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82年的故事:《哦,香雪》

3 小玉米 3周前 165次点击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它走的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是啊,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台儿沟有人要出远门吗?山外有人来台儿沟探亲访友吗?还是这里有石油储存,有金矿埋藏?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的时刻表上,还是多了 “台儿沟” 这一站。也许乘车的旅客提出过要求,他们中有哪位说话算数的人和台儿沟沾亲;也许是那个快乐的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驰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嗔的尖叫。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总之,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香雪,过来呀,看!” 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 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 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 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这是那种在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 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乍的。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搭话了吧?” 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 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 “北京话”。“北京话” 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 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得她差点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 她又问。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 又一个姑娘问。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

“烧水在哪儿?”

“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

“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 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真没治!”“北京话” 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快开车了,她们才让出一条路,放他走。他一边看表,一边朝车门跑去,跑到门口,又扭头对她们说:“下次吧,下次一定告诉你们!” 他的两条长腿灵巧地向上一跨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哩哐啷,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们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姑娘们走回家去,路上总要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

“那九个金圈圈是绑在一块插到头上的。”

“不是!”

“就是!”

有人在开凤娇的玩笑:“凤娇,你怎么不说话,还想那个……‘北京话’哪?”

“去你的,谁说谁就想。” 凤娇说着捏了一下香雪的手,意思是叫香雪帮腔。

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

“我看你是又想他又不敢说。他的脸多白呀。” 一阵沉默之后,那个姑娘继续逗凤娇。

“白?还不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叫他到咱台儿沟住几天试试。” 有人在黑影里说。

“可不,城里人就靠捂。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再照火车上那些闺女的样儿,把头发烫成弯弯绕,啧啧!凤娇姐,你说是不是?”

凤娇不接茬儿,松开了香雪的手。好像姑娘们真在贬低她的什么人一样,她心里真有点替他抱不平呢。不知怎么的,她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

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

“凤娇,你哑巴啦?” 还是那个姑娘。

“谁哑巴啦!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你们喜欢,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 凤娇的嘴很硬。

“我们不配!”

“你担保人家没有相好的?”

……

不管在路上吵得怎样厉害,分手时大家还是十分友好的,因为一个叫人兴奋的念头又在她们心中升起:明天,火车还要经过,她们还会有一个美妙的一分钟。和它相比,闹点小别扭还算回事吗?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她们踮着脚,双臂伸得直直的,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当然,换到后面提到的这几样东西是冒着回去挨骂的风险的,因为这纯属她们自作主张。

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 “北京话” 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她和他做买卖很有意思,她经常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他还没来得及付钱,车身已经晃动了,他在车上抱着篮子冲她指指划划,解释着什么,她在车下很开心,那是她甘心情愿的。当然,小伙子下次会把钱带给她,或是捎来一捆挂面、两块纱巾和别的什么。假如挂面是十斤,凤娇一定抽出一斤再还给他。她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和他的交往,她愿意这种交往和一般的做买卖有区别。

有一次,香雪用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为了这个铅笔盒,她被火车拉到了下一站,独自走了三十里夜路回到台儿沟。这件事让她成了台儿沟的焦点,也让她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深的向往和追求。而台儿沟的姑娘们,也在和火车的接触中,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和观念。

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其主要内容如下:

故事背景:

小说以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台儿沟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被大山包围,交通不便。

情节发展:

火车带来的变化: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新鲜事物和外面世界的信息,让村里的姑娘们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姑娘们会和火车上的旅客做一些小买卖,比如用鸡蛋、核桃等山货换取一些生活用品。

香雪的渴望:香雪是台儿沟里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她非常渴望拥有一个自动铅笔盒。她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认为铅笔盒是文明和进步的象征。

换铅笔盒的经历:有一次,香雪为了换取一个铅笔盒,勇敢地踏上了火车,用自己积攒的四十个鸡蛋和火车上的乘客进行交换。在火车开动后,她被带到了离台儿沟三十里的下一站西山口。

主题意义:

小说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现状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该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哦,香雪》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哦,香雪》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带来的城乡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文明迅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突出,城乡差异、命运不公等话题也逐渐浮现。城市成为文明、民主的象征,而乡村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落后的代表。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是小说创作的大背景。

文学思潮的影响:当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不久,主流作品的主题较为沉重,多以伤痕、反思文学为主流。而受七十年代末个性解放思潮、主情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学创作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哦,香雪》以其清新、明丽、诗意的抒情风格明显区别于当时的主流创作,独树一帜地出现在文坛中。

然后才是个人背景:

作者的成长经历:铁凝是在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她童年时对精神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在当时的环境下,阅读文学书籍受到了限制。她曾在外婆家读过一些残缺的文学书籍,这些书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来因外婆的担心而被迫卖掉。这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现实的匮乏之间的无奈经历,使她能够深刻理解并描写出深山里的香雪对文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创作契机:1982 年,铁凝 25 岁,她受邀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笔会。依傍着大海,她想起了几年前在山村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创作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发表在《青年文学》第五期。

那个青年文学1982年在青岛举办的活动是什么?

