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心静无忧 19小时前 61次点击
你觉得自己不够好
最近,我发现生活中有大量“与…和解”的句式:与素颜和解,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也许这反而说明了“和解”不易,内耗却常见。
有对自己十分满意、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人吗?
好像不多。而且恰恰相反,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够好:
很多女生嫌弃自己的长相,所以医美成为时下流行和众多女生趋之若鹜的地方;
很多人嫌弃自己的社会功能,有人觉得自己无法与上司和同事打成一片,尽管再努力也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心想要是能得个“社交牛逼症”,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失败了;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人生有缺憾,有人上了个蹩脚的大学,从此感觉终身背着“学历污点”,走到哪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有人出生在贫寒之家,哪怕成年后融入中产生活,内心都有摆脱不掉的自卑阴影;
还有人接受不了自己的个性,给自己冠以各种形容词:懒惰的,无趣的,古怪的,愚蠢的,肤浅的……这一个个标签,成为了自己的鲜活代名词;
……
“我不够好”的感受,像个阴影一样跟随着很多人。
这让我想到,我最近留意了一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
青春变形记
剧中的小女孩小美按照母亲的要求和期待,成为循规蹈矩、品学兼优的孩子。而当她随着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有自己的憧憬和想法。
在母亲看来,这些是脱离自己保护、失去掌控的危险信号,于是横加干涉。
于是她发现,只要她情绪一激动,就会变成一只粉红色的大熊猫。
这只粉色大熊猫,很像很多人那些不能被自己接纳的阴暗面和缺陷。它们就像“大熊”一样具有破坏性。
所以,只有压抑“大熊”,才是那个明媚如初、积极向上的、完美的自己。
于是,很多人为了对付心里那只“大熊”,在这样做:
防御:
在心中塑造一个“理想自我”的模样,让它成为自己生活的仰仗,认为尽管现在的自己很糟,但未来的自己会很完美。
但事实上,他们从来不敢真的走近它,只怕驱散了这个能安慰自己的虚幻影像。
逃避:
想离那个有问题的自己远一点,于是拼命努力、保持上进的姿态,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受好一点的事情。时间长了,他们并没有更自洽,烦躁不安却越来越多;
压抑:
把对自己的嫌弃慢慢变成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时间长了开始慢慢有了各种心理症状:抑郁、焦虑等。
看起来,他们为抵御“我不够好”的感受,所做的事情很徒劳,而这是必然的。
因为自信无法通过不断努力而建立起来,反而把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交给了外部世界,这样的“自信”是脆弱而不稳定的。
同时,发自内心认为自己不行的人,潜意识深深相信那些美好都不可能属于自己,即使给自己设立梦想,也很难有计划坚定地实行下去,梦想只会成为一座攻不破的城池。
还有,那些没有被我们看见和正视的东西,总有一天会以更强烈的方式重新回到生活中、逼自己看见它们,就像那只现形的“大熊”一样。
所以你觉得TA也不够好
不仅如此,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人也总是在嫌弃别人。
女生小A对找男朋友非常挑剔。
她看不惯很多男生:主动自信一些的,他觉得是“普信男”;其貌不扬的,是她嫌弃无比的“丑男”;条件好一些的,他觉得对方可能居心不良;家境差一些的,他觉得对方没自知之明……
同事小B一直和自己的老板对着干。
他完全不屑于听命于老板,很多任务都拖拉,连掩饰一下都不愿意,将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朋友小C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废物”。
她批评孩子的用语都很刻薄,也不分场合,比如在小区电梯里,当着众人大声数落孩子。
表面上看起来,他们都在对别人不满,而事实上,他们都有个共同点:自我评价低,很容易触到自卑的开关。
嫌弃别人其实反映我们与自己无法修通的部分。
内在匮乏、对自己不满的人,无法用一种丰盈而包容的状态,善意地对待他人和这个世界。
嫌弃别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投射。
在不喜欢的人身上,可能有着我们努力隐藏的某种特质,所以对暴露出这种特质的人表现出厌恶。
我们还会不自觉地用潜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为我们所压抑的特质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现出此类特质和情感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
因此,不难看出,很多人是因为不能自我接纳,才变得不能接纳他人。
而不能自我接纳的人,往往没有得到过镜映和正确的回应。
小C自己就是个内耗严重的人。她在人前的反应和表现,都会在事后被她反复琢磨和揣度;对于他人的批评,她也无法消化,往往表面很平静、内在却波涛汹涌。
其实,这是一个婴儿期就没得到充分镜映、从养育者眼睛里证实自己价值和可爱的人。
这样的特质成了她成年后最大的困难,表现在亲密关系和亲子沟通中。对于孩子,她更多通过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去附着她的恨,其实恨的是自己那个被讨厌的内在小孩。
不能自我接纳的人,往往存在自恋发育的问题。
小B看不惯老板,是因为他觉得老板平庸无能,这样的人没有资格指挥领导自己。
他觉得只有优秀闪光的人才配和自己在一起。他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理想化的自己产生链接。而这样的表现,正说明他自体虚弱和自恋受损的特质。
不能自我接纳的人,很多都戴着人格面具、用假性自体在生活。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讨好父母和周围的人,总在努力表现出被认同的正面特质,而把那些不招人喜欢的东西那些压抑到内心深处。
渐渐的,他们越来越无法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与内心世界断绝了联系。
这就像给自己套上了脆弱的外壳,只要无法满足他人期待,他们的内在就容易破碎、感受到自己毫无价值。
与“不好”共存,才是真正的好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不能够被自己和他人接受的“坏”,“好”和“坏”似乎经常共存在一个人的体内。
《青春变形记》 中的小美最终没有遵循祖先的仪式将熊猫封印,而是选择随时可以变身,让熊猫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样的选择是与真实自我的一种和解。
就像她父亲曾对她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与自己的“不好”共存,才能成为完整的自己。
因为每一种“不好”,都在印证自身独特的成长印记。
对于那些因为自身缺点而遭到他人否定拒绝、从而导致严重自我否定的朋友,我会说:“没有人真的了解你,所以也没有人可以评价你。”
三毛说过一句话:“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 我们看到的很多人的外在表现,不过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
那些看起来不具适应性、不够好的表现背后,可能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创伤和隐痛。
而对自己的理解,也就成了每个人谅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的基础。
每个人都该对自己多一份悲悯,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到自我觉察,就能在心中为点亮灯塔,驱散内心的幽暗。
我们应该学会与所谓的“不好”共存,因为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所以大家总是说和解,或许这本身就是一场骗局,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美国作家黛比.福特的书《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中写道:
你那些所谓的“缺点”,其实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只不过表达的程度有点过于强烈了。这就好比放音乐,如果音量开得太大,就会让人感觉有些不适应。
它们可以为你所用,而不是成为你的绊脚石。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把这些特质表现到适当的程度。
每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就像每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是因为她应付不了家长里短,她说“在现实生活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但是她懂得欣赏生命中瞬息的美,“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所以她的文字灵动、深刻而老练,用另一种方式道尽人情世故。
也如同文学巨匠博尔赫斯,他把生活和情感处理得一团糟,所以将文字作为灵魂出口,创造了大量精神财富。
当每个人能够通过与“不好”共存来获得一种完整,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就成了一个美好的礼物。
无需强调与自己的”不好“和解,这世间山河烂漫,时光荏苒,你尽管去宠自己,呵护自己,做自己,好好体验生活,一切就会很好。
作者:南小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终身成长者,一个对生命充满好奇心的人
英语语法精讲合集 |
日本的大陆政策:“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