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名将:东汉末年最强的救火队长,喜好奇谋,作战不按套路。真是扶大厦于将倾。

2 愿你此生无遗憾 2天前 47次点击

原创

说点儿有趣的事 链接

说点儿有趣的事 链接

2024年12月18日 11:30

四川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篇文章要讲述的这位名将其实不算是三国时期的将领。之前在讲甘宁篇的时候我曾提过,三国历史真正开始的节点应该是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也就是公元220年正式开始,从此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时三国时期正式结束。那么如果按照这段时间来写人物,可能有很多名将们都上不了场了。

因此此系列文章的时间段采取广义的说法,也就是按照公元184年“

黄巾起义

”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时结束,也就是在这96年间涌现或者说亮过相的名将们。

那么以上我提到了一个东汉末年的重要事件,便是“黄巾起义”了。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名将可以说是和“黄巾起义”这一事件有着相当紧密的关联,当然,对于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等人,这人实在是令他们感到头痛。

这位名将便是皇甫嵩。

正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公元184年,自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的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太平道为宗教基础,携一众教徒发动起义,对东汉的封建官僚权贵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他们以头绑黄巾为记号,被称作“黄巾军”,顿时烽火狼烟席卷整个东汉大地。史称“黄巾之乱”。

而这一年,我们的主角皇甫嵩同学,呃.....应该叫皇甫嵩大爷了,因为皇甫嵩此时已经65岁了,这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已经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了,俗称老年人了。

但是在那时,面对来势汹汹的黄巾乱军,皇甫嵩老大爷可谓是东汉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什么也别说啦,“救火队长”皇甫大爷披挂上阵吧.......

不过,在讲述皇甫嵩老大爷对“黄巾军”的鏖战之前,我们还是先要坐上时光的列车回到皇甫嵩的过往去。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称皇甫嵩老大爷为同学了。皇甫嵩同学出生于公元119年,字义真,此时还是汉安帝统治时期。

皇甫嵩乃是安定郡朝那县人,那么这个地方在今天是宁夏南部地区,而在古代,这个地方绝对算是险恶之地,按照

《史记》

的说法:“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邛。”,可见朝那县算是抵挡匈奴南侵的重要之处,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地点的要塞作用。

那么这个安定郡在东汉时隶属于凉州,而我们的皇甫嵩同学其叔叔皇甫规便被称作“凉州三明”,也是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将,而皇甫嵩的父亲皇甫节时任雁门太守。

那么这么来看,我们的皇甫同学算是出生将门,再加上从小的生活环境影响,我们皇甫嵩同学自年少时就有文治武功的志向,对于骑马射箭等尚武活动更是乐此不彼。

那么对于从小不断被培养军事才能的皇甫嵩同学来说,这当然是他将来成为一代名将的基本素质。当然,除了尚武,皇甫嵩更是喜好读书,

《诗经》

、《尚书》等书籍更是其热爱。

那么对于如此有才能且身在官宦之家的皇甫嵩来说,自然很快通过被举孝廉的方式做上了东汉王朝的官员。

这里要提及一下孝廉,我们知道直到隋朝时期才开创科举制度来进行人才的选拔,才为广大寒门子弟开通一条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

而孝廉其实是察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孝顺父母与否、办事是否公道正直的综合素质,而察举制的这一考试科目从表面来看确实非常美好,为官做官当然需要懂得礼仪并且思想品德良好同时又公正不阿之人,但是呢,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打折扣的。

正因为察举制通过举孝廉的考察方式,当然就形成了很多灰色的操作空间,察举制通过地方长官对被考察人员进行考察然后进行推荐,其实这种选人权便集中于地方长官之手,这种人治方式当然很容易形成徇私舞弊、结党营私的局面,其弊端不少。那么可想而知,招上来的人很多都是世家大族中的纨绔子弟、酒囊饭袋之徒。

换句话说,这种选人的权力更多是集中在地方权贵的手中,普通老百姓想进步那你做梦吧。因此,试想一下,我们的皇甫嵩同学若不是出身在这种家庭,我想日后也没有一代名将皇甫嵩的出现了。

我们的皇甫嵩同学通过这样的方式被举荐做了官,但是皇甫嵩同学可不是酒囊饭袋之徒,相反,我们的皇甫同学很受当时的窦武及陈蕃等人的欣赏,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邀请皇甫嵩前去做官,但是我们的皇甫同学十分傲娇,通通不理,哎,我就是这么任性,不去!

