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太饱,危害比你想的大!

6 博主爱看央视新闻夜读 3天前 70次点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科普中国

遇到美食,很多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开启“狂炫”模式。你是否有过“不知不觉就吃太饱”的经历?很多人认为,偶尔一两顿大餐没什么伤害,但体内可能已经乱作一团。如果是经常吃太多,身体受到的危害会更大。具体有哪些危害?该如何避免?一起了解↓

01

吃太饱,会让身体超负荷运载

吃太多东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胃被撑大,而不得不占据腹腔内更多的空间,很可能会挤压其他内脏,引发腹胀、恶心、呕吐等。

吃太多东西间接的影响是身体多个消化器官超负荷运载。

■正常情况下,胃消化一顿饭需要2至4小时,但一顿大餐后,即使加大胃液的分泌,也需6小时左右才能消化完。

■部分胃液还可能反流进食管,造成胃灼热,甚至少数人的胃壁会因过度撑大而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局部坏死、出血和胃穿孔。

■胰腺是机体第二大消化腺,会因大量高脂、高糖食物进入高强度工作,加大胰液的分泌。若胰腺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出胰液,便会开始“自我消化”。

若同时大量饮酒,胰腺局部受到刺激会出现炎症反应,更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轻则腹痛,重则有生命危险。

■最后是肠道,不仅要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还不得不去吸收过量的营养。肠道菌群也得加大工作量去消化食物。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吃了过多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之后,会增加悲伤、紧张和烦恼的情绪。

这些变化通通都可能会影响到睡眠。

有些食物在餐后还会提升体温,同样会干扰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02

长期吃太饱,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经常吃太饱,除了短期的痛苦和不适,更严重的是身体的长期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1. 引发肥胖,增加死亡风险

长期吃太饱,意味着长期摄入过量营养,很可能引发肥胖。而肥胖是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增加死亡风险,比如:

■2型糖尿病。

体重指数(BMI)为30~35kg/m²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倍。而BMI为40~45kg/m²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12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BMI30.0~34.9kg/m²和BMI40.0~45.0kg/m²的人群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分别增加5倍和22倍。

■心血管疾病。

肥胖也会影响心血管健康,增加如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BMI>30kg/m²的人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64%,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24%。

■非酒精性脂肪肝。

腰围每增加1厘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加3%~10%,BMI每增加1单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加13%~38%。

■认知功能。

肥胖可以通过增加体内炎症、损害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使得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更快。

2. 陷入“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中

长期吃太饱,会扰乱人体对食欲的调节,导致人陷入到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中。

暴饮暴食免不了高脂肪、高盐或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多巴胺等让人感觉快乐的激素,久而久之,使得大脑将这些愉悦感与某些食物联系起来,最终鼓励人为了快乐而不是为了饥饿而进食。

03

如何管住嘴,防止自己吃太多?

建议大家吃“八分饱”。

当然,很多人可能是不知不觉就吃多了,或者压力大就想吃东西。这里提供几个小建议:

■了解最可能引发自己吃太多的几类食物,减少接触,或找到可替代的食物。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水分的食物,这类食物更容易产生饱腹感,其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肠道对食物中脂肪的吸收速度,降低吸收效率。

水果类:石榴、桑葚、番石榴、梨等;

蔬菜类:苦苣、竹笋、菠菜等;

谷类:藜麦、荞麦、大麦、麸皮等;

菌藻类:香菇、木耳、银耳、竹荪、紫菜、裙带菜等;

豆类:黄豆、黑豆、芸豆、赤小豆、绿豆、豌豆、鹰嘴豆等。

■细嚼慢咽。

通过细嚼慢咽可以多给大脑一点时间,让它能第一时间知道“你已经饱了”。

■记录自己每餐的食物和情绪变化。

通过“食物日记”的方式,可以做到自我监控,有利于发现暴饮暴食的触发食物者触发因素,更快找到解决方法。

■尽量按时吃饭。

按时吃饭能避免太饿导致的暴饮暴食。

■找到其他解压方式。

尽量减轻生活的压力,找到其他可以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方法,避免情绪性暴饮暴食。

如果暴饮暴食比较严重,或产生了食物成瘾,建议尽快向专业机构求助。

转发,让家人知道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