施术时的着力点,一手持橡皮钎置于该着力点上,橡皮钎上端略向近脚端倾斜,一手持备用锤、以重力锤击橡皮钎顶端一至三次。 骨盆旋后时,选取髂后上棘偏上距棘突旁二至三公分处作为锤正施术时的着力点,一手持橡皮钎置于该着力点处,橡皮钎上端略向近头端倾斜,另一手持备用锤,以重力锤击橡皮钎顶端一至三次。 四·肩周炎的锤正。 众所周知,肩周炎是由无菌性炎症导致关节囊内形成粘连、所引发活动受限且疼痛的一种疾病,其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在充分放松肌肉的前提下分离粘连,并做好后续的止痛、抑制水肿及消炎抗炎工作。对于止痛、抑制水肿及消炎抗炎,各有各的思路和诀窍,加之本人并不擅长此道,因此不做介绍,只介绍几种对于肩周炎来说常用且有效的锤正方法。 1·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垂于床边,医者站立于患侧,以腿根部或胯部推挤患肢形成抬臂上举的同时,以肌肉锤正手法中的轻击法,在患者肩前疼痛部位做震击治疗。 2·患者上举受限时,患者坐位,令其患肢屈肘,助手拖患肢肘部外展上抬至与肩平,选取肩峰端与三角肌之间凹陷处为着力点,一手持橡皮钎置于该着力点上,另一手持备用锤以适当力度轻快有力的锤击橡皮钎顶端,每次治疗仅可锤击一次,随后,变应采取其他手法止痛,及做好抑制水肿、消炎抗炎的术后处理。 3·患者患肢无法处级健测肩时,患者坐位,令助手站于患者健测,一手扶持患者健测肩,一手拖患肢肘部向健测收紧,直至患者感到疼痛为止,医者立于患侧,将橡皮钎置于患侧肩峰端下、侧面隆起处,另一手持备用锤以适当力度锤击,每次治疗仅可锤击一次,随后,变应采取其他手法止痛,及做好抑制水肿、消炎抗炎的术后处理。 4·肩周炎的锤正治疗中,止痛的手法可用肌肉锤正中的轻击法,在所选穴位处进行操作,也可在锤正后配合牵抖法进行止痛。 锤正的操作思路 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丝与生俱来的偏执,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对自己习惯的工作方式有着近乎盲目的信心,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十分不愿接受他人的工作思路进入自己习惯的操作体系。这一点在很多老中医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以推拿医生为最。其实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事物的存在并被很多人接受,那就有他存在的理由,即使他不适合你。对于靠锤正过日子的医生来说,由于锤正除锤钎相碰时所释放出的冲击波之外,其自身的作用力相对单一、且缺少变化,这是锤正通过自身作用机理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锤正医生应通过患者受术体位、医者选取着力点的思路、安全迫使患椎失稳的方法、在患者身上借力使力的技巧等诸多方面,借鉴他人的经验用以弥补锤正自身缺陷的不足。 例如,进行腰椎移位的锤正时,由于肌肉、韧带过度紧张所形成对腰椎强力的锁定,锤正很难使移位的椎体回正。此时,若采用定点腰椎斜搬法的侧卧体位,首先通过固定住患者臀部后牵拉患者靠近床面的上肢,改变患者上半身的角度,使患椎上方近头端一侧的脊间隙张开,再调整屈曲的下肢使患椎下方近脚端一侧的椎间隙张开,造成患椎的湿吻状态后进行锤正,变可无视肌肉、韧带过度紧张所造成对患椎的锁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采用俯卧颈椎斜搬法这一体位对旋转型移位的第七颈椎进行锤正,如肩周炎锤正时模仿按摩以手为锤撕开粘连的手法等等。总而言之,锤正医生不可在心里存在排他性,应多听多看别人的治疗方法,即便是无法借鉴他人的发力技巧,但可供借鉴的东西仍有很多。如果有一天你除了发力的方式外,在其他方面都能做出手法的感受来,那恭喜,你就是锤正领域中难得一见的高手了。

来自掌上乐园, 2019-12-6 20:02:49发布

共 46 条评论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2楼,楼主,铁鞭01说  捏筋是用指、掌、肘进行捏、揉、点、压等手法的治疗方法,它的治疗部位一般是经脉的主要干线或交叉汇集之处。  它有时是一点,有时是一片,有时是一条,而且以找到明显感觉为准,其感觉也多有按经络传导的现象,所以将捏筋的部位称作“脉位”。全身的脉位很多,现将比较常用的脉位介绍如下(  一、颅顶脉

  【位置】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央交叉点。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高血压病、失眠、记忆力减退、耳鸣等症。

  二、天庭脉

  【位置】两眉之间向上五分处。

  【主治病症】同颅顶脉。

  三、人中脉

  【位置】鼻柱沟的中上段。

  【主治病症】昏迷、晕厥、癫狂、中风不语、面神经麻痹、腰扭伤等。

  四、地阁脉  

  【位置】下颌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牙痛、龈肿、面神经麻痹、口喁流涎、中风不语等。  

  五、颈后上脉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端,颞颥后发际中。  

  【主治病症】颈椎病、头痛、头晕、落枕、上肢麻木、肩背疼痛、三叉神经痛等。  

  六、颈后中脉

  【位置】第五颈椎旁开1寸5分,颈后大筋中央。

  【主治病症】颈椎病、落枕、肌性斜颈、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七、颈后下脉

  【位置】第七颈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颈后中脉。

  八、颈间脉

  【位置】颈椎四五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手指麻木、颈椎错缝、头痛、头晕等。

  九、眉头脉

  【位置】眉头眶上切迹处。

  【主治病症】目眩、视力减退、近视、远视、散光、眉棱骨痛、头晕目胀、面瘫等。

  十、眉上脉

  【位置】眉弓中央略上方。

  【主治病症】同眉头脉。

  十一、鼻侧脉

  【位置】鼻翼两旁5分处。

  【主治病症】头痛、鼻塞、流涕、鼻衄、感冒、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十二、太阳脉

  【位置】眉梢外侧两横指处。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偏头痛、耳聋、耳鸣、神经衰弱、目胀、目痛等。

  十三、颧下脉

  【位置】颧骨中央下方。

  【主治病症】牙痛、鼻塞、流涕、鼻衄、牙龈肿胀、面神经麻痹等。

  十四、下颌脉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

  【主治病症】牙痛、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风牙关紧闭等。

  十五、耳下脉

  【位置】耳垂下,下颌骨后缘。

  【主治病症】同下颌脉。

  十六、耳后脉

  【位置】耳后完骨前下方。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面神经麻痹、中风不语。

  十七、耳前脉

  【位置】耳屏前方。

  【主治病症】同耳后脉。

  十八、人迎脉

  【位置】平夹于结喉两侧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急慢性咽炎、喉炎、声音嘶哑、失音、咳嗽、气喘等。

  十九、前膀肾脉

  【位置】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下方,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肩胛前臂疼痛、上肢麻木、颈椎病、胸痛、小儿麻痹症、中风、瘫痪、痿症等。

  二十、后膀肾脉

  【位置】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前膀。肾脉。

  二十一、欢跳脉

  【位置】胸前壁外上角,腋横纹头内1寸。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胸痛、岔气、肩臂疼痛等。

  二十二、剑突脉

  【位置】胸骨剑突略下方。

  【主治病症】胸痛、胃脘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纳呆等。

  二十三、乳侧脉

  【位置】乳头水平线旁开四横指。

  【主治病症】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房肿块、肋间神经痛等。

  二十四、肩胛暗脉

  【位置】肩胛部,腋纹头向内四指略上方。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外伤后遗症、肩臂麻木、活动受限、落枕、冈上肌腱炎等。

  二十五、平心脉

  【位置】肩胛内缘中央。

  【主治病症】心慌、心悸、心律失常、心肌炎、冠心病、失眠等。

  二十六、肩胛角脉

  【位置】肩胛角外下缘。

  【主治病症】胸痛、肩背痛、菱形肌劳损、肩周炎等。

  二十七、脊柱暗脉

  【位置】第七、八胸椎之间。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肩背痛、菱形肌损伤、胃脘痛、糖尿病、胆囊炎等。

  二十八、止胃痛四点脉

  【位置】脊柱暗脉两旁上下找压痛点,取等距离构成正方形的四个角处。

  【主治病症】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膈肌痉挛、胆道蛔虫、背肌筋膜炎等。

  二十九、前肾脉

  【位置】胁下十一肋端。

  【主治病症】肋间神经痛、岔气、呃逆、瘫痪、腰扭伤、尿频等。

  三十、后肾脉

  【位置】胁下十二肋端。

  【主治病症】同前肾脉。

  三十一、腰眼脉

  【位置】腰二、三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L3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后遗症、瘫痪等。

  三十二、骶侧下脉

  【位置】骶骨第二对骶后孔上,当骶中线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腰骶部疼痛、骶髂关节炎、下肢麻痹、大便秘结、小便失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

  三十三、骶侧上脉

  【位置】腰骶关节两旁,第五腰椎横突外侧。

  【主治病症】同骶侧下脉。

  三十四、尾肾脉

  【位置】第一、二腰椎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肾虚腰痛、小便失禁、肾虚泻泄、月经不调、痛经等。

  三十五、尾中脉

  【位置】第四、五腰椎之间,两髂嵴的水平线上。

  【主治病症】同尾肾脉。

  三十六、尾根脉

  【位置】尾骨尖略前方。

  【主治病症】尾骶处疼痛、脊髓炎、肛周麻木、便秘、腹泻、阳痿、月经不调等。

  三十七、肩头脉

  【位置】肩头正中略前方、肩峰略下方。

  【主治病症】肩臂疼痛、肱二头肌腱损伤、肩关节抬举受限。

  三十八、肩井脉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肩背疼痛,肩周炎,上肢麻木,中风偏瘫等。

  三十九、肩贞脉

  【位置】肩后腋横纹头上一寸。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三角肌下滑囊炎,中风瘫痪,上肢痹痛等。

  四十、抬举脉

  【位置】锁骨外下方。

  【主治病症】同肩贞脉。

  四十一、血海根脉

  【位置】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上肢麻木无力,神经痛,半身不遂,指端感觉异常等。

  四十二、血海脉

  【位置】上臂内侧中上1/3连线处。

  【主治病症】同血海根脉。

  四十三、肘中脉

  【位置】肘横纹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肱骨内、外髁炎,肘关节外伤疼痛,手臂屈伸不利,手麻及瘫痪等。

  四十四、肘尺三脉

  【位置】肱骨内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五、肘桡三脉

  【位置】肱骨外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六、内四指脉

  【位置】掌横纹上四横指,前臂两骨间。

  【主治病症】前臂掌侧的腕、指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腕关节扭伤,中风瘫痪,手指麻木等。

  四十七、外四指脉

  【位置】手背腕横纹上四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内四指脉,偏于伸肌疼痛、麻木者。

  四十八、腕侧双脉

  【位置】尺桡骨茎突下方各一脉。

  【主治病症】腕关节疼痛,肿胀,腕管综合征,尺桡下关节分离,中风瘫痪等。

  四十九、虎口脉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间。

  【主治病症】牙痛,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口眼歪斜,上肢疼痛,麻木等。

  五十、止尿脉

  【位置】腹股沟上段、髂前上棘下方。

  【主治病症】小便淋漓,尿频,尿失禁,下肢疼痛,麻木不仁等。

  五十一、髂侧上脉

  【位置】髂骨嵴、股骨大转子连线与髂前、后上棘连线的交叉点上。

  【主治病症】髂腰肌损伤,骼经束损伤,下肢疼痛、麻木,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瘫痪无力等。

  五十二、髂侧下脉

  【位置】髂侧上脉与大转子连线中央。

  【主治病症】同髂侧上脉。

  五十三、臀侧脉

  【位置】股骨大转子与尾骶骨连线的中外1/3上方五分。

  【主治病症】腰臀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股神经痛,瘫痪等。

  五十四、臀下脉

  【位置】臀下横纹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同臀侧脉。

  五十五、股根脉

  【位置】腹股沟中段、动脉跳动处。

  【主治病症】下肢痿软无力,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等。

  五十六、股内上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上1/3处、股根脉下五横指。

  【主治病症】下肢瘫痪、软无力,大腿内侧肌群损伤,膝关节疼痛等。

  五十七、股内中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下1/3处、膝上五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八、股内下脉

  【位置】大腿内侧,股骨内髁上。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九、股前脉

  【位置】大腿前侧中央。

  【主治病症】股四头肌损伤、萎缩,股神经痛,髌骨软化症,创伤性膝关节、下肢瘫痪,风湿痹痛等。

  六十、股后脉

  【位置】大腿后侧,臀横纹和胭横纹连线的中间。

  【主治病症】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痿症,痹症等。

  六十一、股外上脉

  【位置】大腿外侧中间,大转子与膝关节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股外侧皮神经炎,阔筋膜张肌损伤,下肢软弱无力、疼痛、麻木等。

  六十二、股外下脉

  【位置】大腿外侧,股骨外髁上。

  【主治病症】膝关节疼痛、肿胀,小腿外侧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无力等。

  六十三、髌周八点脉

  【位置】髌骨的内、外、上、下及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八个位置。

  【主治病症】创伤性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骨软化症,脂肪垫劳损等。

  六十四、胭脉

  【位置】胭窝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腰背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关节疼痛,髌骨软化症,膑下垫劳损等。

  六十五、胭侧双脉

  【位置】胭窝,帼横纹两端、帼脉两侧处。

  【主治病症】同帼脉。

  六十六、胫侧双脉

  【位置】胫骨内髁下缘和腓骨小头前下方。

  【主治病症】小腿及膝关节疼痛、麻木,踝关节扭伤、肿胀,下肢瘫痪,足内、外翻畸形等。

  六十七、腓内脉

  【位置】胫骨中上1/3内后缘、腓肠肌中央。

  【主治病症】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小腿疼痛、麻木等。

  六十八、风门脉

  【位置】腓肠肌肌腹中。

  【主治病症】同腓内脉。

  六十九、踝前脉

  【位置】足背与小腿交界处,两筋间。

  【主治病症】踝关节扭挫伤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足内、外翻畸形,足背麻木等。

  七十、踝侧双脉

  【位置】踝前脉两旁,两踝骨的前下缘处。

  【主治病症】同踝前脉。

  七十一、跟腱双脉

  【位置】双踝骨后缘与跟腱之间。

  【主治病症】腰腿痛,跟腱炎,足跟痛,下肢瘫痪,踝关节扭伤疼痛,足内、外翻畸形等。

  七十二、脚脉

  【位置】第一、二跖骨基底结合部。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目胀,下肢疼痛,腰膝酸软,阴虚内热等症。

  一、注意事项

  1.治疗前患者必须排空大小便,并休息10~20分钟。

  2.患者脱去外衣,选择合适的治疗体位(如坐位或卧位)保持精神安宁、肌肉放松。

  3.手法宜由轻柔渐渐加重,切忌用力过猛和粗暴,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儿童患者更应注意。

  4.对肌肉单薄处手法宜轻,肌肉丰满处手法宜重。对身体较强壮或病程较长、运动和知觉功能迟钝、肌肉萎缩的患者,手法要逐渐加重。

  5.施活动关节类手法时,活动范围不能超出该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范围。

  二、禁忌症

  1.有出血疾患者,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以及外伤性大出血、脑溢血等,禁用捏筋手法。

  2.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禁用捏筋手法。

  3.急性传染病和高烧患者,禁用捏筋手法。

  4.有严重心、肺等脏器疾患者,禁用捏筋手法。

  5.各种皮肤病、疖肿、疮疡、急性炎症等,禁用捏筋手法。

  6.梅毒、骨结核、类风湿以及癫痫发作者,禁用捏筋手法。

  7.各种骨瘤及内脏肿瘤患者,禁用捏筋手法。

  8.各种骨折,在未整复固定之前禁用捏筋手法。, 2020-2-10 10:20:45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1楼,楼主,雷蒙说本帖最后由 雷蒙 于 2020-9-28 09:21 编辑

改一下吧,想到哪儿就发到哪儿,与我的学习进度同步。

迷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

是脑神经中最长,

分布最广的一对,

含有感觉、

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目录

1 迷走神经的作用

2 迷走神经的分支

2.1 1.