1982年《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活动是一次笔会。铁凝参加了这次笔会,并在笔会期间利用别人睡觉的时间写出了短篇小说《哦,香雪》。

《青年文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创刊的文学杂志,以扶持青年作者为己任。这次笔会为青年作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创作、互相学习的平台,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青年作家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能讲讲《青年文学》的历史吗?

《青年文学》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

1.前身《小说季刊》阶段(1980 年 - 1981 年):

创办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刊物相继恢复,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以丛刊的形式开辟一块展示青年作者文学创作新成就的园地,于是《小说季刊》在 1980 年 1 月正式问世。

刊物特点:刊物的特点是“青年写,写青年,给青年读者看”。除了选登青年作者写的青年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外,还开辟了三个有特色的栏目,包括“作品小析”(对入选作品附简短评论)、“专稿”(约请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评述新文学创作问题或作品)、“甘苦谈”(约请青年作者谈创作心得体会)。

发展态势:《小说季刊》发行后受到读者和作者的欢迎,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从开始发行 9 万册,到后来达到 35 万册。在这两年间,刊物也陆续发表了不少优秀的青年作者作品,为后来《青年文学》的创办奠定了基础。

2.《青年文学》正式创刊阶段(1982 年 - 至今):

创刊:1982 年 1 月,《青年文学》正式创刊出版。由于是在《小说季刊》的基础上改刊,受到各方面重视,有三十多个报刊做了报道,新华社也发了两次通稿。

发展与影响力: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青年文学》以扶持青年作者为己任,发表了大量在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品,成为了青年作家成长的重要平台。许多著名作家在早期都曾在《青年文学》上发表过作品,比如铁凝等。多年来,该杂志的发行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文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青年文学》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刊物之一。

《哦,香雪》按照小说三要素叙述,主要讲了什么?

人物:

主要人物香雪: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纯真且执着的山村少女。她不甘于台儿沟的贫穷落后,积极向往文明世界。作为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对知识文化有着强烈的渴望。她平时腼腆内向、胆子小,但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又能展现出坚定和勇敢。面对同学对她的盘问和可能存在的嘲笑,她没有抱怨,而是努力去改变。当她看到火车上的自动铅笔盒时,内心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被激发,为了得到铅笔盒,她克服恐惧踏上火车,并且在火车启动后也没有慌乱,坚持自己的原则,用鸡蛋换来了铅笔盒,又独自一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回家,体现出了她的坚毅和执着。

其他人物:

凤娇:她是台儿沟少女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大胆直率、性格泼辣。她关注的更多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比如头饰、手表等,对火车上的“北京话”乘务员情有独钟,代表着台儿沟原始生活状态下比较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一类人,与香雪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衬托出香雪对精神追求的不同。

台儿沟的其他姑娘们:她们和香雪、凤娇一样,对火车带来的外面世界充满好奇,每天都精心打扮后跑到火车站等待火车到来的一分钟,她们也会与乘客进行物物交换,展现出了山村少女的淳朴、善良和天真活泼。

情节:

开端:火车第一次开进了偏远的台儿沟,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开始对火车充满好奇,每天吃完晚饭便梳妆打扮跑到火车站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第二个跟出来。

发展:姑娘们逐渐与火车上的乘客熟悉起来,开始在火车停留的一分钟里进行物物交换,用核桃、鸡蛋、大枣等换回挂面、火柴、发卡、香皂等。香雪在做生意时,也会向乘客打听城里的事,比如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自动铅笔盒等。同时,香雪在学校里因为来自台儿沟而被同学嘲笑,这让她意识到了台儿沟的贫穷。

高潮:香雪发现火车上有自己梦寐以求的自动铅笔盒,毅然跑进火车打算用鸡蛋换铅笔盒。火车却在她上车后启动了。

共 8 条评论
高雅 3周前
0 

这不是我们高一上册的课文吗

Ⓜ️ 5天前
0 

据传说是普高的,高一上册的课文前面有一篇叫什么百合花

高雅 5天前
0 

是的

0 
这篇文章也经常用来朗诵。
0 
这不是我们前段时间才学的课文吗?我记得这篇课文的前面是那个叫什么?叫什么来着?好像是叫什么。叫什么花?叫什么花来着忘记了。
小玉米 [楼主] 3周前
0 
百合花是不是
0 
嗯,对,就是百合花。
小玉米 [楼主] 3周前
0 
结局:香雪在火车上用鸡蛋换得了铅笔盒,拒绝了女学生的赠送。她在夜晚独自走了三十里的山路回到台儿沟,一路上她畅想有了铅笔盒以后的日子和台儿沟的未来。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和群山的回音,仿佛在为香雪的勇敢和坚持欢呼。 环境: 自然环境: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台儿沟。这里四周是大山,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深秋时节,山风凛冽,但姑娘们依旧会去火车站等待火车。夜晚的大山空寂而黑暗,香雪独自走在山路上时,能看到满月,也能听到森林中的各种声音。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既烘托了台儿沟的偏僻和贫穷,也为香雪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提供了背景和氛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文明迅速发展,而农村相对落后。台儿沟的姑娘们对火车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反映了当时农村人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同时,香雪在学校里因为来自农村而被同学嘲笑,也体现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