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博主爱看央视新闻夜读 1天前 74次点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专栏
最近,有网友抛出这样一个话题:
非常讨厌被人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是什么心态?
这位网友分享道:
“从小就反感被别人发现我学习得很努力,长大以后发现别的事情也是这样,在目标完成之前,害怕也抗拒被其他人知道。比如,我想写一篇文章或者画一幅画,如果写到一半画到一半被人发现我正努力做成这件事,会瞬间羞愧,甚至丢失继续完成此事的兴趣和动力。
而且“别人”的范围是任何人,哪怕是被爸妈看到,我也十分抵触,甚至离谱到在家写作业也躲着父母,他们在我旁边的时候,我就装做玩手机,走了再抓紧写几道题。总之,我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越不上进,我就越安心……”
这个分享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和软肋,我们害怕那种“太努力却不讨好”的尴尬,害怕“展示自己的野心引起同路者的不适”,我们希望自己能像天鹅一样,水面下两只脚永远扑腾向前但水面上永远高昂着头,优雅自在。
明明努力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为何反而让人羞于承认?
努力羞耻症的4个理由,你被说中了吗?
认为努力是不聪明的表现
网友momo说:“
小时候一直认为聪明的人容易被夸赞,他们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这让我觉得聪明这种天赋很高级,为了模仿聪明就只能偷偷努力,制造一种'我的成功也丝毫不费力'的假象。”
这种视角下,聪明成为价值序列里的优先级,努力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像是对“笨拙”的一种弥补,选择了勤奋,就好像无奈承认了自己不够聪慧一样。
害怕别人的目光和评判
表面上云淡风轻,私下里才敢发力,这样做也可能是为了结果不理想时免于被他人看笑话,被说成“竭尽全力但是笨”或者“没能力”,如歌词里所写:“
怕人笑,也怕人看清”。
出于某种虚荣的脸面,将“自我行动”与“外部评价”绑定,凡是可能招致他人嘲讽的,可能被外人看不起的,即便是对自己非常正向有益的举动,也倾向做出妥协、退缩,甚至放弃。
想要制造松弛合群的人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工作学习中,努力的人,很容易被打上“卷”的标签。
如果你害怕自己的努力给他人造成危机感,影响人际关系的相处,担心无法融入周边环境而恐惧,就会迅速掩藏自己的不同,收敛起努力的姿态,试图重新回到群体之中。
在这种心态影响下,松弛似乎是一种比努力更讨喜的社交形象。
对自己的实力缺乏信心
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对迎接挑战缺乏信心,又害怕直面失败,所以在向目标进取的过程里,选择更隐蔽低调的方式。
此外,随着长大,我们也经常意识到,努力未必就能赢得想要的结果,奋力备考或许还是无法上岸,付出全部心血去做的项目也可能会失败……
这个时候,不愿提前“曝光努力”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样哪怕结果失败了,也可以笑说自己只是随便“水水”,以“就是没努力”为借口,找到心理层面的安慰和平衡。
我们可以为努力羞耻找到许多理由,内部的外部的,个体的他人的,但《夜读》依然想对你说:
你的努力,可以大大方方
就像其他我们认可的天赋一样,努力,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天赋。在变化的世界里,能够择一事并为此坚持努力、不轻易摆烂的人,是非常值得尊重鼓励的。
我们不必为努力感到羞耻,反而要把努力大大方方地作为增益成长的能量,网友@石榴大王说,自己就是一个没有做事羞耻的人,大学去摆摊卖东西,忙不过来就找同学帮忙;想要开青旅,积极找朋友咨询意见;做自媒体,被熟人刷到了就让对方帮自己做数据分析。她说:“
我完全不在意被看到,也不在意这件事会不会成功。相反的,我发现身边很多人没有进步的原因就是非常要脸。明明很想好好学习怕被同学揶揄而假装一天到晚都在打游戏,明明想做自媒体却怕被熟人刷到而非常端着,想做点事害怕做不好而直接放弃开始。”
想要大大方方地努力,你就需要摆脱“被观察”的枷锁,专注做自己。
很多人不敢把努力表现出来,都是因为陷入“被观察”的视角里,总觉得生活处处在被打分,却忘了
努力首先是一种自我成全,你是你人生课题的唯一答题者,你不全力以赴,任何人都无法替你交卷。
私下里拼命生长,然后云淡风轻地惊艳所有人,这是一种努力的方式。但努力不该只有一种模样,所有努力的姿态都配得尊重:
敢于说出理想并为此全然付出的人,敢于抛开一切阻力大胆向目标奋进的人,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直面考验的人,敢于承认自己普通只能埋头赶路方能不掉队的人,都值得被看见和温柔以待。
所以,如果有梦,你完全可以敞亮、果敢、无惧地努力。努力了,不一定立即见效,这个阶段可能会被别人质疑、非议、甚至嘲笑,但你自己要坚定自己的路。
人生的成长需要时间,允许自己经验尚浅,允许自己缓步向前,以看似笨拙却真诚的方式,抵达天际,摘取星辰。
毕竟,梦想永远会奖励那些敢闯敢拼的人,时间亦如是。
文|央视新闻《夜读》
你做过最努力的一件事是?
欢迎来留言区分享
同意,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