颈部的分支

2.2 2.

胸部的分支

2.3 3.

腹部的分支

3 迷走神经性疾病

迷走神经的作用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

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

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

因此,

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

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迷走神经(n.vagus) 为混合神经,

含有四种纤维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疑核,

支配咽、

喉的横纹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

此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

在脏器内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

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分布到胸、

腹腔的脏器,

控制平滑肌、

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

其中枢突止于孤束核,

周围突也分布于胸、

腹腔的脏器。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数量最少,

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内的上神经节内,

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周围突分布于硬脑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

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

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

于舌咽神经根丝的下方自延髓橄榄的后方出入脑,

经颈静脉孔出颅腔。

之后下行于颈内、

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

经胸廓上口入胸腔。

在胸部,

左、

右迷走神经的走行和位置各异。

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降至主动脉弓的前面,

经左肺根的后方,

分出数小支分别加入左肺丛,

然后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细支参与构成食管前丛,

并向下延续成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经右锁骨下动脉的前面,

沿气管右侧下降,

继在右肺根后方分出数支,

参加右肺丛,

然后分出分支在食管后面构成食管后丛,

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经后干。

迷走神经前、

后干向下与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至贲门附近,

前、

后干分为终支。

  

迷走神经的分支

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

  

1.

颈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经 始于下神经节,

沿颈内动脉与咽侧壁之间下行,

在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

外二支。

内支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穿甲状舌骨膜入喉,

分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

外支细小,

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环甲肌。

(2) 颈心支 一般有上、

下两支,

下降入胸腔参加心丛的组成。

(3) 咽支 主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常为两支,

起自下神经节,

参加咽丛的组成。

(4) 耳支 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发自上神经节,

向后外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5) 脑膜支 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发自上神经节,

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

  

2.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经 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

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

左右两侧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

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

从前向后绕过主动脉弓返至颈部。

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

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

在颈部,

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

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

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

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是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

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

神经多数经过动脉后方,

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

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

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2) 支气管支、

食管支和胸心支 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

分别加入肺丛、

食管丛和心丛。

  

3.

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经前、

后干于贲门附近分别发出分支分为胃前支和肝支、

胃后支和腹腔支。

含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

(1) 胃前支 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

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

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

分布于贲门附近;

前胃壁支,

常为3~4小支,

分布到胃体前壁;

“鸦爪”形支,

分布于幽门窦、

幽门管、

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

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

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2) 肝支 行于小网膜内,

随肝固有动脉走行,

参与形成肝丛,

分布至胆道和肝,

与肝的分泌活动有关。

(3) 胃后支 循胃小弯深面向右行,

分支分布至胃后壁。

有以下诸分支:胃底支,

后胃壁支,

常为数支,

分布于胃后壁;

“鸦爪”形支,

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

前二支是胃蠕动、

胃感觉和胃酸的分泌神经。

(4) 腹腔支 较粗大,

行向后下方,

加入腹腔丛。

以后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随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它们的分支分布于肝、

脾、

胰、

小肠、

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

肾以及肾上腺等。

在甲状腺手术中,

有可能误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

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后表现为声调降低。

喉返神经损伤时,

由于大部分喉肌瘫痪,

可致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

双侧损伤时,

如声门裂闭合可造成呼吸困难,

甚至窒息。

  

迷走神经性疾病

这类疾病一般是指各类刺激由迷走神经反射,

引发内脏血管突然扩张和心跳放缓,

进而造成血压降低、

脑部缺氧甚至短暂昏迷等。

迷走神经性疾病通常是由于闷热引起,

当疲劳过度时也会发作。

同时,

压力、

极度兴奋和焦虑也是昏厥发作的诱因。

该疾病发病迅速,

但多数人都能完全治愈。

头部与颈部神经之脑神经

Ⅰ-Ⅳ: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分支1眼神经,

2上颌神经,

3下颌神经)

Ⅵ:       

外展神经

Ⅶ:       

面神经(颜面神经)

Ⅷ:       

位听神经(前庭耳蜗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本帖来自微秘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7 19:38:40发布

2楼,楼主,雷蒙说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吸收,我执行了分句命令。

    迷走神经是什么?

它能保持你的心跳,让你流汗。它能帮助你说话,让你呕吐。它是你的迷走神经,是连接你大脑和全身器官的信息高速公路。

Vagus在拉丁语中是“流浪”的意思。这条神经肯定知道如何漫游。它从大脑一直延伸到躯干。在此过程中,它会触及心脏和胃等关键器官。这让迷走神经控制了大量的身体功能。

大多数的颅骨神经(KRAY-nee-ul)——12条大神经离开大脑底部——只到达身体的一小部分。它们可能控制视觉、听觉或手指触摸脸颊的感觉。但迷走神经——这12条神经中的第10条——扮演了几十个角色。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你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功能,从耳朵里的感觉到帮助你说话的肌肉。

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它是大脑的最低部分,位于大脑与脊髓融合的上方。迷走神经实际上是两根巨大的神经纤维——由许多较小的细胞组成,它们在身体周围传递信息。一个在髓质右侧,另一个在左侧。但大多数人在谈论“迷走神经”时同时提到左右两种神经。

迷走神经从髓质向上、向下、绕着身体运动。例如,它向上接触耳朵的内部。再往下,神经帮助控制喉部肌肉。这是喉咙中包含声带的部分。从喉咙的后部到大肠的末端,神经的部分轻柔地包裹着这些管子和器官。它还触及膀胱,并将一个精致的手指插入心脏。

休息和消化

这种神经的作用几乎和它的目的地一样多样。让我们从最上面开始。

在耳朵里,它处理触觉,让人知道耳朵里是否有东西。在喉咙,迷走神经控制着声带肌肉。这就允许人们说话。它还控制着喉咙后部的运动,并负责咽部反射(fair - gee -ul REE-flex)。更广为人知的是呕吐反射,它能使人呕吐。更常见的情况是,这种反射只是帮助物体避免被卡在喉咙里,这样就会让人窒息。

再往下,迷走神经包裹着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和大肠和小肠。迷走神经控制蠕动(配对-ih- stahl -sis) -波状的肌肉收缩,使食物通过肠道。

大多数时候,你很容易忽视你的迷走神经。它是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很大一部分。这是一个长期的描述神经系统的部分,它不需要我们思考就能控制发生的事情。它能帮助身体做一些在放松时推迟的事情,比如消化食物、繁殖或小便。

当开启迷走神经时,它能减慢心脏的跳动并降低血压。神经也会进入肺部,帮助控制呼吸的速度。当你小便时,迷走神经甚至控制着收缩膀胱的平滑肌。正如前面提到的,它还调节出汗。

这种神经甚至能使人晕倒。方法如下:当一个人压力很大时,迷走神经会受到过度刺激,因为它能降低心率和血压。这可能会导致心跳变慢。血压现在可能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很少的血液流到头部,导致人晕倒。这被称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ay-zoh-VAY-gul SING-kuh-pee)。

迷走神经不是单行道。它更像是双向的六车道高速公路。这条神经从大脑发出信号,然后在全身接受前哨的反馈。这些细胞的尖端回到大脑,让它能够监视迷走神经接触的每个器官。

来自身体的信息不仅能改变大脑控制迷走神经的方式,也能影响大脑本身。这些信息交换包括来自肠道的信号。肠道中的细菌可以产生化学信号。它们可以作用于迷走神经,将信号发射回大脑。这可能是肠道细菌影响情绪的一种方式。直接刺激迷走神经甚至可以治疗一些严重的抑郁症。

细菌(复数细菌)单细胞生物。它们几乎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从海底到动物体内。

血压血液流经身体时对血管壁施加的力。通常这种压力指的是血液通过身体的动脉流动。这种压力可以让血液循环到我们的头部,并保持液体流动,这样它就可以向所有组织输送氧气。血压可以根据身体活动和身体位置的不同而变化。高血压会使人有心脏病或中风的危险。低血压可能会让人头晕或晕倒,因为血压太低,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血液。

颅神经哺乳动物的12对神经直接连接大脑和头部和躯干的肌肉和器官。

头盖骨保护大脑的头骨部分。这个词用作形容词时,应该是颅的。

抑郁:一种以持续的悲伤和冷漠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尽管这些感觉可以触发事件,如所爱的人的死亡或搬到一个新城市,没有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疾病”——除非症状是长期的和伤害一个人的能力来执行日常任务(如工作、睡觉或与他人互动)。患有抑郁症的人经常感到他们缺乏完成任何事情所需要的能量。他们可能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表现出对正常事件的兴趣。很多时候,这些感觉似乎是由无物触发的;他们可能会突然出现。

消化道:食物进入和通过身体的组织和器官。这些器官包括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食物被消化——分解——并在此过程中被吸收。任何未使用的材料将作为废物(粪便和尿液)排出。

癫痫以发作为特征的神经紊乱。

食道:位于消化道顶部的一根管子,食物通过它从喉咙进入胃。

喉: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中空、肌肉发达的器官,形成通向肺部的空气通道,并控制着声带。它也被称为语音信箱。

延髓:哺乳动物大脑中最低的部分。这个区域有助于调节基本的无意识功能,如呼吸和心率。

神经长而纤细的纤维,能在动物的身体间传递信息。动物的脊椎骨含有许多神经,其中一些神经控制着它的腿或鳍的运动,还有一些神经传递着热、冷、痛等感觉。

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网络,在身体各部分之间传递信号。

神经元或神经细胞:构成大脑、脊柱和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导细胞。这些特殊的细胞以电信号的形式把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副交感神经系统这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与“休息和消化”有关。“这些活动是生物体在休息时进行的,如消化、小便、大便、流口水、哭泣和繁殖。

蠕动:推动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波浪状肌肉收缩。

咽部反射也称为咽反射。它描述的是当你触摸舌头、喉咙或嘴巴的后部时,喉咙后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收缩。它经常导致呕吐。这种反射是身体防止异物进入喉咙和肺部的一种方式。

迷走神经一种大神经,在大脑和全身各器官(尤其是胃和肠)之间传导信号。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一种昏厥,发生在没有足够的血液进入大脑时。它通常发生在极度紧张的时候,也就是迷走神经受到过度刺激的时候。迷走神经可能发出心脏跳动太慢和血压降低太多的信号。这就是导致晕倒的原因。

声带:一对膜,伸展在喉部的开口上。当有人吸入空气时,它们就会打开。当动物屏住呼吸时,它们就会闭合。但最重要的是,它们能发出动物的声音。当空气从肺部排出并通过肺部挤压时,它们就会振动。动物可以控制这些膜的张力,以及它们打开的程度。这就提供了声音的音高,以及声音的大小,从耳语到咆哮。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7 19:39:23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9楼,楼主,雷蒙说下面了解下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目录

1 解剖

2 知识介绍

3 饮食疗法

4 注意事项

解剖

交感神经的初级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部(thorako-lumbales System)。部分的交感神经功能由高级中枢,如下丘脑,脑干和网状结构调节,这些部位会向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发送神经冲动。

初级神经元会到脊柱旁的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换元,其使用的神经递质为(和副交感神经一样)乙酰胆碱。这些神经节互连成干,被称为“交感神经干”。节后神经元继续传递信号到目标器官,并使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但一些交感神经纤维没有换元就离开交感神经干,到达主动脉的椎前神经节,或者到达受支配器官的器官旁神经节。  

知识介绍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植物神经失调症,除去有先天性的体质因素之外,尚有心理、环境因素等。其中多数因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婚姻失败等。  

饮食疗法

注意:饮食疗法只是这么一说,尝试后的效果与本人无关哈

将大豆、黑豆、海带用火炒至茶色,研粉、每天用开水冲调粉末,代茶饮用。取少量朝鲜人参,煎煮服用,对于女性更年期引起的植物神经失调症有良好效果。

常吃下列食品

蘑菇:由于蘑菇的茶色部分含有黑色素,对植物神经系统可以起作用,使植物神经稳定和安定下来。

小麦:小麦中含油泛酸(VB),能够制造乙醇,乙醇能够传导神经刺激植物神经系统。泛酸可以预防植物神经失调症。

羊肉:它含有促进人体内脏和血管功能的成份。

裙带菜:裙带菜可以预防由于钙摄取不足所引起的急躁、激动等症状。

胡罗卜:食用胡罗卜可以使副肾皮质激素的成份旺盛,可以抑制外界对精神产生的刺激,并且改善神经失调的症状。  

注意事项

1、一般而言,由于无器质性的病变,往往漏诊,

2、患者可联系作瑜伽和太极拳等。

3、每天坚持用干布摩擦身体以增强体质。

4、饮食中,要注意营养平衡,进食时间要有规律,不要吃得过饱,不要过分摄取水分。

5、要有适度的睡眠时间。不适或过度均不好。

6、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适度的运动。但不需要特殊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在平时工作中间的短暂休息,做一点深呼吸和简单的体操,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7、洗浴和按摩均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但是要避免长时间的洗浴。

8、要避免身体受害,夏天不要过度吹电扇。

9、戒烟、不过量饮酒。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7 20:59:40发布10楼,楼主,雷蒙说其实,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总结就两点。

交感神经是兴奋,副交感神经是抑制。

还有哈,关于一种特殊肌肉,上述提到了立毛肌,这是个啥玩意儿。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怒发冲冠这成语没,这人一生气,交感神经兴奋起来了,于是所有的毛发就站立起来,把帽子都顶飞了。

这就是毛囊内的立毛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每一个毛囊中大约上二分之一处就有一根细小的立毛肌支配毛发。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7 21:05:04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1 

11楼,楼主,雷蒙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内容提要,可能有点深奥了,脊神经等会发,简单说下,脊神经从颅内出来后分为了四个分支,前支去支配了内脏平滑肌和感觉,后支支配了几乎浑身上下所有的肌肉,交通支就是上面说的交感神经,分别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下面文章会说到的。

脊膜支我目前还没整明白,有懂的可以聊聊。

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颉颃作用。交感、副交感对于接受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互颉颃的。例如交感神经使心搏加速,胃肠运动变慢;副交感神经使心搏变慢,胃肠运动加强。但这种颉颃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此外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的分泌,因此称交感肾上腺系统。迷走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胰岛的分泌,所以又称迷走

-

胰岛系统。从能量代谢的角度看,交感神经的功能可促进能量消耗,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加强能量储存,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消耗后更便于储存,而储存正是为了以后的消耗。

②紧张性效应。在安静状态下,自主神经纤维经常有低频的传出冲动传到效应器,起着轻微的经常刺激作用,称紧张性效应。例如切断支配心脏的迷走或交感神经,可分别使心搏加快或减慢,这说明未切断前迷走神经使心搏减慢,交感神经使心搏加速。但两个比较,则因动物种属而异,如家兔,交感效应较强;马则迷走效应较强。

交感

-

肾上腺活动与应急反应。当动物遇到各种紧急情况,如剧烈运动、失血、酷寒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交感

-

肾上腺系统活动广泛加强的现象叫应急反应(应激反应)。美国生理学家

W.B.