直到灵帝征召皇甫同学成为议郎,后改任为北地太守。

可见,皇甫嵩同学其身上一定是有什么过人之处,不然不会受到这么多领导的赏识。但是,受到领导们的赏识还不足以说明是否是酒囊饭袋,毕竟嘛,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嘛。

皇甫嵩的能力直到一件大事的出现终于得到证明。

而这件事的出现最终让我们的皇甫嵩同学名震天下,成为一代名将。而这件事出现时,我们的皇甫嵩同学已然65岁,一个花甲有余的老人家算是正式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悠悠青史之中。

而这件事便是加速东汉灭亡的一次起义事件,史称“黄巾起义”。

当然,“黄巾起义”的爆发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正是因为东汉末年朝政的严重腐败及东汉末年长期对羌的作战,加之土地兼并严重,此时的东汉百姓们是生不如死。同时,东汉末年不仅有人祸,其天灾更是不断,最熟知的便是东汉末年流行的瘟疫,东汉的瘟疫有多可怕呢?

“天下才华独占

八斗

”的曹植同学的《说疫气》一文中的一句“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便说明了东汉瘟疫的严重性。

当然,《说疫气》一文形成于建安22年,也就是公元217年,离“黄巾起义”爆发的184年也有33年之久了,但是东汉流行的瘟疫却不是一朝一夕的,曹植同学的老爸曹操也曾创作过一首著名的诗作,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84年,其中也侧面描写了瘟疫对当时百姓的严重影响以及当时的人间惨象。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嵩里行》,其中:“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说明了东汉百姓的惨状。

      那么在这种天灾人祸的严重“剥削”下,百姓完全没有活路了,也无力改变现状,那么此时能有一丝希望,便能成为坚信不疑的“救命稻草”。

      而带来的这丝希望的人也就是领导“黄巾起义”的张角,张角信奉道教,深受《太平经》影响,便以此为基础,和自己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创建了太平道,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及“大贤良师”,到处在民间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同时手持九节杖以画符写咒来为被瘟疫折磨的病人治病。

关键是还真的有人通过喝下写着符咒泡过的水这种方式而痊愈了,不得不说,相信的力量真可怕。

就这样,像滚雪球一般,张角的信众越来越多,在黄巾信徒的眼里,张角就像是下凡的神仙一般光芒万丈。

而张角的野心可不是单单宣传自己的太平道和画符救人那么简单,张角安排黄巾军地方首领之一的马元义并且以

中常侍

封胥等人为内应,约定于公元184年的三月五日进行起义,一举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

可惜,天不遂人愿,“犹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缺少的,最终张角的谋划被太平道信徒之一的唐周出卖,东汉王朝立马作出应对,张角等人见事情败露只得提前十天仓皇起义,他们以头戴黄巾为标志,也被当时的人称为“蛾贼”。

自此,“黄巾起义”正式爆发,十来天的时间里,黄巾军掀起起义风暴,东汉王朝震动。

“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首先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皇甫嵩建议汉灵帝解除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被党禁的贤臣,同时建议拿出朝中的钱财与军马分赏给作战的军士们,由此,皇甫嵩与朱儁(jun)二人分别被任命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共同带兵讨伐“黄巾军”。

皇甫嵩与黄巾军的作战可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皇甫嵩与黄巾军将领波才的战斗。波才这人一开始连战连捷,连朱儁都不是其对手,就这样波才带着气势汹汹的黄巾军进逼颍川郡的长社县,而此时守城将领便是我们的皇甫嵩老大爷(此时已65岁高龄啦)。

此时的皇甫嵩老大爷走过了人生的65年春秋,其工作经验与人生经验就如一棵参天大树一般保护着这座城池,而波才小儿,你那浅薄的生命哪是皇甫大爷的对手啊。虽然此时皇甫嵩手上的士兵少之又少,但皇甫嵩却临危不惧,因为我们的皇甫嵩老大爷早已胸有成竹,他不喜欢按套路出牌,也不在乎士兵人多人少。

皇甫嵩的能力首次展现,皇甫嵩作战喜好奇谋,不与敌军正面作战,而此一战,皇甫嵩观察到敌军在城外依草扎营,便判断可深夜借助风势纵火焚烧必定惊乱敌军,从而趁势一鼓作气出兵进攻,便可一举拿下围攻的黄巾军。

果不其然,一切都按照皇甫嵩的预料般上演,夜晚,果真起了大风,皇甫嵩带着军士们登城举着火把,并早已派出精锐将士悄悄潜出城门在黄巾军营帐四周纵火焚烧并大喊大叫。这一操作惊醒了熟睡的黄巾军们,睡眼朦胧之余只看见火海一片,又听见惊慌马乱的叫声以及远处城墙上“密密麻麻”的火光,还想啥呢?赶快跑啊!

