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墨守成规 2年前 259次点击
我们时常会有一种困惑:为什么耗费了相当多的精力,认真地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就是记不住也不会使用它们呢?换言之,从“高付出”的学习中,我们有时得到的却是“低效能”。这真令人失望。
以投资理财为例。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想投身于股票市场,买了一堆专业书籍埋头苦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确实也了解到了许多投资的规则和操盘的技术。他踌躇满志地想实践一番,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是他学到的知识有问题,是自己的应用不对。他好像什么都懂了,做起来却一塌糊涂;他学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学会。
“是书教错了,还是我学错了?是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呢?”他感到迷惑,“如果知识派不上用场,学习还有何意义呢?”
这像极了我的一些学生的思想经历。他们努力地学,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学得很多,但学到的东西好像又百无一用。一位学生比喻说:“学了那么多,一落地就‘见光死’,简直学成了一个书呆子。”这让我想到天空飘着的云彩,漂亮而令人神往,可是永远也不能化为我们手中的实物。有些学习的效果就像为自己赢得了中看不中用的“天空之云”。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中使用传统方法得到的仅仅是由文字和数字拼成的“纸面知识”,仅是一种技术效率,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度处理并成功地转化成自己的智慧或技能,缺乏认知效率。就是说,虽然付出了学习的过程,储存了知识,却仍然不具备输出(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这个论断不仅针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也包括职业培训、进修、团队集体充电等更为复杂的学习。走出学校你会发现,这种“学而不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大部分的学习纯属虚度光阴。
还有一个原因是“被动学习”。比如我们在学校,学生在老师的安排、督促下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机械式地背诵,做题,与时间赛跑,进行各种强化训练,大量的知识没有时间进行深度处理就被拿出去在考场上验证。高强度的被动学习在短期提高了人们的知识储备量,反映在考试成绩上是很棒的。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依然处于初级的阶段。所以,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尽管知识渊博,在实践上却不得其门,花很长的时间,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工作的能力。
点此下载。
哇塞 ,这个好,多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