坎农根据这种反应提出了应急学说。这些反应包括:心搏加速,皮肤及内脏血管的广泛收缩,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加速等,其生理意义在于动员机体各种潜在力量以适应环境的剧变。如果切除动物的交感神经链,则动物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就大为减弱。

化学传递

不论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末梢所释放的递质都是乙酰胆碱: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以及支配汗腺等少数器官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若根据神经末梢递质来命名自主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凡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就叫胆碱能纤维;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就叫肾上腺素能纤维。

在肠胃道的肌肉神经丛中还有一种既非胆碱能,又非肾上腺素能的纤维,它的递质可能是嘌呤核苷酸。因此,有人把这种纤维叫做嘌呤能纤维。但更多的实验表明这类纤维的递质是肽类物质,所以这些纤维应当叫做肽类神经纤维。

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从脊髓直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都有调节与控制自主性功能的中枢。它们都能影响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在下丘脑似乎集中着那些专门影响交感活动的神经元。因此下丘脑有时被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的头

(

神经

)

节。由于下丘脑还有重要的控制内分泌活动的功能,所以下丘脑又是内分泌的重要整合中枢,边缘系统包括海马、隔区、扣带回、杏仁等,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更高级中枢。但对各级水平的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详细组构方式及其作用路径和机制,均有待深入研究。

内脏神经系也含有感觉性(传入)纤维和运动性(传出)纤维。主要分布于心血管及胸腹盆腔各系统的脏器。

  1.内脏感觉性(传入)神经

  内脏器官内有很多感受器,包括痛觉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等。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为假单极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和某些脑神经节(如迷走神经的结状节)内,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进入脊随或脑干;其周围突随内脏运动性神经纤维(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所支配的器官。

  与躯体感受敏锐、定位、定性准确等特性相比,内脏感觉则有阈值较高、定位不明确,定性不清楚的特点。体内同一结构的不同部位可分别由躯体感觉性神经和内脏感觉性神经分布,例如,胸膜和腹膜的壁层为躯体感觉性神经支配,对痛刺激非常敏感、定位准确;而胸、腹膜脏层则由内脏感觉性神经支配,受到刺激时产生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够准确的钝痛。

  2.内脏运动性(传出)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即植物性神经,也叫自律或自主神经。它与躯体运动性神经的区别在于:①躯体运动性神经分布于全身骨骼肌,管理“随意”运动;内脏运动性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及腺体等,管理“不随意”运动。②躯体运动性神经自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发出后,随脑神经或脊神经直达骨骼肌;内脏运动性神经自脑干或脊髓内的内脏运动神经元发出后,不直接到达它所支配的效应器官,而在中途先终止于某一植物性神经节,与节内神经元形成突触,再由这些神经元发出纤维至效应器。故内脏运动性神经有节前神经元(位于脑干和脊髓,发出节前纤维)和节后神经元(位于周围植物性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之分。

  内脏运动性神经可依其形态和机能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般脏器均由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支配,它们在机能上互相拮抗和制约。个别器官和结构,仅由一种神经支配,如大部分血管的平滑肌、立毛肌和汗腺,只有交感神经纤维分布。

  (一)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sympathetic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颈8或胸1至腰3节段的脊髓灰质侧角,节前神经元胞体组成中间带外侧核。这些神经元的轴突(节前纤维)随脊髓前根和脊神经走行,穿过椎间孔后,则离开脊神经至交感神经节。

linda: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剧烈活动或者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适应环境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图2-59交感神经的典型经过

  ⑴交感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根据其位置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椎旁节纵行排列于脊柱两侧,上至颅底,下至尾骨前方,每侧有22-25个节,节与节之间由神经纤维(节间支)相连,形成两条纵行的串珠状的神经节链,叫交感干。交感干在颈段有三个节,即颈上节、颈中节和颈下节,颈下节常与胸1交感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交感干在胸段有11-12个节;腰段常有4个节;骶段有4-5个节,在尾骨前方左、右交感干相遇形成一个共同的尾交感节或称奇节。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形状不规则,多位于动脉的起始部。主要有腹腔节,位于腹腔动脉根的两则;主动脉肾节,位于肾动脉根部;肠系膜上节和肠系膜下节,均位于同名动脉的起始部。

  ⑵交通支

  交感干上的神经节借交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相连。交通支可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组成白交通支至椎旁节,因节前纤维有髓鞘反光发亮,故呈白色。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C8--3节段的脊髓灰质侧角发出,所以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这些节段的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灰交通支是由椎旁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返回脊神经所构成的,节后纤维是无髓纤维,色泽灰暗,故名灰交通支。所有椎旁节与31对脊神经之间均有灰交通支联系。

  ⑶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发自脊髓C8-L3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经前根、脊神经和白交通支进入交感干后,有三种去向: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②在交感干内先上升或下降一段距离,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③穿过椎旁节,离开交感干,组成内脏大、小神经至椎前节换神经元(图2-60)。

图2-60植物神经的分布

  节后纤维自交感神经节内的节后神经元发出后也有三种去向: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②缠络于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③形成神经,直接到所支配的器官,如心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由此发出的节前纤维,随有关的脑神经(Ⅲ、Ⅶ、Ⅸ、Ⅹ)和骶神经走行,至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终节)与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由节后神经元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由于副交感神经节居于器官内或靠近所支配之器官,所以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

linda: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血糖血压降低等。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补充,利于保护机体。

  副交感神经根据其低级中枢的位置可分为颅部和骶部。

  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分别随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走行。伴随动眼神经者,在睫状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眼球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参加面神经者,在蝶腭节、下颌下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随舌咽神经走行者,在耳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腮腺。参加迷走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至胸、腹腔脏器,在终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胸腔器官和除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以外的所有腹腔脏器。

  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随骶2-4神经出骶前孔,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从盆丛分支到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盆腔脏器,在终节换神经元后,支配上述器官。

  3.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性神经在分布中,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内脏神经丛。各丛的名称按其所围绕的动脉或所分布的脏器而得名。例如,位于心底部的心丛、肺根周围的肺丛、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的腹腔丛以及直肠两侧的盆丛等等。

????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颈8或胸1至腰3节段的脊髓灰质侧角,神经元的轴突形成节前纤维,随脊髓前根和脊神经至交感神经节。??

???? 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椎旁节纵行排列于脊柱两侧,有22-25个节,节与节之间由神经纤维(节间支)相连,形成交感干。

?????交感干在颈段有三个节,即颈上节、颈中节和颈下节,颈下节常与胸1交感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交感干在胸段有11-12个节;腰段常有4个节;骶段有4-5个节,在尾骨前方左、右交感干相遇形成一个共同的尾交感节或称奇节。

???? 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有腹腔节,位于腹腔动脉根的两则;主动脉肾节,位于肾动脉根部;肠系膜上节和肠系膜下节,均位于同名动脉的起始部。??

???? 交通支:交感干上的神经节借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交通支可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发自脊髓C8—3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有三种去向: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在交感干内先上升或下降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③穿过椎旁节,组成内脏大、小神经至椎前节换神经元。??

????? 节后纤维也有三种去向: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伴血管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所支配的器官;直接到所支配的器官。??

?????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有颈三个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有三个去向。经灰交通之伴颈神经分布至头颈部及上肢的血管、汗腺、竖肌等;至邻近的血管形成血管丛,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丛、椎动脉丛等;直接形成神经,心上、中、下神经等。?? (2)胸部:胸交感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有三个去向。经灰交通之伴12对胸神经分布至胸腹壁血管、汗腺、竖肌等;上5对胸节发出分支形成丛,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直接形成神经,如内脏大、小神经等。?? (3)腰部和盆部:同颈部和胸部有三个去向。??

?????? (二)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由此发出的节前纤维,随有关的脑神经(Ⅲ、Ⅶ、Ⅸ、Ⅹ)和骶神经,至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终节),节后神经元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副交感神经根据其低级中枢的位置可分为颅部和骶部。??

??????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区别??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2、周围部的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长短和分布比例不同。?? 4、分布范围不同。?? (四)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性神经互相交织形成内脏神经丛。有心丛、肺丛、腹腔丛、盆丛等。

?????? 交感神经兴奋:

??????????????????? 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不重要脏器血管收缩,肌肉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分泌粘稠唾液,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瞳孔扩大,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血糖增高,胃肠蠕动和胆囊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基本与之相对

?????? 胰岛的神经调节:

图片

图片

胰岛受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刺激迷起神经,可通过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迷走神经还可通过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2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发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心悸气促,全身颤抖,发怒后,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全身无力,饥饿感,这是胰岛分泌胰岛素过多所致。

这种低血糖反应,无食物或药物可以预防。

迷走神经兴奋增加、心率过缓和情绪有关系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7 21:15:41发布17楼,楼主,雷蒙说每个人都有起鸡皮疙瘩的经历,可是很少人能说清楚鸡皮疙瘩是怎么起的,更没有人能说清楚立毛肌是什么。一束束平滑的肌肉纤维能使动物把毛发立起来以隔热或用以恐吓别的动物,早期的人类同样具备这种本能,但随着人类的进化,这种功能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到如今只留下了受到刺激时起鸡皮疙瘩的习惯。

立毛肌是与毛囊有关的一种平滑肌。又名“竖毛肌”,是由纤细的梭形肌纤维束所构成的,其一端起自真皮的乳头层,向另一端插入毛囊中部侧面的结缔组织鞘内,与皮面形成钝角,因此当立毛肌收缩时,使毛发在皮面上直立,梭形肌细胞在其起端和终端都变成弹性硬蛋白纤维,后者插入肌细胞之间隙内,并被固定,形成肌腱结合点。当肌肉松弛时,由于周围真皮的弹性回位,毛发回到原处,围绕外毛根鞘的弹性硬蛋白纤维牢固地附着于表皮细胞,实际上它的弹性较小而张力较大。肌肉的终端插入强直的毛囊,但其表皮下的起端则不强直,所以在立毛肌收缩时,皮肤被扭转而产生鸡皮样外观。

立毛肌活动受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支配,当发生恐惧、害怕等精神情绪变化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增高,立毛肌收缩,毛发直立,即发生所谓的毛骨悚然、起鸡皮疙瘩现象。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8 09:22:13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18楼,楼主,雷蒙说下面整点脊神经

脊神经

  脊神经sumal nerves共31对,连接在脊髓上的神经,分布在躯干、腹侧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颈部以下的感觉和运动。每对脊神经借前根anterior root和后根posterior root 与脊髓相连。前、后根均由许多神经纤维束组成的根丝所构成,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后根较前根略粗,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sumal ganglia。31对脊神经中包括8对颈神经cervical nerves,12对胸神经thoracic nerves,5对腰神经lumbal nerves,5对骶神经sacral nerves,一对尾神经coccygeal nerve。第1颈神经干通过寰椎与枕骨之间出椎管,第2~7颈神经干都通过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第8颈神经干通过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12对胸神经干和5对腰神经干都通过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骰神经通过同序数的骶前、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由于脊髓短而椎管长,所以各节段的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走行的方向和长短不同。颈神经根较短,行程近水平,胸部的斜行向下,而腰骶部的神经根则较长.在椎管内近乎垂直下行,并形成马尾cauda equina。在椎间孔内,脊神经有重要的毗邻关系,其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是椎间关节及黄韧带。因此脊柱的病变,如椎间盘脱出和椎骨骨折等常可累及脊神经,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其感觉纤维始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分布于皮肤、肌、关节以及内脏的感受器等,将躯体与内脏的感觉冲动传向中枢。运动纤维由脊髓灰质的前角、胸腰部侧角和骶副交感核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分布于横纹肌、平滑肌和腺体。因此,根据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可将其组成的纤维成份分为四类: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1.前支anterior branch

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在人类,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的前支分别交织成丛,由丛再分支分布于相应的区域。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计有:颈丛、腰丛和骶丛等。

2.后支 posterior branch

较细,是混合性的,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向后行走(骶部的出骶后孔),都有肌支和皮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骰部深层的肌和枕、项、背、腰、臀部的皮肤,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3.脊膜支 meningeal branch

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和脊柱。

4.交通支 communlcatlnu brancn

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其中发自脊神经连至交感干的叫白交通支;而来自交感干连于每条脊神经的叫灰交通支(祥见内脏神经)。

  其中,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称枕大神经,穿斜方肌腱至皮下,分布于杭和项部的皮肤。腰神经后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细小,经横突下方向后,分布于腰椎棘突附近的短肌与长肌。在腰椎骨质增生病人,可因横突附近软组织骨化,压迫此支而引起腰痛。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较粗大,分布于臀上区的皮肤,称臀上皮神经。第l~3骶神经后支的应支分布于臀中区的皮肤称臀中皮神经。

  脊神经共31对,计有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1.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anteriorroot和后根posterior root在椎间孔合并而成。

前根属运动性,由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和侧角(侧角位一C8—L3节段)及骶髓副交感核(S2-4)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后根属感觉性,由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脊神经节是后根在椎间孔处的膨大部,为感觉性神经节,主要由假单极神经元胞体组成。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此外,脊神经还分出一支很细小的脊膜返支,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髓膜。脊神经后支一般都较细小,按节段地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肉及皮肤。脊神经前支粗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皮肤及肌肉。在人类除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则交织成丛,然后再分支分布。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计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2.颈丛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

它发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颈前部皮肤;肌支分布于颈部部分肌肉(颈部深肌)、舌骨下肌群和肩胛提肌;其中最主要的是膈神经phrenicnerve,为混合性神经,它由第3-5颈神经前支发出,下列穿经胸腔至膈肌,主要支配膈肌的运动以及心包、部分胸膜和腹膜的感觉。

3.臂丛brachial plexus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先位于颈根部,后伴锁骨下动脉经斜角肌间隙和锁骨后方进入腋窝。其间几经相互编织,可分为根、干、股、束四段,并发出许多分支,在腋窝臂丛形成三个束,即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包绕腋动脉。

  臂丛的分支很多,容后详述臂丛。

4.胸神经前支共12对,

其中第1-11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intercostalnerve;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缘,叫肋下神经subcostal nerve。下6对胸神经前支除支配相应的肋间肌及皮肤外,还支配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和皮肤。

5.腰丛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位于腰椎两侧,腰大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有:(一)股神经femoral nerve经腹股沟韧带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股前群肌和肌前部、小腿内侧部和足内侧缘的皮肤。(二)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经小骨盆穿闭膜管至股内侧部,支配股内收肌群及股内侧面的皮肤。

6.骶丛sacral plexus

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经的前支编织而成,位于骶骨和梨状肌前面,分支分布于会阴部、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的肌肉与皮肤。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8 10:37:02发布19楼,楼主,雷蒙说详解颈丛:颈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后两支,每支都是混合性的。除第

1

、第

2

颈神经的后支较粗大外,其余颈神经的后支均较前支细小。颈神经的后支又可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第

1

颈神经除外)。所有颈神经的后支均支配肌肉,只有第

2

3

4

或第

5

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皮肤。

第1

颈神经的后支

称枕下神经,较前支大,于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内,椎动脉的下侧,自干分出。向后行,进入枕下三角,于此分支分布于枕下三角周围诸肌(即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并发一支横越头后大直肌的后侧,至头后小直肌;还有分支至覆盖着枕下三角的头半棘肌。此外,有分支穿过头下斜肌,或经该肌表面,与第2

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枕大神经)相连结。枕下神经一般属于运动神经,但有时亦发皮支支配项上部的皮肤,或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颅后下部的皮肤。

2

颈神经的后支

此支为所有颈神经后支中最大者,也比其前支粗大。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板之间,头下斜肌的下侧穿出,发一细支至头下斜肌,并与第

1

颈神经后支交通。然后分为较小的外侧支及较大的内侧支。外侧支支配头长肌、夹肌、头半棘肌,并与第

3

颈神经相应的分支连结。内侧支为枕大神经,斜向上升,经头下斜肌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部的颈固有筋膜,在上项线下侧,分为几支感觉终末支,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上项线以上,可达颅顶的皮肤。自枕大神经亦分出

1~2

个运动小支,至头半棘肌。有时发一支至耳郭后面上部的皮肤。当枕大神经绕过头下斜肌时,此支与第

1

及第

3

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连结。因此,在头半棘肌下侧,形成颈后神经丛。

3

颈神经的后支

比该神经的前支小,绕

C3

的关节突向后行,经横突间肌的内侧,然后分为内侧支及外侧支。外侧支为肌支,并与第

2

颈神经的外侧支相连结。内侧支经过头半棘肌与颈半棘肌之间,再穿夹肌及斜方肌,终末支分布于皮肤。当其在斜方肌深侧时,发一支穿过斜方肌,终于颅后下部近正中线处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此支称为第

3

枕神经。此神经位于枕大神经内侧,与枕大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8 10:37:42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20楼,楼主,雷蒙说详解臂丛:臂丛神经的解剖及应用

一、臂丛神经的组成

臂丛神经是由C5~8和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C8~T1组成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上干与中干的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和桡神经,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 ?

