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博主爱看央视新闻夜读 7小时前 71次点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专栏
你是个会提问的人吗?
最近看到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困惑:
我发现自己没有提问的能力。
他说:“无论是讲座还是听小组汇报,我都无法做那个听完后有所感悟、想要反驳或更深入理解的人。每次老师问有没有人想要提问,我都想直接消失。我对很多理论、观点都是接纳但从来不反驳。大数据或身边的人对某个热点的思考结果基本上不会踩到我的雷点,或者说有重大错误。
对于一切灌输到我脑海里的事情和观念,我好像都觉得‘嗯有道理’或者‘没什么有趣的地方’,虽然不有趣,但也不是错误的观点,所以我也不会不支持或去反驳。”
(来自@罗密欧与忽必烈)
评论区里不少其他网友也有同感,生活里“观点感不强”的人好像真的还挺多的,他们像一块海绵,默默吸收着世界的雨水,却从不抖落雨滴。很多东西听完后,会觉得挺有道理的,但仅此而已,听听就过了,好像既不认同,也不反对,更不会引发疑问或有什么批判性思考。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积累关于这个方向的系统性的知识,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该问什么,不知道思维可以往哪些角度去延伸。
不过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随着阅历的累积,知识的丰富,信息的摄取,我们脑子里有足够多而广的东西了,自然而然就能敏感地发现可以问的点了。
除了“好像没什么可问的”这种情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有“提问羞耻”,他们对提问这件事感到害羞或者不好意思,他们常常会想“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很蠢?”“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笑话我?”在这种自尊的驱使下,很多人就渐渐不提问了。
但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是蠢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问的人是不是找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打开了思维、增长了见识。
与“提问困难”相对的,恰恰是提问能力的重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DeepSeek很火,包括之前的ChatGPT,当AI越来越强大,当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答案时,你如何提问、你提问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决定着你能否得到你想要的回答。
在人际交往和职场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说了这么多,似乎还遗漏了一种可能:那些“不提问”的人,也许不是害羞,也不是没有立场,而是他们选择做一个倾听者,这也是一种温柔。
但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不太会提问,想培养一下提问的能力的话,除了前面说的积累系统性的知识外,还有几个供大家参考的小提议:
一,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这一点也许不能视为是一种方法,但确实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提醒。其实,所有好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对世界的温柔触碰和永恒好奇。为什么小孩子的问题特别多,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你是不是真的关心花如何开叶为何落,你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你是不是真的关心那些与你不同的思维火花,这很重要。
二,尝试在“认同”前加一个“虽然”,尝试在“不认同”后做一次“我的陈述”。
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是在为观点开一扇新的窗,当大脑逐渐习惯这种认知的碰撞和摩擦,那些曾令人担忧或不屑的提问时刻,会转化为思维跃迁的跳板。
三,练习提出一些“看似荒诞的问题”。
比如你在地铁上看见一个“5G改变生活”的海报,可以在心里试着问:如果李白有5G,他还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吗?他会不会选择开个直播?这些看似可笑的问题,会慢慢撬开你的思维,如果提问是灵魂的挠痒痒,那么总有一天,某个观点会轻轻触碰你灵魂的痒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真正的提问其实不需要“正确”,它更像是深夜便利店里的热咖啡,握在手心的温度比里面的液体更加重要。
勇敢去发出你的疑问吧,世界是一面写满答案的墙。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撰写
你觉得提问重要吗?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