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

4 琴韵书声 3个月前 198次点击

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于194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初载于《杂志》第十三卷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后收入《传奇》增订本。

小说讲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一个叫佟振保的男人与“红玫瑰”王娇蕊和“白玫瑰”孟烟鹂之间的情感纠葛。佟振保出身寒微,在国外半工半读拿到学位后,在一家老牌外商染织公司做到高管。他有过几个女人:王娇蕊是他老同学王士洪的妻子,是热辣、放浪的“红玫瑰”,佟振保虽在她的诱惑下与之偷情,且知晓对方爱上了自己并打算离婚,却因传统观念作祟而选择分手;孟烟鹂是母亲介绍的相亲对象,如秀丽清白的“白玫瑰”,但佟振保对她的身体提不起兴趣,婚后还通过嫖娼解决情欲问题。

结婚后,佟振保的家庭琐事不断,妻子孟烟鹂不善应对仆人,婆媳间也有嫌隙。某天,佟振保在公共汽车上偶遇王娇蕊,从前热情的她已成为带着孩子看牙医的俗艳妇人,却洋溢着幸福,这让佟振保心生嫉妒,回家后对妻子愈发厌倦。而孟烟鹂因被丈夫厌弃、被女仆欺压,逐渐变得沉默不安,后来还与裁缝偷情。从此,佟振保开始经常喝酒、公开嫖妓,甚至不给家里生活费。最终,迫于现实的烦忧与责任,他决定重新做个好人。

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包括:

- 佟振保:夹在传统与现代、灵与肉之间,深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在意他人评价,同时又崇尚西方自由婚恋,但他是个利己主义者,人格分裂。他既没有勇气对抗世俗,又无法循规蹈矩,无论是拒绝“红玫瑰”王娇蕊,还是选择“白玫瑰”孟烟鹂,都是出于儒家文化派生的文化心理。

- 王娇蕊:象征着“红玫瑰”型女子,性感美丽,蔑视传统道德,敢于反抗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她与佟振保的感情从爱情游戏升华为真正的爱情,在被抛弃后仍选择离婚。她对婚恋自由的大胆争取展现了女性意识的闪光点,但其结局也反映出这种女性意识在男权社会中的艰难处境。

- 孟烟鹂:代表“白玫瑰”型女子。她在娘家孝顺乖巧,出嫁后是模范太太,全心爱着丈夫、慈爱对待女儿、恭敬对待婆婆。她努力扮演各种社会规范下的角色,却逐渐失去自我,最终与裁缝偷情,成为欲守传统而不得的女子。

小说的主题思想包括:

- 揭示男权中心的社会:在男权视角中,“红玫瑰”与“白玫瑰”分别承载着男人“肉”的渴望和“灵”的追求,被赋予“淫”和“贞”的道德特性。然而结局中,“淫”的“红玫瑰”变成贤妻良母,“贞”的“白玫瑰”却出轨,暴露了男权中心性观念的内在矛盾。

- 展现女性的二重悲剧:“白玫瑰”孟烟鹂努力维持家庭和睦,却失去自我实现的机会;“红玫瑰”王娇蕊大胆追求爱情,却失去经济来源,只能再次依附婚姻。揭示了当时中国女性无论顺从还是出走,结局都徒劳的生存困境。

- 体现个人主义的困境:表现出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等话语可行性的怀疑。佟振保试图找寻人生本真状态,但张爱玲也展现了这种追求中的负面心态,使小说呈现出苍凉底色,暗示她对以个人力量救赎人生的不乐观态度。

在艺术特色方面:

- 意象:“红”与“白”两种色彩代表不同特性,“红玫瑰”生命力旺盛却逐渐扭曲,“白玫瑰”平淡麻木。服饰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红玫瑰”王娇蕊常衣冠不整,“白玫瑰”孟烟鹂则总是严装正服。

- 叙事角度:是张爱玲小说叙事的转折点,初稿采用章回体叙事角度,修改后由小说叙事人直接叙述,并产生了著名的“朱砂痣”“蚊子血”“白月光”“饭粘子”的比喻,有意混淆主人公视角和叙事人视角,揭示主人公潜意识状态。

- 双重对立结构:文中处处可见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传奇故事与现代人性、古典情调与乱世氛围、旧小说笔法与新文学立意等的对立,使小说层次更丰富。

该小说在1994年被关锦鹏执导、林奕华编剧并改编成电影,由陈冲主演,该片获得1994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199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2007年,田沁鑫执导、罗大军编剧的话剧版《红玫瑰与白玫瑰》也问世。在国际上,《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英译版和法译版均已出版。

《红玫瑰与白玫瑰》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新旧交替时期都市男女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状态,揭示了男权社会下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困境,是张爱玲的经典作品之一。它对人性、爱情、婚姻等主题的探讨,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共 1 条评论
DADDY妈咪 3个月前
0 

很不错 谢谢楼主分享有空仔细读读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