二、臂丛神经的分支

1、?

臂丛根部的分支: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2、?

臂丛干的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3、?

臂丛束的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肌及鱼际肌。

尺神经,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和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的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和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的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主,支配伸肘、伸腕、伸指和伸拇的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的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走向在体表的标志点: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

肱二头肌内侧沟

(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

旋前圆肌

,继续在

前臂正中

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

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

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

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2)?

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

肌支

,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及旋前肌。

(3)?

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的

返支

,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4)?

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

指掌侧总神经,

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又分为两支

指掌侧固有神经

沿手指的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1、2蚓状肌,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的皮肤。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正中神经干如在

臂部

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和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的“

旋前圆肌综合症

”。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

腕管综合症

”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

2、尺神经:沿肱动脉内侧、

肱二头肌内侧沟

下行至

臂中份

(即三角肌止点高度),穿内侧肌间隔至

臂后区内侧

,下行至肱骨内上髁后方的

尺神经沟,

继而向下穿过尺侧腕屈肌起端又转至

前臂前内侧

,继续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间,尺动脉内侧下行,到达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手背支后,本干在

豌豆骨桡侧

,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分深、浅两支,经掌腱膜深面进入手掌。

尺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

尺神经在臂部未发出分支,即无支配。

(2)?

在前臂上部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3)?

手背支分布手背尺侧半,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

(4)?

浅终支(皮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

(5)?

深终支(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和拇收肌。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

尺神经干受损: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肱骨外上髁后方(尺神经沟处)及尺侧腕屈肌两起点之间,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能力下降,环指和小指的DIP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指MP关节过伸,第4、5指IP关节屈曲,出现“爪形手”;感觉障碍区域以手掌、手背尺侧缘为主。

(2)?

深支运动支损伤: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豌豆骨桡侧(常发生在以手击物或手握振荡物和旋转车轮把手,小鱼际仍呈悬空状态时,此时尺神经深部的运动支可受到豌豆骨和钩骨的压迫造成损伤;Guyon管内受压迫),运动障碍表现为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功能受损;感觉不受影响。

3、桡神经:先经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

上臂内侧

),然后沿着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

肱骨外上髁上方

穿过外侧肌间隔,

至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两支

。浅支沿着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背面,并下行至手背。深支经过桡骨颈外侧穿过旋后肌(桡骨外侧面)至前臂背侧,在前臂伸肌群的浅、深层之间下行,在拇短伸肌远侧逐渐变细,行于拇长伸肌深面即前臂骨间膜后面至手腕背面。

(不同个体桡神经分支发自主干的水平存在差异,解剖学上写“在肱骨外上髁的前方分为浅、深两支”)

桡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

在臂部的分支:皮支为臂后皮神经、臂外侧下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肘肌、桡侧腕长伸肌和肱桡肌。

(2)?

浅终支(指背神经,皮支):手背绕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3)?

深终支(骨间后神经,肌支):分布在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

桡神经干损伤:易损伤的部位为臂中段后部和贴肱骨桡神经沟处(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伸肌瘫痪,即抬前臂时出现“垂腕”状态;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最明显。

(2)?

桡神经深支损伤:穿过旋后肌行于桡骨附近(桡骨颈骨折),主要症状为伸腕力弱(桡侧腕长伸肌功能是好的),在伸腕时会腕部明显地向桡侧偏斜,伸指、伸拇不能。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8 10:38:05发布22楼,楼主,雷蒙说说白了,大家记臂丛很简单,C5678-t1这五个根,然后分出三个干,后再分成六个股,最后在腋窝附近形成三个束。

总结下来就是五根,三干,六股,三束。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8 10:40:22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25楼,楼主,雷蒙说好吧,上面提到了臂丛神经,我相信,不光是贫道,也许大多数的童鞋只知道前臂的几块最简单不过的肌肉,顺手补发一篇完整前臂肌肉。

注意,该资料不可拿来牟利,千万不能拿着别人的资料说是自己弄的,来达到某种目的,反正我也没法子约束有这种想法的人。

随便转载,真的别拿来赚黑心钱。。

经过几次的学习之后,我们整理出了完整的前臂肌肉资料,确实来之不易。下面我要将它们一一列出,相信对于我们推拿治疗师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手册。

史上最全前臂肌肉手册再此

前臂肌肉根据运动功能分为屈肌、伸肌、收肌和展肌四种,根据部位分为掌侧肌肉和背侧肌肉群,根据所在位置又将其分为前臂前群肌和前臂后群肌。下面我将按照部位来列出来。

前臂前群肌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深层有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

一、前臂前群肌浅层

1、肱桡肌 起自肱骨外上髁上嵴近端三分之二,止于桡骨茎突外侧。作用是屈肘关节。

2、旋前圆肌 位于肱桡肌的内侧,肱骨起点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起点起自尺骨圆突内侧,止于桡骨体外侧中三分之一。作用是使前臂旋前并辅助屈肘。

3、桡侧腕曲肌 位于旋前圆肌的内侧,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第二掌骨和第三掌骨底的掌侧。 作用屈腕、外展桡腕关节。

4、掌长肌 位于桡侧腕屈肌的内侧,起自肱骨内上髁,向下以长腱止于屈肌支持带和掌腱膜。作用屈腕关节,紧张掌腱膜。

5、尺侧腕屈肌 位于掌长肌的内侧,肱骨起点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起点起自鹰嘴内侧及尺骨后缘近端三分之二,止于豌豆骨、钩骨和第五掌骨基底掌侧。作用屈腕和内收桡腕关节。

6 指浅屈肌 位于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的深面。肱骨起点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尺侧副韧带;尺骨起点起自尺骨冠突内侧;桡骨起点起自桡骨粗隆远端骨干前面的近二分之一,肌纤维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屈肌支持带深面(腕管)入手掌,至手指后每腱分为两束,分别止于第二至五指中节指骨底两侧。作用屈腕关节、第二至五指掌指关节及第二至五指近侧指间关节。

二、前臂前群肌深层

1、拇长屈肌 起自桡骨干前面和骨间膜,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掌侧。作用在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处屈曲拇指,协助屈腕。

2、指深屈肌起自尺骨近端四分之三和骨间膜上部,肌腹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入手掌,各条肌腱穿经指浅屈肌腱两脚之间,止于第二至五指远节指骨底前面。作用屈曲第二至五指远节指间关节,协助屈曲第二至五近节指间关节,协助屈曲第二至五掌指关节,协助屈曲腕关节。

3、旋前方肌 起自尺骨远端四分之一的前面和内侧,止于桡骨远端四分之一的前面和外侧。作用前臂旋前。

前臂背侧肌肉主要以伸肌为主,功能是使指、腕和肘后伸为主。前臂后群肌也分为浅、深两层。

三、前臂后群肌浅层

前臂后群肌浅层共有6块肌肉,由桡侧到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以及肘部后部的肘肌。

1、桡侧腕长伸肌 起自肱骨外上髁嵴远端三分之一,止于第二掌骨底背面。作用伸、展腕关节。

2、桡侧腕短伸肌位于桡侧腕长伸肌的尺侧,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三掌骨底背面。作用伸、展腕关节。

3、指伸肌位于桡侧腕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起自肱骨外上髁,肌纤维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伸肌支持带深面,止于第二至五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背面。作用伸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

4、小指伸肌位于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小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背面。作用伸小指。

5、尺侧腕伸肌是前臂伸肌群中最内侧的肌肉,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后缘中部三分之一,止于第五掌骨底背面。作用伸腕和内收腕部。

6、肘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后面,止于尺骨鹰嘴外侧和尺骨近端后面。作用伸肘。

四、前臂后群肌深层

前臂后群肌深层共有5块肌肉,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1旋后肌 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旋后嵴,止于桡骨干近端三分之一的前面、后面和外侧。作用使前臂旋后。神经支配桡神经(5至7颈神经)。

2拇长展肌 起自桡骨和尺骨后面中间三分之一,止于第一掌骨底背面。作用外展拇指。神经支配桡神经。

3拇短伸肌 桡骨后面远端三分之一,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背面。作用伸拇指腕掌关节和掌指关节。神经支配桡神经。

4拇长伸肌 尺骨后面中间三分之一,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背面。作用伸拇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掌关节。神经支配桡神经

5示指伸肌 起自尺骨骨干后面和骨间膜,止于第二节近节指骨底,并进入其伸指肌腱。作用伸指,协助伸腕。神经支配桡神经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8 15:56:52发布26楼,楼主,雷蒙说胸神经详解:胸神经前支共12对,除第一对的大部分参加臂丛、第十二对的小部分参加腰丛外,其余的都不成丛,第一至第十一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相应的肋间隙内,称肋间神经。第十二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十二肋的下方,称肋下神经。肋间神经在肋间内肌深面与肋间血管一起沿肋沟走行,自上而下按静脉、动脉、神经的次序并列。上6对肋间神经分支分布于相应的肋间肌、胸壁皮肤和壁胸膜。第七至第十一对肋间神经除分布于相应的肋间肌、胸壁皮肤和壁胸膜外,并斜向前下和肋下神经一起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腹前外侧群肌和腹壁皮肤及壁腹膜。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8 15:58:35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27楼,楼主,雷蒙说颈椎生物力学结构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 颈椎的三维力学结构:

? ? 1-1 颈椎的排列:是前缘的椎体关节和后缘左右各一的钩椎关节组成的三维力学结构。椎体关节是靠椎间盘、前纵韧带维系。钩椎关节是靠关节囊、黄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来稳定。从C2至C7,这种结构相互之间的力矩,组成了正常的生理轴线和弧线,构成颈椎运动力学的轴心支点。正常情况下此垂直轴线中点正对C5椎体上缘。颈椎的正常活动度,则以此轴心支点为依据。所有通过颈椎的神经、血管的正常排列,也得以此为依据。

? ? 1-2 颈椎的动力:来源于维系颈椎骨关节的肌肉。这些肌肉,组成了颈椎的支撑力、旋转力、屈伸力。从寰椎到C7的中轴支撑力,是靠头颈夹肌。其屈伸和旋转活动是靠相互拮抗的二大组肌肉,即前缘的三对斜角肌、后缘的二对斜方肌头颈夹肌。

? ? 颈椎主要活动前后屈伸、侧屈和旋转组成了外三维力学结构。

? ? 外三维的活动以内三维为轴心和支点,相互之间任何一方的病理改变,均可导致对方的力学结构的紊乱而出现病理改变。

? ? 2 神经血管在三维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人体的三大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和迷走神经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而且,其相互之间联系密切。

? ? 2-1 脊神经:每一条脊神经都以两个根起源于脊髓。后根为感觉的传入根而前根则为运动的传出根。前、后根在椎管内向椎间孔延伸。穿过各层脊膜分别是鞘状包于二根周围,此包膜称脊膜袖。二根穿出硬脊膜后在二根所被硬膜间有一裂隙,称脊膜囊。脊膜袖增厚或狭窄,可压迫神经根。脊膜囊发生炎症也可刺激神经根。二者均可引起症状。在颈部脊神经的根较短,其走行近于水平方向,故对脊髓固定作用较大,且当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具有牵拉作用。

? ? 当这些部位发生病变,诸如错位、炎症、增生,均可累及神经根。病变近椎管则前根受累而出现麻痹无力;如病变在椎间孔中上部,则压迫后根而出现疼痛但肌力正常。

? ? 脊神经穿出椎间孔后,有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参入而分为三支,一为脊膜支,另二支为前支和后支。脊膜支返向走行,经椎间孔返回椎管,亦称窦椎神经,在椎管内分升支降支,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后丛,遍布脊膜全长,并伸入颅内。

? ? 脊神经的后分支分出后,绕过椎骨关节,穿过横突之间分为内侧支、外侧支分布于椎旁的关节、肌肉和皮肤。

? ? 脊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C1~C4)和臂丛(C5~C8)。

? ? 第一颈神经前根大后根小或缺如,因为此神经主要运动纤维组成,其后支称枕下神经,支配枕下肌肉。

? ? 第二颈神经为混合神经,后内侧支称枕大神经,支配枕后肌肉,发出感觉支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上项线达颅顶皮肤。枕大神经绕过头下斜肌,发出分支于枕下神经和第三颈神经后支联结,形成颈后神经丛。此神经损伤,往往出现后枕痛或偏头痛。 颈丛神经之三、四节段与植物神经和迷走神经紧密相连。 颈丛(C1-4)发出的神经主要有枕小神经(C2.3)、耳大神经(C3)、锁骨上神经(C3.4)和膈神经(3-4),分别支配枕部、耳、颜面皮肤、锁骨上下、肩胛区、上臂外侧皮肤。其中膈神经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支配胸膜、心胞膜、膈和腹膜。 臂丛神经经锁骨中段过腋窝后分成腋、肌皮、桡、正中、尺神经,分别支配肩、上臂、前臂桡侧、正中、尺侧之肌肉及皮肤。

? ? 2-2 植物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副交感两大类系统,相互拮抗,共同支配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等。

? ? 交感神经由C8-T3脊髓节段的侧角细胞发出节前纤维,沿脊神经的前根,经白交通支进入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由交感神经节及节间组成,位于脊柱两旁,左右对称,从颅底至尾骨大部节后纤维与副交感神经纤维编织成植物神经丛,分布到内脏器官。

? ? 颈部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自上胸脊髓神经的白交通支,于颈部交感神经节内交替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分别与颈脊神经连结并相互吻合。其分布范围广,可随颈外动脉支配局部汗腺、血管,通过颅内动脉支配大脑、眼底瞳孔、眼睑平滑肌。颈部三个神经节汇同发出节后纤维发出心脏支控制心律,因此,颈神经的损伤,可连累到交感神经的损伤,可导致眼睑的病变和心律失常。

