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at 7小时前 43次点击
张四喜背着打满补丁的行囊,脚步虚浮地走在万全山中。他的衣衫褴褛得不成样子,脸上满是疲惫和迷茫。
自从家乡遭遇大旱,颗粒无收,他便一路漂泊,靠给人打短工勉强糊口。如今,干粮早已耗尽,他不知该往何处去。
此刻,夜幕降临,渐渐将山上蜿蜒的小径吞噬。张四喜又累又饥又渴,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前方山坳里隐约透出一丝微弱的灯光。
张四喜仿佛看到了希望,身体里陡然升起一股力量,努力拖着沉重的步伐朝着那灯光的方向走去。
走近一瞧,当真是有住户。灯光来自一座带篱笆大院的宅子,围栏上爬满藤蔓,在夜色中仍显得生机勃勃。
院门没上锁,他大着胆子推开,径直走了进去。宅子的木门斑驳,却结实得很,他稍稍将门敲得重了些。
不一会儿,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老妇人走了出来,手中提着一盏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在她和蔼的脸上。
“年轻人,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老妇人神情慈祥地问道。
张四喜连忙作揖,声音中带着恳求:“老妈妈,我是个外乡人,一路漂泊至此,实在是饿得不行了,能否讨碗饭吃?”
老妇人把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微笑着说道:“正好家中还有些剩饭,快进来吧。”
张四喜很高兴,道谢后,跟着老妇人进屋。屋内陈设简单,但收拾得十分整洁。
老妇人让他坐下,不一会儿从灶间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和几个窝头。
张四喜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也顾不上客气,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正吃着,一位老汉从外面走了进来。见到有生人在家,感到十分奇怪。
老妇人给他倒了一碗茶水,跟他说明情况。
老汉点了点头,仔细看了看张四喜,说道:“年轻人,看你身强力壮的,不如留在我家,帮我侍弄菜园子,管吃管住,你看如何?”
张四喜一听,心中大喜,连忙起身再次作揖:“多谢老伯、老妈妈收留,我一定好好干活!” 就这样,张四喜留在了老夫妇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起锄头去菜园子干活。
除草、浇水、施肥,样样事都做得认真仔细。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从不偷懒。
老夫妇看着他这样子,心中十分欢喜,决定招他做入赘女婿。
老夫妇的女儿名叫小樱,长得容貌秀丽,温婉可人。张四喜虽与她接触不多,但也知这是个勤快善良的人。心中很满意,对老夫妇也是非常感激。
成亲那日,小院里张灯结彩,虽然比不上大户人家的婚礼那般奢华,但也充满了温馨和喜庆。
婚后,这对年轻夫妻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过了几年,老夫妇说要去塞外看望长女,不知何时回来。而张四喜也有另谋生路的打算,于是在老夫妇走后,便带着小樱离开了这里。
两人在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上租了个旧屋,张四喜很快找到一份事情做,小樱则在家织布补贴家用。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倒也其乐融融。
在一起生活久了后,张四喜渐渐发现小樱原来是狐精。他认为与异类婚配是件很羞耻的事,心中生起怨怒之气,觉得被那一家人给骗了。
心里有想法,态度自然就会发生转变。此后,他像完全变了个人般,开始对妻子冷漠,甚至有时还会恶语相向。
小樱察觉到了丈夫的变化,也大致猜到是为何原因。不过她没解释,只是默默地忍受。
而张四喜心中的怨气却是一天比一天更甚。有一天,趁着小樱独自站在某处,他悄悄拿起弓箭,躲在一旁,瞄准了小樱的左腿,然后猛地射出一箭。
这箭准确地射中了小樱的左腿,她痛苦地叫了一声。用手拔出箭,一下子跳到张四喜面前。
张四喜以为她要报复,警惕地做好应对准备。但接下来,小樱并未有进一步的举动,只是拿箭指着他,含泪责备。
“你太无情,太让人痛恨了!虽然,别的狐狸媚人,都是苟且野合的。我却是受父母之命,按照礼仪和你结婚,有夫妇之义。由于三纲的约束,我不敢仇恨你;你既然嫌弃我,我也不愿勉强住下去招你讨厌。”
说完,小樱握着张四喜的手痛哭起来。过了一会儿,忽然跳开,消失在了夜色中。
小樱离开后,家里变得很冷清。张四喜觉得没意思,收拾东西回了自己家乡。
过了几年,他得病死了,穷得连殓葬的棺材也没有。
家人一筹莫展,正商量能去哪儿借点钱时,忽然,小樱从外面哭着进来。
她拜见了张四喜的父母,详细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又说:“我未再嫁,所以敢来探望。”
张四喜的母亲听后,非常感动,也十分愧疚,她痛骂四喜没有良心。
小樱低着头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
这时,邻居的一个女人听到动静,也跑了进来。听说原委,开始打抱不平,也跟着骂张四喜。
小樱抬起头,瞪起眼睛说道:“父母骂儿子,没什么不可以的。可你怎么能当着妻子的面,骂人家的丈夫!”
说完,她怒冲冲地抖抖衣服走了,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去了哪里。
小樱离开后,家里人在张四喜的尸身旁边发现了五两银子,这才得以安葬了死者。
后来,张四喜的父母虽贫困,却常常能在箱子或盆盆罐罐里意外地发现钱米。每当这时,老两口就知道,这一定是小樱给的。
这个故事在坊间传开,听到的人都说这个狐女不但身形化作人,心灵也已经化成人了。她重情重义,即使被丈夫伤害,依然不忘夫妻之情,照顾丈夫的父母。
真情不分种族,而人性的善恶,往往比妖魔鬼怪更加难以捉摸。不知张四喜死时,是否感到了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