因此,黄巾军大乱,四处逃窜,而此时正好曹操同学带兵也来了,于是皇甫嵩合曹操、朱儁二人,带兵一举大败波才所率领的黄巾军,斩首数万。此一战,皇甫嵩老大爷声名鹊起!

第二个阶段,皇甫嵩与张角之弟张梁战斗于广宗,这张梁不愧是“人公将军”,和小小的波才确实不同,张梁所率黄巾军装备精良作战勇猛。一开始,皇甫嵩咋打咋输,只得闭门不战。

但是我们的皇甫嵩老大爷是谁啊,那是一只已经度过65年春秋的“老狐狸”(褒义词哈)。看似皇甫嵩是闭门逃避战斗,实则是为了麻痹敌人思想。皇甫嵩悄悄的观察敌军的变化,发现敌军呈现疲惫和思想麻痹的情况后,皇甫嵩老大爷便在深夜悄然布置作战计划,一到天明,皇甫嵩便率军突然出城打得张梁等黄巾军措手不及。

此一战,皇甫嵩斩首黄巾军三万余众,逃命而投黄河自杀的黄巾军更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的这一战算是已经将黄巾军元气打垮。

顺便插一句,此时,黄巾军的精神领袖张角已经病死。皇甫嵩命令开棺戮尸,并割下张角首级送往洛阳。

而此一战皇甫嵩的虎威已经令黄巾军颤抖。而经过这一战后,黄巾军其实气数已尽,皇甫嵩老大爷其实只剩收尾了。

第三个阶段,皇甫嵩与张角的另一个弟弟号称“地公将军”的张宝战斗于曲阳,最终皇甫嵩斩首张宝,将所斩的黄巾军士兵的尸首做成了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至此,皇甫嵩平定了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从此名震天下,将自己的名字书写在了悠悠青史。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皇甫嵩威名传了天下,而那些黄巾军中底层的士兵们,他们哪一个不是曾经东汉王朝下的良民,他们不过是想吃口饱饭,而最终身死,甚至有的人更是身首异处,更有被做成了让人炫耀战功的“京观”。

而这一切能只单单怪罪于张角吗?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好了,不管怎样,皇甫嵩从此名震天下也成为了一代名将,但是东汉腐朽的朝局依然没有什么改变,更有甚者在皇甫嵩如今声望正甚的时候劝说其直接“黄袍加身”,不过对于皇甫嵩来说,当然不可能答应这样的建议。

但从侧面看出,东汉的腐朽是日渐严重,“黄巾起义”的平定后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但是皇甫嵩本人的人格品质却值得尊重。

但是在这样腐朽的朝政下,皇甫嵩正直谨慎、不阿谀奉承的性格却不受那些酒囊饭袋之徒的喜欢。

在攻打黄巾军的时候,皇甫嵩就因上奏中常侍赵忠房产超过规定的奏章而得罪过赵忠,也因为不愿意贿赂大太监张让而得罪张让,于是被二人的谗言收回将军印绶,被削减食邑。

如此的东汉王朝,焉能不亡?

后来,董卓进京,曾和皇甫嵩有仇的他几次想借机杀害皇甫嵩,于是三番五次的当众羞辱皇甫嵩。但是我们的皇甫嵩老大爷毕竟一只又老了好多岁的老狐狸。对于董卓的挑衅,皇甫嵩老大爷就是不接招,于是皇甫嵩也算是保全了自己。

一直到董卓身死,李傕郭汜二人作乱,皇甫嵩此时才最终病死。至此皇甫嵩老大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皇甫嵩的前半生波澜不惊,后半生更是让人感觉惨淡如水,在皇甫嵩垂垂老矣忍受董卓欺负之时,那些酒囊饭袋们又有谁能想起,正是眼前的这位老者让腐朽的东汉得以延续。

不过皇甫嵩对东汉的贡献已经书写进悠悠青史,其贡献不可磨灭。

正是:

蛾蛾乱常,扰我四方。

公出奇计,谋旡不臧。

名震天地,志定雪霜。

忠为令德,史策昭彰。

一代名将皇甫嵩就此落幕。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