? ? 颈交感神经干有3-4个神经节。特别是颈上神经节是最大一个,位于C1、2颈椎C2、3横突高度。其后方有头长肌和筋膜。前方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颈上神经节与舌下、迷走、舌咽等神经以及椎动脉丛,膈神经也有交通支与C1.2.3.4颈神经有灰交通支。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分支有颈内动脉、静脉、颈外动脉、心上、咽喉等神经支,并与交通支共同支配基底动脉。可见,C2.3.4颈神经受损,可累及颈上神经节,而出现头晕、失眠、血压紊乱、心律紊乱、咽喉不适、慢性咽喉炎、胸闷、呕吐、呃逆等相关内脏器官及脑血管功能紊乱的症候。

? ? 颈交感神经之颈中节位于C5、6椎水平,其分支进入C6横突孔支配椎动脉、交通支与C6、7脊神经相连,分支与脑神经和迷走神经相连。颈中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分支还有颈总动脉丛、甲状腺下丛和心中神经。颈总动脉丛还接受来自腹主动脉丛的骶神经内脏支(副交感)。因此,颈中节受损伤,可引起生殖器官功能:男性阳痿,妇女痛经、月经紊乱。

? ? 2-3 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一起,发自延髓疑核,运动支穿出脑干和颈静脉孔,支配软腭张肌和茎咽肌以外所有咽、喉、腭的肌肉。其感觉神经元在颈静脉孔附近的颈神经节和结神经节汇合,其周围支传导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觉。中枢支进入三叉神经、神经节的周围支传导咽、喉、气管、食道及各内脏感觉。因此,颈神经损伤,可累及迷走神经而出现耳鸣、重听、三叉神经痛、面表情肌以及咽喉等病症。

? ? 2-4 椎动脉: 椎动脉从颈总动脉后上升,一部分是来自锁骨上动脉,并与颈交感神经纤维伴行,进入C6横突孔,并贯穿5、4、3、2、1横突孔,于枕骨大孔进入颅腔,穿透硬膜后汇合成基底动脉,分支为小脑、桥脑基底、延髓、大脑枕叶及内耳动脉,分别营养各自组织。

? ? C6以上横突孔是椎动脉的通道。因此,某一椎体的旋转可导致椎动脉扭转或痉挛,可导至小脑、大脑、内耳道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健忘、

耳聋

等症候。长期的椎动脉痉挛可诱发脑血管痉挛、变性、硬化等病变。 严重可导致小脑、桥脑萎缩,出现痴呆症

本帖来自微秘, 2020-9-29 13:52:55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嗯,这一层楼呢,是在讲神经方面的一些知识。那些东西有点多。尽量按顺序吧。医学养生这里占个位置

0 

这个啊。都是些啥乱七八糟的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乌拉乌拉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这些勉勉强强算是完整的体系。不让大家看着那么的晕头转向,所以呢,我给统一了一下。放那么多的链接的话,实在有些太过于麻烦。体现不出那种便捷。咳咳咳。你说说有的帖子里面就仅仅只有一层楼,算是比较不错。我在这里大放厥词,放一个链接,实在是。不符合我的做事风格。算了算了,等什么时候有空然后继续在这个帖子里面放。另外呢,在人家帖子里面还有一些不明就里的一些网友在那里跟楼主对着干,看着太过于混乱了。我把人家完整的理论体系放在这里了。看得懂的看看不懂的找作者去,反正我不是。我看这医学养生里面都是一些什么健康提示之类的。对于按摩一方面,实在有些匮乏,然后就有些不忍心。所以来这里占个位置。以后我在那个爱盲论坛里面。中医推拿的,石沉大海中再看看有没有什么精华。到时候再说。乌拉乌拉

0 

周老板有必要多喝点二锅头,然后多扔点类似的文章上来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听你这口气好像跟我很熟啊。要是不熟的话,那我可就要得瑟一下了。以后我有空了就放在这里。那里的帖子嘛,说多也多,说少也挺少的。什么时候我再去研究研究。完整且实用的一些东西。肯定会往这里搬的

0 

必须熟呀,天天混这里,谁不知道你喜欢喝二锅头而且喝完就吹牛逼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吹牛。也没有忘了本分吧。我就那么出名吗。惊讶的接受了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网络水军

0 

是呀,这是我上一个昵称,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HHH

0 

2333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hh hh 这是啥玩意

0 

hhh不告诉你

0 

http://zhouyoutiandi.cn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1楼,楼主,铁鞭01说澄江学派传人谢锡亮先生针灸经验精要

1。重视针灸基本功训练, 提倡针灸要苦学加巧练

       谢老主张,学习针灸和艺术书法一样,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然后才能运用自如,才能发展创新和提高。这个基本功就是熟读歌诀、划经点穴以及针法灸法的操作。这一方法就是早年师从承淡安先生时学来的。谢老说,当年跟随承老的学生都是要有“早读夜课”。“早读”就背歌诀,“夜课”的内容是划经点穴,这是今后从事针灸医学的基本功。谢老认为:针灸歌诀是历代医学家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之精华,编成韵语,其词义广,文气流畅,一旦念熟就会长期不忘。在临床使用就能脱口而出,帮助我们准确地拟出配方找到穴位。谢老常说:“临床医生使用针灸歌,犹如演员登场歌唱,必须熟记,能够背诵,说来就来,从容流利,出口成词。否则临床用时胸无成竹,茫然失措,再查书本就来不及了。”但是读歌诀一定要善于选择,抓重点,不能见歌就读,要选择少而精的,勿贪多喜大。

        在众多歌诀中,《十四经穴分寸歌》尤为重要。如果读熟《十四经穴分寸歌》,不但熟悉了全身穴位的名称,同时也对经脉在体表循行的路线有了概念,并且给循经取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熟本歌诀,就能代替《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诀》、《十四经穴总诀》和《周身经穴赋》,一举多得,省时省力,收效巨大。这点笔者体会尤深。

       将《十四经穴分寸歌》烂熟于胸后,就要结合人体划经点穴。谢老取穴十分考究,总是反复参详,格守《标幽赋》中“取五穴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的古训。但谢老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如他总结出了“取穴姿势三要点:放松自然,充分暴露,有所依靠。”针对每个具体腧穴也总结出了各自的要点。如足三里的取法,并非简单的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棘旁开一横指,而是要同时与胫骨粗隆--阳陵泉参照才是。要与胫骨粗隆相距一寸,与阳陵泉也相距一寸,这样反复参详才能定位。

        此外,在针灸手法、行针手法、出针手法等都有详细而独到的见解。比如,谢老总结针刺方向的八条原则:向空虚的方向刺,向组织肥厚的地方刺,根据补泻原则刺,向病灶方向刺,沿经脉循行方向刺,向有针感方向刺,向安全的方向刺,根据穴道部位决定针刺方向等,既好记又实用。如大椎穴的针刺方向要沿着第一胸椎棘突的上缘斜向上刺,既安全又有效。膝眼穴首先要患者正坐屈膝,充分暴露穴位,然后在髌骨外下方找到最深的凹陷,向内斜刺,向空虚处进针,双膝眼的针最后要成为八字形。诸如此类的刺法要求不胜枚举,决非教材上所言之直刺或斜刺,刺几寸等寥寥数语能比。跟随谢老学习的学生在其严格的教学下,对腧穴的定位--针灸的操作等等皆中规中距,出手即见严谨之风。

        当今不少针灸学习者抱着针灸易学而可速成的观点,不下功夫打基础,了解一些皮毛,即敢大胆开业,经过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即成为针灸医生。即使是正规学府的教学也是理解性知识掌握多,实践和基础的教学少,基本功的训练更显疏忽,所以目前针灸医生只认识二、三十个常见腧穴者,取穴不准者,甚至不认穴位,只按部位针刺者比比皆是。如是恐将损害针灸声誉,妨碍传统针灸学术的健康发展。谢老几十年如一日的提倡针灸学习要抓基本功训练,在纠正当今针灸界这一流弊上实属难能可贵。

2。提倡精穴疏针

        谢老认为用针灸治病,虽无多大痛苦,但对患者来说,总是一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负担。因此要尽量取穴中肯,抓住要害,少刺穴位,做到“精穴疏针”。他常说:精穴疏针比如用兵,兵贵精而不在多;古代的经方药味少,如大承气汤只四味药,甘麦大枣汤只三味;近代中医基础较好,有经验的医生用药也不太多,如宫外孕汤五味药,由此可见,用药贵在精不在多,何况针灸取穴刺人皮肉,更宣精选。谢老临床治病,对一般成年人普通的疾病只取3-5穴,刺4-8针。笔者认为,谢老的“精穴疏针”,一者体现医者让患者少受痛苦的仁心,二是医者医疗技术的体现。谢老反对不讲腧的“排刺”法,认为疏针比密针效果好。能用三五针治病,就绝不取三五十针。

3。提倡灸法,努力推行直接灸

        由于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当今许多医院形成重针轻灸的现实。谢老认为,只用针而不用灸,失去针灸的一半作用,贻误病人,浪费医药,实为可惜。灸法简便,最适合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推广。所以,多年来谢老利用学术会议、报刊、杂志大力宣传灸法。曾作《长寿与足三里灸》,深受读者喜爱,印制数千份,被索要一空。

       经过50余年的行医经历,谢老运用直接灸治疗诸多中医、西医疗效不佳的疾病,积累了很多经验。经谢老亲手治疗或间接治疗的有:病毒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气管炎、哮喘和白血病等免疫缺陷和免疫低下的疾病,以及内分泌法失调等疾病,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乙型肝炎,谢老经多年的精简提炼,采用灸肝俞、足三里治疗,一般在3个月可以改善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由于谢老退休后安身基层,主要是为农村老百姓看病,患者来诊时均化验证实为乙肝,但是治疗好转后满足于症状、体征消失,恢复劳动力,大部分未遵医嘱再化验复查。但是从已收集的复查结果看,只要坚持治疗的患者,6个月?1年可以使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体,还有一些出现了表面抗体。

        谢老常说:“要贵精而不在多,取穴宜简而不宜繁,简便廉验方为良医。”所以谢老采用农村随处可见的艾叶,带领学生提炼艾绒,制成金黄色的极细艾绒,这样做直接灸时可以减轻疼痛。然后精简用穴,强化技巧,在穴位上施用麦粒灸,病人稍觉灼痛,立即按灭,艾炷由小到大,壮数由少到多,病人初期没有痛苦,容易接受,长期施灸,会有舒适之感更容易坚持。谢老用此法治疗诸多难治病,皆获良效。谢老深有感触地说:“以我一生的经验总结,凡是大病、难治病和古怪病,用艾绒直接灸,都可以有效。这个方法不需花钱,自已在家就可以治,最适合老百姓使用。而且凡是虚寒衰弱、免疫力低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以用灸法治疗、养生和保健。”

4。深刺风府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山西曾有李定明教授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脑血管而名噪一时。笔者时为山西中医学院刚入门的学生,曾在附院亲眼看见李教授之传人用3寸余长的针灸针为病人深刺风府,患者习以为常,而学生皆瞠目结舌。因为授课时老师讲过这二穴的危险性,故无不叹为观止。后来师从谢锡亮教授,方知谢老从50年代即深刺风府,用于治疗小儿麻痹、癫证、狂证等脑病。谢老自己早年在苏州跟承谈安学习时每天上午门诊经常深刺风府,主治范围甚广,举凡一切风证皆用风府。从此习以为常,不以为奇,更无恐惧之感。但后来看到1956年《中医杂志》发表的“论深刺风府”、“再论深刺风府”的两篇文章,介绍河北保定精神病院深刺风府的经验,才引起进一步研究该穴的兴趣。此间也读到针刺该穴不当会发生医疗事故及伤及人命的报道,从此即提高警惕,谨慎从事。谢老后来专门到保定精神病院拜访深刺风府的胡大夫。两人一见如故,促膝畅谈,胡大夫还专门为谢老表演了深刺风府治疗精神的手法。经过这次学习,谢老解放了思想,此后几年治疗重症精神病,均深刺风府达2寸之深,对个别胖人深达3寸以上,从没出过问题。后来谢老综合数十年的学习经验,与临床心得,总结出一些体会,写成《深刺风府》一文,生动、真实、科学地总结了该经验,常于各种学习班、提高班上传道解惑,其学生用本法治疗小儿各种瘫痪6000余例,针刺达1、5寸深,收效颇捷。

谢老总结的深刺风府要领

1。摆放体位:凡深刺风府,病人必须正坐,前面凭几,使有依靠,又须头正颈直,如立正姿式,使穴位暴露,显出凹陷。如病人狂躁,可以请助手帮忙固定,术者站在其后,正直针刺。

2。针具选择:粗细以0。30--0。35mm(28--30号)为宜,长短以65mm(2。5--3寸)左右为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弯曲之针,虽经修复亦不用。

3。进针手法:分三步,对准穴位,双手同时轻巧用力将针尖刺入皮下2-3mm(1-2分)深,稍停,然后对准鼻尖或耳垂,向前慢慢地小角度捻转推进;如有阻力,可以徐徐提插,找空隙前进,此时比较安全,可以放心;约进入25mm(1寸)以后,将右手放松,观察针柄方向,这是第一步。至此,如针柄和原定方向一致,可以再向前用极小角度捻转刺入,约50mm(2寸)左右,再松开右手看针柄方向,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此为第二步。稍停,情况正常再向前推进,但不加捻转,约至60mm(2。5寸)左右时稍停,这是第三步。此时已临近危险区,要注意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医者要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疑神静气,手如握虎,慎重行事。

4。反复行抽刺术二三度,进针如上后,如果情况正常,可以缓慢向上抽出5-7。5mm(2-3分),再向下轻轻进针5-7。5mm (2-3分),再如此反复2-3次,以加强刺激量,此即所谓“抽刺术”。千万不能乱捣乱捻,防止损伤脊髓和刺破血管,形成深部出血。这时医者要聚精会神,闭住呼吸,依旧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细细体会针下感觉,并用部分眼光密切注意病人反应。若病人尖叫或抖动,或诉针感沉重,就立即向外轻缓地抽出5-10mm(2-5分),停留在安全区内,稳定一会。如有必要,再轻轻抽刺一二下即可。虽无以上情况出现,也不宜多刺。

5。出针的手法分三步:由深部徐徐抽至50mm(2寸)以下稍停,是为第一步;再抽至25mm(1寸)以下,稍停,是为第二步;最后不加捻转,直拔而出,是为第三步。要做到病人不知不觉时已出针,技术才达高超。拔出针反,立即用棉球稍稍揉按压迫穴位,并轻轻转动几下病人头部,以缓和病人紧张的情绪,揉按力量先由浅及深,再由深及浅,然后慢慢松开。最后让病人取坐位或卧位休息20-30分钟。重症每天一次,可以连刺3天,以后间日1次,或隔二三日1次,共计8-10次为一疗程,须休息10-15日,必要时再刺。

        谢老用此方法治疗脑病,皆获良效。例如:他曾在回乡时偶遇一邻居,由于家庭负担及精神创伤导致癫痫3年,20多天发作一次,历经10多分钟后停止。经中西医治疗3年无效。谢老用针刺风府、大椎、身柱,并配太冲、丰隆。同时处以荡痰汤,使畅下十数次。 一月之间先后共针治12次,病人从此未再发作。此后该病者大力宣扬谢老治痫证之奇效,10多年来,谢老每回原藉,则必定有痫证患者前来求治,经治无一不效。

针刺风府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http://wenku.baidu.com/view/55fdbf2c2af90242a895e5f0.html

      中医有“六淫”之说,也就是六邪。这当中,以风为首,说风为百病之长。所以,中医

                   取穴对风是非常注意的。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人们发现,在人体当中有很多地方很容易遭受风的袭击,所以将其命名为"风",如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等等,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风邪的藏身之所。所以对于风,我们一定要严加注意,尤其是在春天和冬天风邪最猖狂的时候,更要注意保暖。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小孩更要将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躲得远远的。

  在这些风穴当中,尤以风府为最。风是指风邪;而府,我们知道在过去是指衙门的意思,风府穴就是统领风穴的衙门。现在新闻里经常会报导一些暴力事件,被侵袭的大多是当地的政府机构。在人体当中也这样,风邪侵袭人体,首先找的就是风穴的衙门,所以古人说风府,受风要处也。

        在很早以前有一位长寿的老人叫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有一段时间,他发

彭祖现附近有一个人,老是说:"唉呀,我头痛,头痛。"找好多人看过都没有用。后来,彭祖经过观察,发现他们家的床头朝着窗户,然后就问他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不关窗户,那人就说了:"对啊,这有什么问题吗?"彭祖就告诉他说,晚上睡觉的时候把窗户关上,或者把睡觉的方向改变一下。那个人照着做了之后就好多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古人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不能让后脑勺对着风口。其实不光是睡觉时候对着窗户,现在的人在上班的时候,如果空调正好在脑后的话,也一定要想办法把方向调一下,或者在背后肩颈部位搭一条围巾。还有,平时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再睡觉,否则湿气进入头部,也是很难消除的。, 2020-2-12 14:51:04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1楼,楼主,铁鞭01说一,

身柱妙用

身柱 shen zhu 督脉第十二号穴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 1.5 寸 28 号针(长 4.5cm,直径 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 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 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 20 分钟至 30 分钟.起针时先动 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强壮 1. 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2.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3. 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 1. 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2. 感冒流行发生季节; 3. 同室的人有感冒时; 4. 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 1. 感冒高烧至 39C 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 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 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 1 次.连续 3—7 天.

