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另眼看世界 2年前 187次点击
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赵祯崩逝,享年54岁。宋仁宗在位42年,是大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宋仁宗,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能臣名将辈出,像力主改革的范仲淹,善于断案的包拯,能打仗的狄青,搞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还有研究指南针的沈括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真可谓各色人才层出不穷。史家称这段时期为“仁宗盛治”。那么,宋仁宗到底是如何盛治的呢?依我看,他什么都没干,是稀里糊涂开创了这个盛世。第一,他的身世就很“糊涂”。宋仁宗的身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本是刘皇后的一名侍女,后来被真宗宠幸,成了妃嫔,很快就怀了仁宗。结果一直生不出孩子的刘皇后坐不住了,索性将仁宗抢来自己抚养,而李宸妃当时的地位太低,敢怒不敢言,最后郁郁而终。刘太后驾崩,宋仁宗亲政,很快就有大臣告诉仁宗他亲妈是谁,仁宗当时就坐不住了,说自己一直以仁孝自居,结果连亲妈是谁都弄不清楚。宋仁宗一面下旨派兵包围了刘氏一族宅院,另一面哭着去安放李宸妃灵柩的洪福院开棺验尸,没想到棺木一开,见李宸妃的尸体在水银的养护下栩栩如生,而且冠服、配饰全是按照皇太后的规格下葬的,仁宗当即就不糊涂了,下旨将此事平息。其实要说这件事,还多亏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是他出的主意,让刘太后这么干的。根据宋仁宗真实身世改编的京剧《狸猫换太子》第二,仁宗与前朝君臣的关系,也挺“糊涂”。仁宗13岁登基,朝政由刘太后把持,许多政事,仁宗也就一直“糊涂”着。但到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许多事他却还是得听大臣的,甚至想多留几个宫女充实后宫,还得跟大臣套近乎。比如,当时大臣王德用献了一批宫女给仁宗,仁宗很想留下,结果当时的谏官王素找到仁宗。王素一来,仁宗就知道他是为了劝谏而来,所以不等王素说话,仁宗就先说话了,仁宗说你是王旦的儿子,我是真宗的儿子,咱俩关系跟其他人不同,咱俩可算是世交了。王素说,我想跟您说的,就是这关系远近的问题。意思是陛下弄那么些后宫,跟她们的关系都近了,跟我等大臣的关系就远了。仁宗套了半天近乎,也没管用,最后还是把宫女都退了。第三,仁宗对新政和战争也持“糊涂”态度。先说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疏,针对北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10项改革主张。宋仁宗看了之后大加赞赏,立即表态:好!放手去搞!随后,立即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开始了。其实,范仲淹可能对宋仁宗的态度理解不够全面,宋仁宗的态度还有下半句,即放手去搞,搞不好,就拉倒。由于范仲淹的改革触及了旧官僚和贵族的利益,受到了严重阻碍,范仲淹等人也很快陆续被排挤出朝廷,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四个月就拉倒了。再说宋夏战争。宋仁宗亲政的第五年,西夏的李元昊脱宋自立,还发国书让宋仁宗承认,朝中上下一时群情激奋,宋仁宗立即表态:打!放手去打!下诏悬赏捉拿李元昊,任命韩琦为陕西招抚使,宋夏战争开始。其实,宋仁宗的态度还是有后半句的,即放手去打,打不赢,就议和呗。在宋夏双方经历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较量之后,宋朝损失惨重,当然西夏也好不到哪去,最后果真就议和了,宋朝给西夏岁币,西夏再度向宋称臣。史称“庆历和议”。宋仁宗这种该收手时就收手的态度,正好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惯性扩张规律。宋夏战争时西夏的疆域图第四,宋仁宗还是一个爱听枕边风的“糊涂”皇帝。宋仁宗亲政后,最宠幸的妃子是张贵妃,而这位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仗着侄女受宠,官任三司使,也就是最高的财政官,一直没什么政绩。后来,他遭到了谏官包拯的弹劾,仁宗只好下旨免除张尧佐的三司使,但为了安慰张贵妃,改命他为宣徽使。宣徽使虽然级别高,但是没有任何职权。结果包拯得知此事,还是不依不饶,仁宗虽心有不悦,但实在说不过包拯,只好又免除张尧佐宣徽使的职位。如此一来,张贵妃不开心了,总是给仁宗吹枕边风,想帮伯父恢复官职。过了好久,仁宗以为包拯不再关注此事,于是偷偷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不想包拯立即就知道了,来找仁宗争辩。当日下朝回宫,张贵妃见了仁宗,刚要开口问伯父的事,仁宗立即抢先吼道:“你就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今天在大殿上,包拯的唾沫都溅到我脸上了!”最终此事只好作罢。宋仁宗画像纵观仁宗一朝,有如此多“糊涂”事。但这种“糊涂“,恰恰是掌握了为君之道的诀窍。无为而为,看似当权者什么都没做,却充分调动了国家机器的每个零件,让机器有序运转。相比之下,仁宗的孙子宋神宗,要比爷爷仁宗积极上进多了,甚至不惜事事事必躬亲,结果却鸡飞蛋打,什么事都做不成。历代评价: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据说宋仁宗驾崩以后,就连敌国辽国皇帝也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