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5 小玉米 1天前 64次点击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三十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惟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精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科技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眶,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毕淑敏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具体介绍是:

背景设定:

- 作者毕淑敏曾在西藏阿里当兵。阿里地区平均海拔5000米,是世界的第三极,冰峰林立,雪原寂寥。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却有着不可思议的生命存在——红柳丛。

红柳的特点:

- 外观:红柳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在高原的酷热和缺氧环境下依然能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 根系:红柳的根像巨大的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到沙丘逶迤的边缘。它的根系十分强大,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不仅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还能固住流沙。随着红柳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聚成一座沙山,可以说红柳的根有多广,沙山就有多大。

主要情节:

- 有一天司务长布置全体去打柴,所谓的“柴”竟是去挖高原上的红柳。作者十分震惊,认为红柳是高原上仅有的绿色,是有生命的,不应该被当作柴火。但司务长表示,做饭需要柴火,拉汽油上山耗费太大,焦炭价格昂贵,而红柳是不要钱的。于是,挖红柳的队伍带着工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红柳生长在沙丘上,挖红柳需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让红柳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然后用利斧将其与大地最后的联系斩断。后来,易挖的红柳绝迹了,人们便想出用炸药的“高技术法子”来挖红柳。

主题思想:

-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红柳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红柳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生长、绽放,是高原的精灵,是生命的奇迹。

-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惜破坏高原上珍贵的植被,导致红柳林被掘净烧光,引发了作者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和忧患意识。

综上所述,《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它让人们关注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司务长对待红柳的态度是怎样的?

司务长对待红柳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功利和实用主义:司务长将红柳单纯地视为一种免费的燃料资源。在他看来,部队需要柴火做饭,而拉汽油上山耗费太大,焦炭价格昂贵,相比之下,红柳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所以他只从满足部队基本生活需求和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完全忽视了红柳对于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 理直气壮且坚决:当“我”提出红柳是有生命的、不应该被当作柴火时,司务长通过一连串的反问“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来强调他的观点,表现出他对挖红柳当柴烧这件事的坚定态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别无选择的。

3.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司务长没有认识到红柳在固沙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关心挖走红柳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他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需求,对自然环境缺乏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总的来说,司务长对待红柳的态度是短视、功利且缺乏生态保护观念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特殊环境下为了生存可能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司务长对待红柳的态度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司务长对待红柳的态度对“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观念上的冲击与困惑:

- 对功利主义的思考:司务长将红柳单纯当作免费燃料,只从做饭烧火、节约成本的角度看待红柳,这与“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观念形成了强烈冲突。“我”认为植物是有生命的,不应该被随意伤害和砍伐,但司务长的行为和观点让“我”看到了一种功利、短视的思维方式,使“我”开始思考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对于资源的利用和对生命的态度之间的矛盾。

-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司务长的态度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一切以人类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让“我”开始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意识到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情感上的痛苦与无奈:

- 痛苦与惋惜:看到司务长坚决地要挖走红柳,“我”感到痛心和惋惜。红柳是高原上顽强的生命,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护高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司务长却为了眼前的利益要将它们毁灭,“我”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这种无力感让“我”内心充满了痛苦。

- 孤独与迷茫:“我”反对司务长的做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似乎没有人支持“我”的观点。“我”感到孤独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保护这些珍贵的红柳。这种孤独和迷茫不仅是因为“我”与周围人的观念不同,更是因为“我”对人类行为的不可理解和对未来的担忧。

行动上的矛盾与挣扎:

- 内心的抗拒与行为的妥协:尽管“我”内心极力反对挖走红柳,但由于司务长的命令和集体的行动,“我”最终还是参与了挖红柳的队伍。这种行为上的妥协让“我”感到矛盾和自责,“我”在内心的坚守和现实的压力之间挣扎。这也反映了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很难与集体的行为和观念相抗衡。

- 激发了环保意识的觉醒:司务长的行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意识到,如果人们不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继续对自然进行过度的开发和破坏,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人类自己。这激发了“我”的环保意识,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并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自然环境。

《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旨是什么?

《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旨具有多层面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对红柳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冰峰林立、雪原寥寂的恶劣环境中,却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其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能够牢牢地固住流沙,聚成沙山。作者通过对红柳外在形态和内在特质的描写,展现了红柳强大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红柳这种顽强生命力的钦佩与赞美。

2. 对人类短视行为的批判:在阿里当兵时,战士们为了做饭烧火,不惜大量砍伐红柳。司务长只考虑眼前的吃饭问题和所谓的经济成本,用汽油、焦炭不划算,就选择了不要钱的红柳当柴火,甚至后来还用上了炸药。这种行为是短视的,只看到了当下的需求,却没有意识到红柳对于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作者对这种为了满足一时之需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3.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红柳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红柳被大量砍伐,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曾经生长红柳的沙丘变得千疮百孔,如同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作者通过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惨状,表达了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痛心和忧虑,进而呼吁人们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珍惜和爱护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

4.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红柳在高原上顽强地生长,为高原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而人类却因为自己的利益将其毁灭,这反映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的问题。作者希望人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那现在的西藏阿里地区怎么了,现在还有没有红柳呀?

现在的西藏阿里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红柳在一些区域仍然存在。具体情况如下:

1.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 近年来,阿里地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例如,通过防沙治沙、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工程,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也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总体向好。这为红柳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态条件。

2. 部分区域有红柳分布:

- 在狮泉河等河谷地带,红柳依然生长着。狮泉河镇原本就是一片红柳滩,狮泉河水滋润了两岸丛生的野生红柳群。红柳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阿里地区的恶劣环境中扎根生长,成为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等地也有红柳分布。当地建成了多个苗圃基地,红柳是主要的种植苗木之一,不仅用于生态治理,还成为了群众增收的“致富树”。

总的来说,虽然阿里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红柳等植物在一些区域得以保存和发展,为阿里地区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

共 2 条评论
白日梦 1天前
0 

请问一下,你能不能找到沈从文写的编程呀

小玉米 [楼主] 1天前
0 
现在要做自己的事了,明天再发吧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