病例举要: 1 高烧 1984 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半小时 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 感冒 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 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 3 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

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 灸后所发生. 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 但患者确实疼痛. 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 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 例如内关痛针外关, 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 病例举要: 王 XX 女 50 岁 家庭妇女 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 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 责任,但其疼不止,眼药无效.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类似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三,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 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 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 l 寸长的 28 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 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 4 次,久 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一大肠络偏历一胃原冲阳一脾络公孙一心原神门一小肠络支正一膀胱原京骨 一肾络大钟一心包络大陵一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一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一大肠原合谷一胃络丰隆, 脾原太白一心络通里一小肠原腕骨一膀胱络飞扬一 肾原太溪一心包络内关一三焦原阳池一胆络光明一肝原太冲.

例举要: 刘 X 男 40 岁 某设计院会计师 主诉:近 3 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小便涩少,经 治不愈,而且日渐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 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寞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 辨证: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 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是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不效,脉更无神.改用 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 2 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 5 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 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

四,腰痛针术

人身的经络都是前后呼应,左右相通.任脉为前正中线,相对督脉脊椎正中线,肾经对 华佗夹脊(今名脊穴),胃脉对膀胱第一行,肝,脾对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经亦前后相应.所 以缪刺取穴,往往速效. 治疗腰痛缪刺法: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压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积一片疼痛而 找不到最小痛点的不适用此法. 找好痛点,以最痛处一点涂以红-至些为标记,再找到命门穴为计算总穴.例如最痛点 在命门左 15 厘米,再下 6 厘米.让病人仰卧,量脐左 15 厘米再下 6 厘米米处腹部针入 1.5 寸,恐痛点对得不准,将针刺入,提出 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针.让病人翻身俯卧, 按压痛点消失,腰痛即愈. 命门 Mingm6n 督脉第四号穴 部位: 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与脐相对,然而练气功

的人则脐向下移少许. 此法颇有立功效之妙,但找痛点要准,与腹部痛点相对处要准,针刺要准.掌握三准, 应手而愈. 病例举要: 夏 XX 男

45 岁

某工厂司机

患腰痛 9 个月,俯仰维艰,行步腰椎不敢活动,痛苦很大,不能工作.各处治疗,眼 药 280 多付,西药也不少,针灸 70 多次,其痛不止,焦躁万分. 诊见痛苦病容,面色微暗,精神不振.舌润微黑,脉来沉迟,两尺无力.诊为肾经虚 寒之所致.让其俯卧,指头大痛点在命门左 3 厘米,指压时其痛难忍. 画一记号,让其仰卧, 翻身时十分吃力.针脐左 3 厘米,把针提出 1/3 向前后左右探刺已毕,让其翻身,两脚踏 床面竟能抬腰离床 5,6 厘米,口中连呼"轻快" ,俯卧再按其痛点已消失. 当时行走俯仰均未觉痛,大喜而去.第二天来复诊,自己开车来的,满面笑容说: "休 息 9 个月,现在上班了.只觉腰部稍微不适,疼痛全无. "压其痛点,略有微痛,又依法针 刺而痊愈. 这位患者,还有一个插曲.那时候《辽宁中医杂志》方行试刊.我写了这篇报道,而 "文革"虽已过去,人们余悸犹存.编辑派人到该厂调查属实,回来以后,仍不放心,又去 二次调查.惹得患者气愤,亲自来找编辑部说; "你们为什么对大夫,病人全不相信.我和 大夫素无一面之识,患病痛苦,九个月不愈,经大夫两次治愈,我第二天就上班了,现在已 经完全好了,你们三番两次的调查是什么意思?"经有关人员说明"发稿子要实事求是,反 复调查,不过求实,请您不要误会. "这才双方欢喜而结束了这一段小风波., 2020-2-13 10:05:53发布2楼,楼主,铁鞭01说五,截根疗法

(一)适应症 该法适应于瘰疬,乳腺增生,发际疮,痤 cuo 疮,疖(节)肿缠绵不愈,此愈彼起,荨麻 疹. (二)针法 找穴: 以乳头为标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头,横拉至右乳头,松开左乳头卷尺,将卷尺 向右肩上伸,过颈部而从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头为止.将两乳头的卷尺比齐,把卷尺由 颈前向背后下垂,卷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肥瘦而异,其穴约当肝俞附近. 女人乳儿后乳房下垂者,从气户穴直下以第五肋间为准; 针具: 用直径 1 毫米 2 寸长的针,高压灭菌消毒待用.无此设备条件,用?5%的酒精浸泡 30 分钟亦可. 针法; 找准穴位,严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针向穴处微斜 15 度 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间,病人亦不甚痛. 留针 20 分钟,病重者可留 30 分钟,隔 3 天再针,以痊愈为度. 病例举要 1.乳腺增生 曹 X 女 25 岁 辽宁省本溪县某校教师 发病已数月,两乳各有硬块如鸽卵大两块,按之有压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黄 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情忧郁,六脉无力,两关脉尤甚.经服药不效.用

截根法 8 次,增生钓硬块已消失,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焕发,由此痊愈. 2.痤疮 马 XX 男 某大学学生 25 岁 面部痤疮特多,连绵错落,日渐增长,精神与面部均 感不适,经 治不愈.用根疗法,4 次痊愈.面部光洁,神采奕奕., 2020-2-13 10:10:12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3楼,楼主,铁鞭01说六,痛点止痛法

针灸的缪 mou/miu 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 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 "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 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 1 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 该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能够达到针入病除.具体做法是用 30 号 1 寸针 1 支,在其 痛点的相对侧快速刺入无,起痛无不应针而止.例如痛处恰当内关,可针外关;痛处恰当阳 陵泉, 可针阴陵泉. 头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这种刺法. 也有不很明显的相对处, 如头顶部有痛点,由于颈项的关系,不可能两侧相对.比如痛点适当前顶,可针廉泉,如痛 点在百会,即无相对处.然而,这仅是很少的局部痛,如果文诌诌 zhou"无关宏旨" .周身 各部位绝大多处是有对立面的.还有关节部如"网球肘"的痛点下面是肘关节,肉少骨多, 不容易找准相对点,其效较差.然而这仅是极少的局部.周身各处绝大多数可以找到绝对的 对立面的. 这种方法最为简便,可以"应针取效" ,甚至不必留针,点一下子,疼痛如失.病例很 多,不暇枚举.1993 年门诊来一顽固性前额局部痛的小儿,痛 3 个月,各处治疗花费 1000 多元无效.经用此法针后即愈,仅用 10 元挂号费而已., 2020-2-13 10:10:52发布4楼,楼主,铁鞭01说七,快速降压

该法对凡属原发性高血压, 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继发的效果最好. 即或由其他疾病继发的 对降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不愈则高血压亦不能根治, 只能使血 压下降而减少其痛苦而已. 针灸穴位: 在八会穴中"血会隔俞" ,为针灸界众所周知.膈俞降压法操作简便,只要找准穴位, 双侧各埋 1 号皮内针 1 支,穴位找准,血压应针而降.冬季可埋 5 天,夏季因洗澡频繁可埋 3 天.起针后间隔 1 天,继续埋针. 操作方法: 找好隔俞穴, 皮肤消毒, 用小镊子夹起皮内针, 以左手拇, 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 将皮内针由膈俞穴中间向脊椎方面横刺,皮内针刺入在表皮以内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 针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针刺入后,剪胶布两块,一小一大,大者不过如指甲大,小者先贴 在皮内针柄的下面以免针柄接触皮肤,然后将大块贴在小块胶布和皮内针上,压平即可. 皮内针如刺过真皮,患者会感到疼痛.针入以后应医手指在针上按压,如患者说疼即宜 起出重新按常规小心针入. 膈俞 G6shu 膀胱经第十七号穴 八会穴之一(血会) .

定位: 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当督脉至阳穴旁开 1.5 寸处取穴. 眼针肝区降压法:

眼针八区十三穴,已有专书,且许多针灸书及中,外针灸杂志报道很多.在这里仅介绍 眼针降压的经验. 中医说"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阐述肝经和血液的密切关系.以眼 , , 针肝区降压,效果最快.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范围,血压计不必取下,即在眼的双肝区 各刺一针,即再量血压,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压针法很多, 我曾经提出降压十法. 然而十法之中, 以膈俞皮内针和眼穴肝区为最快.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病, 有的病人患高血压数十年而不愈. 经验告诉我们, 一时性降压很容易, 完全彻底治愈很难.还有的病人患顽固性高血压,用什么方法也不见下降,这种病人虽占极 少数,在临床中也有时遇到., 2020-2-13 10:12:55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5楼,楼主,铁鞭01说八,失眠特效穴

失眠是一种极痛苦的疾病, 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夜间越失眠, 白天越打盹, 日久不愈, 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神经衰弱症.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饮食乏味,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等

一系列症状,令人苦恼.医治的方法,以及时治疗为好. 针灸治失眠的穴位: 大椎,陶道,神堂,连续使用,疗效较好.另一处方针刺安眠穴,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 皮内针. 大椎 dazhui 督脉第十四号穴 定位: 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肩平. 陶道 taodao 督脉第十三号穴 定位: 俯卧,或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神堂 shentang 膀胱经第四十四号穴 定位: 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神道穴旁开 3 寸处. 安眠 经外奇穴 定位: 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颞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处.左右汁二穴., 2020-2-13 10:13:57发布6楼,楼主,铁鞭01说九,治脑三穴

穴在哑门穴直下发际中为治脑一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二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三穴, 用 28 号针可刺入一寸. 主治: 一切脑系疾病,颈强作痛,中风失语舌强.失语的原因,发音有唇,齿,舌,喉的共同作 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无改变则在喉,可针哑门,但哑门穴之上为延髓, 触碰延髓有危险.治脑三穴的第一穴在后发际距延髓较远,无刺伤延髓的危险. 治脑一当第二颈椎,治脑二当第三颈椎,治脑三当第四颈椎,再上一横指当第五颈椎,再 上一横指为第六颈椎,再上则为崇骨;横项第二颈椎两边为天柱,翳风,左右共 5 穴谓之纵 横十穴., 2020-2-13 10:14:19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7楼,楼主,铁鞭01说十,翳风治牙疼

牙疼的原因很多, 翳风穴所治的仅限于齿根骨膜炎的牙疼. 其病源由药物治疗的合并症. 有齿根骨膜直接受冲撞,或常吹乐器,常含铁钉,常咬丝线等外伤性的;有细菌由齿髓侵入 齿根骨膜传染性的.症状是有的化脓有的不化脓,疼痛同样是自发的,但不带发作性,是连 续的痛. 在敲打牙齿时, 疼痛就更加剧烈, 这是与齿髓炎不同的一点, 也是齿根膜炎的特征. 齿根膜炎,中医叫风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针下关,颊车,也有针合谷或足 三里,内庭的,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针入以后需要留针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止痛, 而针翳风穴,有针入痛止立竿见影的效果. 翳风 yifeng 手少阳三焦第十七号穴 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 取穴.以手压穴则觉耳孔中有牵引性微痛是穴.

针法: 用 28 号 1.5 寸针向前下方直刺入 1 寸,并作轻度旋捻以增强针感.疼痛已止,可立 即起针,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时间.实际如针入而牙痛不止时可以久留,此穴针入 立即止痛,久留与不留是一样的., 2020-2-13 10:14:45发布8楼,楼主,铁鞭01说十一,首尾循经治疔毒

疔毒是一种由感染而发生的外科疾病,多发生在露出衣服外边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 位各经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入有的生在脚指上,面部. 初起只是一个小红点,逐渐发生疼痛,伴有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血常规检验则白 细胞增高. 验疔的方法,是用黄豆一个,放在嘴里咀嚼,如果品出有黄豆的腥味则不是疔毒,若 嚼时并没有黄豆的腥味甚至是甜味, 那就证明是疔毒, 可以把嚼烂的黄豆吐出来敷在疔毒疮 面. 治疗的方法,以针刺为最快.因为不论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经的起止穴位或接 近起止穴的各经起止邻近穴.判定是哪一经,则针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发生在起端穴则 针其止端穴,发生在止端穴则针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针入以后,疼痛立止,恶心, 心闹,头晕等症状立即消失.20 分钟后再检验白细胞则恢复正常值. 还有在疔毒所起处有淋巴管发炎,一般叫做起红线.红线也是与经络走行一致的,所 以章太炎说"经络就是淋巴" . 治疗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针刺,用粗针或三棱针在淋巴管的前进的末端扎一针,挤出 黑色的血液,其所谓红线自然消失.如果从发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针,并挤出少许黑 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复得更快.如果没有嚼黄豆试验.实际嚼黄豆的还是少数.在疔毒上边

涂点消炎的药就自然逐渐痊愈. 病例举要 张 XX 女 19 岁 学生 忽然在面部起一个红点,遂即发烧,心闹,头晕,恶心,似欲呕吐,而面部的红点灼热 作痛. 面赤舌黄, 脉来沉数, 右关尤为明显. 视其面部有黄豆大红点恰在地仓穴上, 病名 "锁 口疔" .虽非在胃经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针胃经的止穴历兑,针后恶心, 头晕等症状消失.20 分钟后再次检验血常规,白细胞由第一次检验时 12000 变为 7000,疔 毒已渐愈.翌日复诊,一切症状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仓穴尚且有痕迹可见.一般在数日后 完全恢复., 2020-2-13 10:15:33发布9楼,楼主,铁鞭01说十二,四缝穴的效验

四缝穴在手指食,中,名,小 4 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 心,小肠 5 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 主治: 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 针刺方法: 穴位皮肤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 由指根向前推捏,用 26 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 4 天一次, 一般 4—5 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 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 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 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 依法针之,效果显著.对哮喘亦有良效. 手指感觉灵敏,人多畏痛拒针.对成年人作解释劝服,儿童则由其父母强行使之针刺, 有的哭闹拒针,须数人帮助施术.针孔由初针几次挤出白粘液而变为出血,即痊愈的象征. 病例举要: 1.疳疾 李 XX 男 7 岁 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头发打缕,肚大筋青,是为疳疾. 针其四缝穴 4 次,逐渐饮食增进,精神旺盛,举动活泼.其父半开玩笑地说: "孩子好 了,能吃饭,我们受其影响,也食欲旺盛,这可费粮食了. "他虽是玩笑,也是事实.独生 子女为家庭的宝贝,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变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泼,父母一高兴,自然也 食欲旺盛. 2.气管炎 孟 XX 男 57 岁 某工厂经理 患气管炎多年,冬天严重,有时夏天也发作,久治不愈.针四缝穴挤出白粘液不少,但 每次逐渐减少,咳喘亦随之减轻.计针 8 次痊愈,迄今数年一直未发作.

