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博主爱看央视新闻夜读 4天前 66次点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专栏
昨天是大年初三,放假这几天里,想必你已经见了一些亲朋好友,吃了很多美食,开心地玩耍过了……但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报复性地补觉、追剧、打游戏、玩手机之后,某一刻突然发现——咦?自己好像也没有很轻松,甚至更累了
所以,你大概很想知道,如何才能度过一个畅快的假期,有效洗刷掉积攒了好久的疲惫,给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重新充满电量呢?
一起来看央视新闻《夜读》推出的春节特别策划:
那就祝我们。
大年初三,那就祝我们:好好休息。
1
你的“停不下来”
可能并不是一种有效努力
想要好好休息,最首要的一点是——要认可休息。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一停下来,就觉得心里很不安?
好像无所事事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甚至有些羞耻的事。
所以,在长假或休息日的时候,一定要找些“有意义”的、跟工作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做,感觉这样生活才显得充实。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忘了如何才能好好休息。记忆里,爷爷在田地里忙活一上午之后,在晌午的阳光下,悠然坐在田埂上,抽一袋土烟,就着微风,一边看天,一边看云。那是与挥汗如雨的劳作截然相反的悠然时刻,是“休息”两个字最真切的意义。
在一些人的概念里,忙碌意味着“有价值”,是一个人努力生活的证明。相比之下,休息则显得没那么“有意义”。充实带来满足,休息则代表空虚。
甚至对一些人而言,休息只意味着一种“非工作状态”,是一种为了恢复体力和精神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在他们看来,悠闲意味着无聊,等同于停下脚步,代表着被他人抛下的恐惧。
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约翰·拉伯克在《生命的用途》一书中写道:“
休息不是懒惰。在夏天的某一天里,有时躺在树下的草地上,听水流的潺潺声,或看云飘过蓝天,这绝不是在浪费时间。”
近年来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休息是一种“能力”,它应该是主动的,正向的。
休息从不是勤奋的敌人,它是努力的一体两面。
2
你以为的休息
可能会让你更累
好好休息的第二要素,是认清休息的“真面目”。
也许有人觉得,既然是休息,那是不是躺在床上疯狂补觉就可以了呢?倒也并非如此。
你休息的时候都做什么?
(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就先来做一个投票吧↓↓↓)
休息的时候,你都干些什么?
补觉,一整天待在床上
宅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
逛街、约饭,找朋友出去玩
看书、学习,自我提升
运动
跟家人在一起,聚会、出游,做什么都好
什么也不干,发呆
从不休息,闲下来就难受
请到微信进行投票
上边这几个选项,你选了哪些?
你可能想不到,这其中的某几项,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做这些事,不但无法让你得到想要的放松,反而会让你越“休”越累。
比如,加了一天班之后,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想着休息,却打开手机玩一盘游戏,或者刷起了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忙碌了一周好不容易迎来周末,却一觉睡到日上三竿,瘫在床上不想起,有时连午饭都错过……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缜密的系统,其中有一组隐藏的“能量条”。当我们工作、学习时,能量条中正向的部分就会慢慢降低,一旦超过临界点,我们就会感到精力不济,需要通过休息来补能。
但你可能不知道,当你打游戏、玩手机的时候,看似在娱乐,大脑却一刻不停地处理着各种信息,不可能得到休息;
而当你以为自己“什么也没做”,只是无所事事地躺着时,大脑其实依然在后台耗电。
除此之外,反刍和内耗往往也会在此时发生,人很容易emo,变得“越闲越不快乐”。
3
“走不动的时候,就跑起来吧”
好好休息的第三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休息方法。
虽然发呆和睡觉可以缓解身体上的疲惫,但大脑想要得到更大的快乐,还需要你去“主动做些什么”。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你走不动的时候,不妨跑起来。”当你觉得即便休息也喘不过气,日常被慢性疲劳填满时,不如试试这些事——
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把自己从当下的生活中短暂抽离,也把注意力从日常压力中解放出来,投入镜头之下的世界里。
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出去走一走。
找一个有陌生感的地方,最好把自己放置于自然中,看看天,看看树,暂且把脑海中的想法放下,去专心感受拂过手背的风,聆听流水和鸟鸣,体会阳光照在头顶和肩膀的温度。
去做一件值得投入的,跟你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距离感的事情。
如果你是脑力劳动者,可以试着去画一幅画,做一个蛋糕,去陶艺工作室亲手烧一个盘子,或者里里外外打扫一下屋子;如果你日常做的是体力工作,可以试着去读一本不同视角的书,下一盘棋,学一些崭新的知识和技术。当一个崭新的世界经由你的专注在眼前展开,那种快乐只有你自己知道。
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