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另眼看世界 15小时前 17次点击
在《传习录》中,有一段王阳明和弟子刘德章的对话,很有深意,值得揣摩领会。,刘德章在听了王阳明用金子的分量比喻圣人才智和能力的大小后,认为把尧舜比作万镒(古代计量单位)的金子,把孔子比作九千镒的金子,这样的比喻是否妥当?,王阳明回答说,这只是从表面上考虑,所谓圣人,就好像一两金子跟千两金子相比,虽然从斤两算总量不一样,但是金子的纯度是一样的,本质则是一样的。,01,图片,完善品格,图片,在外人眼中的眼花缭乱的丰功伟绩,实乃身外之物,人格品质的不断完善,才是做人应追求的终极目标,纵观古今圣哲,无不把人格品质放在做人第一等。,若要追问世上有人格和功绩相分离的例子,比如说,立德的人没有功劳,有功的人未必有德?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自然人格的完善可以在自己内心控制。,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成功却属于一个外部世界,它不仅仅需要物质的支持,更需要别人的一种评判和认可,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个物质的成功。,大多数人目前都普遍存在于物质的满足之中,所以人格和成功相分离的情况是越来越严重。比如说在生活中很多人,只顾讲究技巧的生活,没有注重品格修为。,对做人原则的坚持,应当贵于权谋应变,方能获得长远的发展。,02,图片,首重良知,图片,“德要配位,厚德载物”,这些都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识人辨人,选人用人,“德要配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指标。,在现实当中,德才兼备之人毕竟少数,那么“先”就成为先决条件。王阳明认为,尧舜是万镒之金,文王、孔子是九千镒,汤武是七八千镒,伯夷、伊尹是四五千镒。,这只是说圣人的才智和能力之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成色“纯乎天理”的足色精金。,王阳明说:“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只是大圣人与小圣人的区别,本质上都是圣人。,古人所崇尚的圣人,主要体现一种道德至上的最高原则,同时兼有“以德化人,以德治世”的博大胸怀。,这些所谓的“能人”能量极大,头顶各类光环,“成就”令人炫目,其本心隐匿极深,可这绝不会长久。“以桀纣心地,做尧舜事业”,这是德不配位的现实写照。,其实王阳明所认为的做人之道,首先要注重良知,注重内在,注重成色和品格,其次,才去关心外界的一些成就。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更高的事业,不要动不动就想一些远大的事业。,03,图片,君子之道,图片,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他的心纯乎天理,没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他们做人讲的是层次,是内在人格,而不是论外在的功绩。,王阳明认为,如果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关于“心上用功”,即养心、正心,向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与圣人之心的差别,继而按照圣人之心去除心中的私欲,从而恢复心之光明,“明得自家本体”。,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是向善的。即使嚣张跋扈、残忍如盗贼,亦有廉耻之心。,只是“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既然常人之心被私欲、贪欲遮盖,便需要不断加以切、革、琢,恢复心体之镜的澄澈光明。,做人是要论成色,即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不要论斤两,斤两,就代表外在事业的成功。,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要评价他做了多少伟大的事,哪怕他做一些小事,只要他做的事情纯乎天理,就好像是一两金子,跟一万两金子相比,虽然说重量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金,其本质都是一样。,当你品格没有达到的时候,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上,你即便是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又能如何,那也是不长久的,毕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为人之道,“成色”远比“斤两”更重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