十三,皮内针十法

皮内针最初只用它调整经络,我们临床使用多年,积累经验计有以下十种使用方法: 1. 调整经络,初用测定香,以后用仪器测定,调整平衡.在 50 年代我曾经用经络现象来 预测生死的实验.即住院病人,濒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属作精神准备者,前后计有 6 人, 男 3 女 3.其中有的十二经脉在仪表指针读数最小者并有数经为零,而气血尚存;有的 十二经均很低,只有数经较好但气血为零;结果前者均转危为安,而后者皆死亡;说明 人身以气血为主,经络为气血的循环路,此说颇可研究. 2.一度冻疮,红肿痒甚.在疮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内针.数日痊愈.

3.疼痛不止,针刺无效时,可在痛点埋皮内针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让病 人站立,身体随便向前后左右扭动,在感觉最痛之处埋皮内针,可以止痛. 4.针刺疗效不巩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内针,有助于疗效时间之延长. 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6.小儿尿床.取双侧三阴交穴.一针由下往上刺,一针由上往下刺,两针刺入方向颠倒, 则疗效觉佳. 7.妇人产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按压多次,可促进乳汁的分泌. 8.眼针穴用皮内针埋藏,可延长其疗效. 9.减肥 在双听宫穴内侧耳垂中间各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压多次,平常感觉饥饿 时以手按压数分钟即不觉饥饿.在每次饭前手压 5 分钟. 10.单纯膝关节疼痛,在膝上 2 寸的范围内,用手指遍压,在最痛处埋皮内针一支,可以止 痛.但按压无痛点时则不宜使用. 病例举要 陈 XX 男 8 岁 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骤然惊吓,夜不成眠,连续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药无效,在安 眠穴埋皮内针左右各一支,当夜即能安睡. 十种皮内针疗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举.

十四,甩针挂钩疗法

面瘫初起,不超过两周的容易治愈.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 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 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知预后良否.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 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一),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 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领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 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 具一样.双侧面瘫很少见,数十年来只遇见 5 例,3 例治愈,治疗时间长达数月.两例怎么 治也不见好转,成为后遗症. 针灸治疗面瘫我曾总结并发表十种针刺方法, 其中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 其法用六 寸长针一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 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 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病 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 长针在皮肤表皮下刺入,沿皮横刺,难度较大,须经过反复练习,针到一定部位即停止 前进而旋捻针柄,针尖挂住以后手提针柄向上提十余次,一提一松,然后留 20 分钟起针. 这种挂钩疗法能适用胃卜垂,由右幽门穴进针,斜向胃左,至与脐相平时即旋捻针柄稍 用力上提,山另一人 f 握其足胫向上屈腿推之.其动作和提针一致.将病人的腿屈伸上推 3 次,然后让病人自己手提针柄 30 分钟而起针. 子宫脱垂由维胞(关元旁 6 寸)进针,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针屈腿上推,然后提针柄 的操作都相同. 维胞穴亦治肾下垂,谓之"三垂疗法" . 挂钩针法,起针时手捏针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针疗法" .

十五,肝肾四穴

中医对疝气分为厥疝,盘疝,寒疝,症疝 zheng,复疝,气疝,脉疝七种.大致寒疝, 能够还纳,或只有睾丸肿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气不能还纳,西医谓之脱肠.肝肾四穴 只限于寒疝和气疝. 肝肾两经对睾丸关系至为密切.此方选用肝经大敦,太冲,肾经太溪,睥经三阴交四穴. 大敦 dadun 肝经第一号穴 定位:

在足拇趾上面趾节间三毛之际(此穴一说在足拇趾爪甲角外 1 毫米),针时以手捏拇趾抻拉 而针趾节缝处.

太冲 taichong 肝经第三号穴 定位: 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张开. 太溪 taixi 肾经第三号穴 定位: 在足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三阴交 sanyinjiao 脾经第六号穴 定位: 在内踝高点上 3 寸,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十六,腹结通便

便秘是常见病,亦老年人的多发病.主要是结肠蠕动迟缓,粪便久积结肠不能排出,引 起再吸收,使粪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则口燥舌干头晕目眩,下而固结不能进入直肠.痛苦之 状不可忍受. 治法:在左腹结穴埋一皮内针,往往当日排便. 腹结 fujie 脾经第十四号穴 定位: 仰卧,脐旁 4 寸的大横穴,直下 1.3 寸,上与乳腺相对. 左腹结与下行结肠相适应,皮内针不断刺激结肠使肠蠕动加快则粪便自然容易排出. 病例举要: 刘 XX 女 60 岁 家庭妇女 患习常便秘,近来加重,久不排便,导致头晕口干舌燥,腹部闷塞,食欲不振,总有排便 感而排之不出.曾用开塞露无效,内服麻仁滋脾,承气汤,桃仁承气均无效.便秘已一个月, 痛苦不堪.来诊时有忧郁表情.在左腹结埋皮内针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满面笑容来 复诊,与以调理脾胃之药而愈.

十七,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多因抻,扭伤而起,易发于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数年不愈,或逐渐增 长.针刺治疗,其法颇简便. 刺法: 左手固定囊肿处,用 o.5 寸短针,以 28 号为宜,右手持针根据肿囊的大小而酌用针刺之 多少.一般在肿处以扬刺即中心一针,四周各一针,肿块大的还可以沿根部横刺之.或出粘 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数次即愈.病例甚多,不胜枚举.

十八,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哑,久不愈. 穴名: 喇嘛穴 传自藏医,甚有效. 部位: 在背后腋窝缝的缝纹头. 针刺手法: 初诊以毫针刺少商,三棱针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复诊时单刺喇嘛穴,深度 1 寸至 1'5 寸因病人肥瘦而异. 手法: 少商,金津,五液点刺出血.喇嘛穴则慢慢旋捻,平补平泻手法三进三退至 5 分钟. 以后单用喇嘛穴,隔日 1 次.留针 20 分钟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 人疼痛,隔 10 分钟行第三次手法.得气时针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则上行直达于咽喉,病

人感到轻快,再留 lo 分钟起针. 初诊隔日 1 次,一周后每周两次,继则每周 1 次.以愈为度. 注意事项: 使声带休息,不要大声讲话,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忌烟酒,讲话不宜太多.

于 2006 年 2 月 12 日整理 北京 整理人:大伟 希望本内容能对医者有所参考!, 2020-2-13 10:15:52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1楼,楼主,竹林听雨说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针灸特点: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

图片控制针感实际上就是控制针下之气,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针感性质,一是控制针感传导的方位。这是现代手法研究中提出的课题,这项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

针感的性质有酸、麻、胀、疼、触电样、水波样等多种,以一种为主,并兼有其他种的混合型为多。在传导的方位上,针感有的是短程,有的是长程,有的是全程,有的气至病所,但也有越经的变异现象和传导中的跨越现象,即中间一段或几段没有针感。当针感传至脏腑效应器官时,效应器官多可出现反应,除出现效果外,亦有客观可以记录者,如肠鸣音、心音、肌电等效应。

有的是立即出现的即时性效应;有的是间隔一定时间的延迟性效应;有的是针刺后的一过性效应;有的是多次针刺后,出现的叠加效应;有的是减轻症状(有治疗意义)的正性效应;有的是增加症状的负性效应。如何控制针感的性质,在针刺手法研究中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课题。

图片

1、酸

这是常见的针感之一,多出现于局部,有时可以传导到远端,以四肢穴位出现为多见,腰、背、颈部穴位次之。就其性质来说,与肌肉过度运动时蓄积乳酸所产生的感觉相近似。使酸感出现,押手的运用时很重要的,如进针后出现的基础针感是麻,押手要多用力;如出现的基础针感是胀,押手轻一些。时将针向一个方向转,如搓转后出现疼感,则成功率小。若是搓转后胀感加重了,则可逐渐变成酸。用提插亦可,提插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押手要加力。

2、麻

最为多见,多呈条状,带状,少数可呈片状,可为传导性的,在针后出现其他针感,欲改为麻感时,一般不用押手(用时也要很轻),捻转角度要大,提插幅度要大,提插速度可快可慢,针尖方向可稍稍变换。

3、胀

亦较多见,多出现在酸感之前,为局部性的,若与麻感混合出现,多可传导与局部注射药液所形成的物理压近感相似。要想出现胀感,押手要重些,要边捻针边在押手上用力,加用提插时,提插速度要快,幅度要小,针尖方向不宜变动。

4、痛

此痛感不是指进针时在表皮上出现的疼痛,位置是指进针后腧穴深部产生的痛感而言。此痛感有时在局部,有时传导到远端。如能避免为最好,倘不能,就要迅速把痛觉改变过来,一般可不提针,将食指、中指两指放到针柄一边,两指间要保持一指间隙,拇指放在另一边对准此间隙,以此三指固定住针体,拇指向中指方向,中指、食指向拇指方向一同加力,2~3次即可改变过来。或用拇指轻弹针柄亦可,仍无效时,可提针少许或完全提出。中医医学培训平台公众号提示中风患者此痛感多见,亦难改变,但往往痛感减轻常是取得疗效的标志。

5、水波样

这是一种舒适的针感,多在四肢大穴出现,其基础针感是麻感,在麻感出现后的瞬间,将右手食指中指两指靠在针柄的一边,用右手拇指甲从对侧缓缓地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刮针柄,同时要依据基础针感的强弱不同一边刮针,一边轻颤,颤的幅度一定要小,小到针尖不离原来的位置为宜,在刮针过程中,这种柔和均匀的刺激一个接一个地作用到腧穴上,其状如后波催前波,故称之为水波样针感。这种针感传动的远近和方位决定于基础针感,即麻的程度如何。

如何控制针感传导方位,早在古代针灸专著中就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使针感向远方传导,是可以用手法来控制的。

针感的传导首先与穴位的选择有关,四肢的大穴是容易出现针感传导的,次则背腹部,再则面颈部,四肢末端的穴位则几乎不传。其次应注意针的选择,过长、过短、过粗、过细都会影响手法的运作。

基础针感是针感传导的先决条件,麻感是最易传导的,其他复合针感传导如何也与麻感所占比重有关。针尖方向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针尖所指的方向就是针感传导的方向,两者是一致的。

针的捻转方向则不能一概而论,或左或右,视情况而定。欲使针感向上时拇指需向前捻、欲使针感向下时拇指需向后捻。倘没按要求出现,则应调整其捻转方向

左手的应用是必须重视的。古人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左手要进行循、摄等辅助动作,用二指、三指、四指平直用指甲及指肚在经上叩击。其次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关闭住经脉的另一端,要紧贴针的附近,不能太远,用力时不要直上直下,要朝向经络开放的一端,关闭时指力不要太强、否则患者会感到不适或疼痛,倘太弱,反而能诱导针感向相反方向传导。需注意关闭时是用指尖而不是用指甲。此外,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要协调、利落。

医学文化

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播! 中医传承职业教育。 中医药继续教育、证书咨询办理等业务。

公众号

爱益学堂

免费领取医学资料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帖来自微秘iOS端, 2022-1-17 21:49:08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4个月前
0 
hh
平凡的人 4个月前
0 

不错不错

非常不错,感谢。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咳咳咳,对大家有帮助,那我就很欣慰了。原本是打算从那里面拽出来几张比较适合的帖子,然后融合到一起放到医学养生。这个标签板块里。给那个医学养生添点人味儿。因为这些东西很复杂。然后这些东西很复杂。所以这些东西很复杂。而且还是乱七八糟的。要是夸大学词的话,我怕有人用口水把我给淹死。所以呢,就没太指望你们支持。既然有人支持的话,那我就咳咳。照单全收了啊。嗯,等我有空的时候再去翻一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比较适合的。然后再往这个帖子里面搬。为了保证真实性,所以呢,我就没有把那些作者的名字给剪掉了。乌拉乌拉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十二经络各个穴位疗法,齐全了,值得收藏 竹林听雨 1楼,楼主,竹林听雨说一、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 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二、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三、胃经:

功效: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时长03:07:51

四、脾经:

功效: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

隐白:大脚趾内侧,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大脚趾往上贴着骨头揉。通过脾来补肺,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要经常揉。

公孙:用大姆指从太白穴往上捋,有个磕头。促进肠子蠕动,对治疗消化不良,肚胀效果非常明显。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治疗痛风。

血海:掌心扶着人的膝盖大拇指的位置,找一个敏感的痛点点按,可治疗出血症,血瘀症,贫血。缓解脾胃不调。

五、心经:

功效: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葛。是调解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极泉:腋窝中点。调节心率,治疗两肋痛。探知心血管功能的要穴,用拨动。

少海:肘横纹边沿处(靠里)。调解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灵道:腕横纹上1.5寸,贴着骨头边沿揉。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减缓心率,平静心神。

阴郗:腕横纹上0.5寸。防治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神门:掌横纹凹陷处。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泄心火。可增强胃动力。防止老年痴呆。治疗晕车。增强通便能力。

少府:手握拳小指对着的位置。主治先天性心脏病。轻揉按摩可增强心脏功能。治女性阴道瘙痒,男子的阴囊湿疹。降心火,防治暴喑,中风说不出话。

少冲:小指内侧指甲旁。防治急症,癫狂,昏厥。

六、小肠经:

功效:治疗肩背,颈锥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少泽:治疗热症,用刺血的方法最好

后溪:掌横纹的末端,贴着末端往下一按有一个凹陷处,紧接着往上一推,推到骨缝。这是一个大穴,八脉交汇处。可治疗后背督脉上的病,如腰锥尖盘突出,腰痛病,恐惧忧虑。可治落枕,肩痛。

养老:手臂在胸前平放,手心向下,食指肚摸到这个高骨头然后一转,摸到一个凹陷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养老穴。可治疗老眼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

支正:腕横纹上5寸,小肠经与心脏的一个络穴。治疗人体的赘生物,瘊子,扁平疣,脂肪瘤。

小海: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果觡之间,用手一拨动指尖就会发麻,这就找到这个穴位了。经常拨动小海穴可增强它的传导力也可增加心脏的力量。小海穴也是这条经络的合穴。合穴治这条经络的脏腑,可增强消化能力,可去人体的燥火,强脾。

天宗: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处。防治妇女的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听宫:耳平前面一厘米,张口凹陷处。治疗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都可以点揉听宫得到改善。

本帖来自微秘iOS端, 2024-4-21 10:09:44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2楼,楼主,竹林听雨说七、膀胱经:

功效:是最大的排毒通道。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

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腰痛的地方,站立,肘尖和膀胱经相交的位置。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腿肚子边沿的位置。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治疗慢性腰痛。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治疗胯骨两边腰痛效果显著。

