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远洋 3个月前 117次点击
在三伏天的“高温烧烤模式”下,预防中暑尤为重要。
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过高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中暑就是体温过高引起的疾病。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严重的中暑又称为热射病,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根据严重程度可以把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可以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先兆中暑的临床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如果出现热痉挛——高温环境下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或者热衰竭——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以及体温升高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经典型热射病好发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如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虚弱或卧床者、婴幼儿、酗酒或吸毒者、孕产妇,以及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药物(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的人。在夏季要关注这些群体的居住环境,使用空调降低室内温度,适时增减衣服;注意多饮水,避免脱水;如发生感冒、腹泻、发热等,及时就医;避免把儿童单独留在汽车或狭小空间内。
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户外剧烈运动的青壮年及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职业群体。在大强度训练或劳作前应合理安排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是预防热射病的重要措施。发生感冒、发热、腹痛、腹泻、负荷过重、夜间休息不好等个体应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适当予以照顾。同时,及时补水十分重要。关注重点人员及表现异常人员(面色苍白、面色潮红、精神/行为异常、自觉身体不适等),测量核心温度,做到预防或早期发现热射病,一旦发现核心温度超过39℃应停止训练或工作,迅速降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训练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