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贴士】少动多静,健脾化湿——小暑节气时令门诊养生须知

2 远洋 4个月前 145次点击

节气小百科

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正所谓“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小暑正值三伏天初伏前后,极为接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唐·独孤及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中写道:“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生动描绘了小暑的某个清晨,热风已来袭,但石竹花不畏炎热,迎着热气盛开,多么励志的一幅画面啊!

节气养生

小暑正值“长夏”,对应脏腑是脾,五行属土,人们容易出现纳差、口苦、乏力、心烦、失眠、消瘦等状况,但要是懂得一些起居之道,注意运用健脾化湿之法,那么哪怕天气再热,也依然能活出更好的状态!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讲物候,小暑节气也有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三候,鹰始挚。意思就是,吹来的风都带着热浪;因为热,蟋蜂都躲在墙壁上纳凉;鹰类转而到温度相对较低的高空去搏击,练习捕食。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跟着自然走,不容易出错!一起来学习养生之道吧,道在日常生活中,古人经验不可不听。

起居

小暑气候炎热,体能消耗大,要做到“少动多静”,尤其是在最热的1点前后适当午睡片刻,就能减少消耗,填充精力。

饮食

小暑要健脾,健脾能化湿,湿气少,就不容易热,但别把重点放在清热上,清热食材多偏寒,多食伤脾,可多选用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健脾祛湿的食材,冬吃萝卜夏吃姜,辛温的姜可暖脾,减少食物中毒和腹泻,也值得多多利用。

情志

天气炎热,容易心烦,白乐天在《消暑》一诗中提道:“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适当欣赏轻音乐对于情绪调节也有好处,尤其是带有风声、流水声、鸟鸣声等暴躁音的轻音乐更有效果。

运动

为避开热气,可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要注意的是,相比其他季节,夏季哪怕不动,身体也在大量消耗,所以运动量要适当减少,别好大喜功,别大汗淋漓,以免得不偿失。

穴位养生

1.极泉穴

【定位】在腋区,腋窝顶点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操作】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3分钟左右;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50次,反复操作5遍。

【主治】①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②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等痛证;③瘰疬;④腋臭;⑤上肢痿痹;⑥上肢针刺麻醉用穴。

【作用】宽胸宁神,调和气血,缓解燥热引起的心情烦躁、情绪不稳。

2.水道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肋下神经;深部为小肠。

【主治】①小腹胀满;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③疝气;④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操作】按摩、艾灸。

【主治】腹泻、虚性腹痛。

【作用】通调水道,利水除湿,健脾和胃,通调肠腑。

时令养生

时令养生 长夏:

长夏养生在脾胃,祛湿健脾,避免湿热之邪常乘虚而入。可取阳陵泉、承山、丰隆等穴位,太子参、白术等药物,共凑益气健脾,祛湿化痰之效。

1.艾灸:丰隆、阴陵泉、大椎

2.穴位贴敷:丰隆、阴陵泉、承山

3.穴位埋针:阳陵泉、承山、丰隆

4.长夏茶方:太子参5克、扁豆花3克、青皮3克

5.足药浴方: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艾叶15克、黄芪10克

6.香囊:霍香3克,丁香3克,木香3克,羌活3克,白芷3克,柴胡3克,菖蒲3克,苍术3克,细辛3克

7.药膳:赤小豆黄瓜煲排骨汤

材料:黄瓜1根,赤小豆80g,排骨500g,蜜枣4个,陈皮1/4个,生姜适量。制法:将赤小豆、蜜枣、陈皮洗净,陈皮刮去瓤,并一起浸泡;黄瓜洗净,连皮切块。把浸泡好的陈皮先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水开后再加入其余食材,改为文火煲两小时,关火,加入适量油、盐调味即可。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