金门:治疗急性腰扭伤和急性头痛的要穴。

至阴:小脚趾外侧指甲旁。艾灸可转胎。

,时长01:50:47

八、肾经

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治疗人体骨骼方面的疾病。肾开窍于耳,肾之府为腰。

涌泉:脚底前掌凹陷处,每晚按摩100次可引血下行。可调节高血压。

一. 按摩时无弹性,体质虚寒的人可用艾灸的方法。

二. 肾火旺,肾阴不足,可多揉涌泉穴。

太溪:脚内踝后侧贴着内踝。肾经的原穴,补肾的大穴。拔罐、按摩都行,什么体质都可以按。对人体非常有补益作用。

大钟:太溪穴下面一点。肾经的络穴。治疗慢性疾患,本脏以外循经走向联络到的其他经上的问题都可治疗。可治咽喉痛,失音症。

复溜:大溪穴之上紧挨着。贴着骨头方向去按。治疗淤血症,要防止静脉曲张一定要多按摩复溜穴。可以通月经,揉复溜可帮助伤口愈合,特别是在脾经上的。滋肾阴,治疗干咳,哮喘。

阴谷:紧挨着委中的一个窝边沿。肾经合穴。治脏腑及肾经的主要疾病。通膀胱,利尿,治疗女士的阴道搔痒,不孕症。男士的阴囊湿疹。

俞府:胸口中线旁开三指。调动肾经的气血。上边气血不足,即肾不纳气,如饥不欲食,女士的梅核气等。按摩俞府穴可得到缓解。同时按摩太溪、复溜。把整个气血都运转起来。

九、心包经

始于天池,终于中冲,由胸走手。刺激左侧效果最佳。

天泉:腋下横纹两寸。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肘横纹中点。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节心血的供应。

郗门: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郗门穴在离腕横纹5寸处。急救穴,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按这个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转动,才能揉到。

内关:治疗因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节心率。

大凌:在腕横纹的中间。可治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由于心血管淤阻产生的口臭等。

劳宫:是一个大补穴。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冲:中指甲内侧。可用指甲掐或用指节咯。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疮

小贴士:推天河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的中点(推时从劳宫起,推300次),对内热性小孩发烧,不出汗等症状有缓解作用。成年人心里烦躁也可以推。虚寒体质的小孩不能用。

十、三焦经

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多按摩右侧效果会更好。

关冲:在无名指外侧指甲旁。要用食指的指节来咯它。防止晕车,

液门:小指无名指交界处无名指这一侧骨缝当中。治疗口干舌燥,夜里口渴的症状

阳池:腕关节的中点。刺激阳池能激发人体阳气,对身体虚寒怕冷有缓解作用。也可艾灸。

支沟:腕关节上3寸。治疗肋间神经痛,气郁不舒等症状,按摩支沟穴还有通便的作用。

翳风:在耳后根。治疗急性耳聋、耳鸣。尤其是急性耳聋、耳鸣有很好的效果。

丝竹空:防治黄褐斑、鱼尾纹的产生。

十一、胆经

胆主决断,帮人决断谋虑,使人心情舒畅。

童子缭:在鱼尾纹旁边。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率谷:耳尖上3至5厘米略微凹陷的地方。治偏头痛。

风池:在发际边凹陷处。对眼睛酸涩,头部眩晕有治疗作用。把眼睛闭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揉风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肩井:大拇指贴在脖子然后把手弯成弓型中指点的肌肉的位置有一个凹陷就是肩井穴。主治痛症。对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均有缓解作用。

京门:肋骨边沿,肋骨和肉交界的地方,用手点一点就会有一个特别痛的点,这个点就是京门穴。是肾经的发源地。刺激京门穴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带脉:手贴脸部,肘尖下3寸。治疗妇女肥胖,预防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

风市:站立起来中指点的地方。用拳头的指节来敲打它。是一个很敏感的穴位。是治疗一切皮肤急症的要穴。对风症(如吃海鲜引起的疹子),拘挛有缓解作用。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皮肤搔痒等皮肤病。

阳凌泉:膝盖外下方有个骨头,贴着骨头边沿。光揉效果不好,一定要拨动它。对中风,脑血管后遗症等筋病有治疗作用。能预防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光明:外踝上5寸。防治眼疾,经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丘墟:贴着外踝。可治疗和预防腿抽筋、经常崴脚的症状。对治疗肢体和腑脏的各种炎症有很好的效果。(如眼睛发炎,中耳炎)胆经的穴位不太好找,可用指节来敲。从上往下敲。

十二、肝经:

肝经三大功能。一。肝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二,肝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三,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太冲: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上面1寸。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宣泄作用。是肝经的原穴。和行间一起按效果最好。

行间: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配合太冲穴向行间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脏郁积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心脏。

蠡沟:内踝上5寸。一,治疗女性阴道搔痒。二,月经不调,白带不调,月经湿疹。

章门:八大要穴之一。肋骨的边沿,把手贴在脸上,肘尖的位置,就是大概章门的位置。调节五脏协调,敲打它可疏肝健脾,防治乳腺增生,防治妇科病,减肥。

办理重庆卫检委康复理疗师

咨询热线 133 3105 1359同微信

详情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查看

阅读 5.2万

本帖来自微秘iOS端, 2024-4-21 10:19:28发布

红枫叶 3个月前
0 

楼主你可以把这些东西直接分类做成店子文本吗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你感觉有必要吗。除了关于神经系统的那些理论知识外。我个人感觉没有任何必要。为了保证作者的合法权益。你还是把这些都复制下来,然后自己慢慢看,这样比较好一些。如果做成文本转手倒卖出去的话,是要追究责任的。我把这些都拿过来,也只是打算让这个医学养生 有点人味儿。除了少数帖子之外,这里面的帖子都是从央视网那里复制下来的。看上去太过于机械化。你把我这个话题收藏,然后自己没事的时候仔细琢磨看一看。我的话题没有任何针对性。有针灸,有手法,有经络,还有。神经系统。你要真拿我这个作为学习资料的话,实在有些太过于小题大作了。我话题里面的这些东西只能拿去当参考资料。里面所讲述的内容,有可能在某种场合下,你可以用到。神经系统的话,你可以仔细学习一下,然后与这个做对症。别的吧,我个人感觉没有太大的用处。话题开头我就放了一个针灸大全的链接。想学针灸或者是正在学针灸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也许会有帮助。在这个话题的多少层我也忘了,反正放的也有个人感觉比较好的针灸方法。等学会了之后,可以拿去做参考资料对证一下。你要真拿我这玩意儿做学习资料真的不合适,你要是想倒卖出去的话,我劝你不要这样干。我所搬过来的帖子都是爱盲论坛,19年或者是20那时候的再怎么说都有人知道。到时候被拆穿了,别说你我也有责任。这个盲圈说大大说小也挺小的。所以没事不要耍小聪明

红枫叶 3个月前
0 

至于吗,我顶多就是认为弄成店子文本以后看起来方便点,什么拿去赚钱就是扯淡的说法,我还不至于去赚那点坑人的钱,你不至于说的那么难听,我还不差那点钱,,还有请你以后说话之前先想想再说,请你说话尊重点,还有我说让你把那些学习内容做成店子文本有些为难你了,在这我向你说声抱歉了 。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嘿,还别说,真被你猜对了,我不会弄。我并没有非让你去拿这玩意儿挣亏心钱吧。只是提示一下。你不会搞,不代表别人也不会搞。所以呢,先把这话说明白。免得到时候有误会

平凡的人 3个月前
0 

继续过来支持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1楼,楼主,永恒的流星说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每个穴位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内关穴:养颜养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症,或者亚健康。

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

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内关穴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痛为宜。

外关穴:“聪耳神穴”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淤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

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穴,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

《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

后溪穴:治疗颈椎腰椎病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

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照海穴:治疗咽痛

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

取穴时把两只脚心对齐,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见上图)。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

闭口不说话,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申脉穴:身寒者的纯阳大药

“腰背屈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

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临泣穴:升发身体少阳之气

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

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自 掌中世界安卓版, 2019-11-25 09:29:24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4楼,青城子阳说LU11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下窝寻

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

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动

太渊掌后横纹上,鱼际大鱼骨边中

少商穴存大指外,去指甲角韭叶明

本帖来自微秘, 2020-2-18 22:13:06发布5楼,青城子阳说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

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商阳食指桡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

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

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

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

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内廉旁,

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

肩渔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当,

天鼎环骨肌后缘,扶突肌中结喉旁,

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ST四五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

胃肠血病与神志,头面热病五官病,

承泣下眶边缘上,四白穴在眶下孔,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灵,

大迎肌前动脉处,颊车咬肌高处迎,

下关张口骨支起,头维四五旁神庭,

人迎结喉旁动脉,水突环骨肌前行,

肌间气舍锁骨上,缺盆锁骨上窝中,

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线四寸平,

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中,胸部诸穴要记清,

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

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

髀关髂下耻骨下,伏兔膝上六寸中,

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

膝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

再下一寸下巨虚,条外一指是丰隆,

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动脉凭,

陷谷跖趾关节后,次中指缝寻内庭,

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要记清。

本帖来自微秘, 2020-2-18 22:13:32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6楼,青城子阳说SP二一是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

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节后白肉际,基底前下是公孙,

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

箕门髌底冲门连,髌上三分之二见,

冲门腹沟动脉外,冲上斜七府舍连,

横下三寸是腹结,脐旁四寸大横穴,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

脾之大絡大包穴,腋中线上六肋间。

HT九穴是心经,起于极泉止少冲,

心病神志与血病,烦热悸汗皆可用,

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见,

少海骨髁纹头间,灵道掌后一寸半,

通里掌后一寸间,阴郄五分在掌后,

神门横纹基建内,少府握拳小指间。

少冲小指桡侧边。

SI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

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夜病凉

少泽小指尺甲角,前谷泽后节前方,

后溪握拳节后取,腕骨腕前骨陷当,

阳谷三角骨上取,养老转手髁空藏,

支正腕后上五寸,小海二骨之中央,

肩贞纹头上一寸,臑俞贞上骨下方,

天宗岗下窝中取,秉风岗上窝中央,

曲垣胛岗内上缘,陶道旁三外俞章,

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后大筋旁,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颧骨下廉乡,

听宫之穴归何处,磕后平前陷中央。

BL六十七膀胱经,起于精明至阴终,

脏腑头面筋痔腰,热病神志身后平。

内眦上外是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

眉冲直上旁神庭,曲差庭旁一寸半,

五处直后上星平,承光通天络却穴,

后行俱是寸半程,玉枕脑户旁寸三,

天柱筋外发际恁,再下脊旁寸半寻,

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仔细分,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十五大肠六,七八关元小肠书,

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环俞,

上次中下四髎穴,骶骨两旁骨陷中,

尾骨之旁会阳穴,承扶臀下横纹中,

殷门扶下六寸当,浮郄委阳上一寸,

委阳腘窝外筋旁,委中腘窝纹中央,

第二侧线再细详,以下夹脊开三寸,

二三附分魄户当,四椎膏肓五神堂,

六七一洗膈关藏,九椎魂门十阳纲,

十一意舍二胃仓,十三肓门四志室,

十九胞肓廿一秩边,小腿各穴牢牢记,

纹下二寸寻合阳,纹下5寸承筋当,

承山腨下分肉藏,飞扬外踝上七寸,

跗阳踝上三寸良,昆仑外踝跟腱间,

仆参跟骨外下方,外踝下元申脉穴,

踝前骰陷金门乡,大骨前下寻京骨,

关节之后束骨良,通谷节前陷中好,

至阴小趾外甲角,六十七穴分三段,

头后中外次第找。

KI二十七肾经属,起于涌泉止舒腑,

肝心脾肺膀胱肾,肠腹泌尿生殖喉,

足心凹陷是涌泉,舟骨之下取然谷,

太溪内踝跟腱间,大钟溪泉稍后主,

水泉太溪下一寸,照海踝下凹陷处,

复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胫骨后,

踝上五寸寻筑宾,膝内两筋取阴谷,

从腹中线开半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肓俞平脐看,

商曲又平下脘取,石关阴都通谷言,

幽门适当巨阙侧,诸穴均在肋隙间,

步廊却近中庭穴,神封灵虚神藏间,

欲中舒府锁骨下,都隔一肋仔细研。

PC心包手厥阴,起于天池中冲尽,

心胸肺胃效皆好,神志血病亦可寻,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

曲泽腱内横纹上,郄门去腕五寸寻,

间使腕后方三寸,内关掌后二寸停,

掌后纹中大陵在,两条肌腱标准明,

劳宫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是中冲。

本帖来自微秘, 2020-2-18 22:13:54发布7楼,青城子阳说TE二三三焦经,起关冲止丝竹空,

头侧耳目热神志,腹胀水肿遗尿癃,

关冲无名齿侧脚,液门握拳指缝寻,

中渚关节后凹陷,阳池腕表有陷凹,

腕上二寸取外关,支沟腕上三寸安,

会宗三寸尺骨缘,三阳络在四寸间,

肘下五寸寻四渎,肘上一寸天井见,

肘上二寸清冷渊,消泺肘上五寸间

臑会三角肌后下,肩髎肩峰后下陷,

天髎肩胛骨上缴,天牖平和肌后圆

乳突前下取翳风,下三分之一赤脉,

上三分之一颅息,角孙发髻平耳尖,

耳门屏上切迹前,和髎耳根前指宽,

丝竹空穴在何处,眼眶外援眉梢陷。

GB四十四足少阳,头侧耳目鼻喉恙,

起瞳子髎止窍阴,身侧神志热妇良,

外眦五分瞳子髎,听会平间前现乡,

上官全功上圆取,以下五穴细推商,

头维胃经连颔厌,悬颅悬厘在下方,

曲鬓发髻平角孙,头维曲鬓串一行,

五穴间隔均相等,率谷入发寸半量,

天冲率后距五分,浮白耳尖后寸乡,

头窍阴穴乳突上,完骨乳突后下方,

本神神庭三寸旁,阳白眉上一寸量,

入发五分头临泣,庭维之间取之良,

目窗正营及承灵,相距寸寸寸半量        ,

脑空池上平脑户,粗隆上缘外两旁,

风池耳后平风府,颅底筋外有陷凹,

肩井颈7肩峰间,渊腋腋下4肋现,

辄筋腋前横一寸,日月乳下三肋现,

京门十二肋骨端,带脉章下平脐看,

五枢髂前上棘前,略下五分维道见,

居髎髂前转子取,环跳髀枢陷中间,

风市垂手中指尽,腘上七寸中读陈,

阳关骨科后上圆,小头前下阳陵泉,

阳交外丘骨后前,外踝间上七寸看,

光明踝五阳辅四,悬钟三寸骨前缘,

外踝前下丘墟寻,临泣四趾本节扪,

侠溪穴与地五会,跖趾关节前后寻,

四趾外端足窍阴,四十四穴仔细吟。

LR十四是肝经,起于大敦期门终,

肝胆脾胃前阴病,疝气妇科病益玲,

大敦拇指外甲角,行间纹端趾缝寻,

太冲关节后凹陷,踝前筋内取中封,

踝上五寸蠡沟穴,中都踝上七寸擒,

膝关阴陵后一寸,曲泉屈膝横纹上,

阴包膝上方四寸,五里气冲下三寸,

阴廉气二动脉中,急脉阴旁二五分,

十一肋下章门穴,乳下二肋寻期门。

本帖来自微秘, 2020-2-18 22:14:11发布

周游天地 [楼主] 3个月前
0 

我去。仅仅只有45楼,但是。爬楼用了半分钟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