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另眼看世界 6小时前 28次点击
学会获取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快乐”的状态,有人喜欢权利,有人喜欢金钱,有人喜欢美色,有人喜欢交友,有人喜欢旅行,但是他们所有的追求,包括生活本身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个状态,那就是快乐。,即便是那些喜欢金钱的人,他们也是想通过金钱给自己带来快乐,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表现会更加出色,身体会更加健康等等。总之,快乐是一个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状态。但是在这个世俗之间,大多数人都丧失了“获取快乐”的能力。,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壹 找到不快乐的根源,还记得孔子评价颜回的那一句话吗?孔子赞叹自己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意思是说:“颜回真的是贤德呀,吃一小碗饭,喝一小瓢水,住在破巷子里面,没有人能忍受这种悲催的生活,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且始终不改。”,看到这里,很多人都特别不解,心里面不免嘀咕起来:这日子过个什么劲啊,要什么没什么,连饭都吃不上,还有什么好开心的,这种精神又有什么可提倡的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丧失”快乐能力的根源,世人过度扩大了物质对于人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心灵快乐的基础,没有物质谈不上快乐,这是一个事实。,但正是因为很多人对于这一事实的误解,而过度扩大了物质的重要性,在追逐物质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而忽略了自己灵魂的补给。,图片,图片,图片,图片,贰 恢复心灵本来的快乐,有一天,陆澄问王阳明:“圣贤的快乐和我们平时的七情之乐相同吗?如果相同,那么平常人一旦满足了欲望就能快乐,为什么还要做圣贤呢?如果另有真正的快乐,那么当圣贤遇到喜怒哀乐的恐惧的事情,他们的快乐还在吗?”,此时,,王阳明回答:“‘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在王阳明看来,圣贤之乐就是恢复心灵本来的快乐,这种快乐虽然与平常人的快乐不同,但是并不在平常人的快乐之外。尽管圣贤另有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也是常人本来就有的,常人不知道自己有反而招来了许多忧愁苦恼,把快乐迷失了。圣人虽然置身于忧愁苦恼迷失之中,但真正的快乐从未曾离开过他。,人类近代史上的全球首富、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豪——洛克菲勒,其资产约合4000亿美元以上。但这样一个超级牛人从来没有讲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是致力于慈善和医疗科学等研究事业。,他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就像我们身体上有食欲一样,我们也有精神上的食欲,但许多人常以没有时间为借口。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精神饥渴的人随处可见,那些生活在沮丧、消极、失败、忧郁中的人,他们都迫切需要精神的滋养和灵感的召唤,但他们几乎全都排斥充实他们的心灵,任由心灵黯淡无光。”信里的这句话,就藏着获取快乐能力的答案。,我们总是太在乎自己身体上的欲望,而忽略了灵魂上的需求。,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叁 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总在追求物质,因为物质满足的是身体,满足的是感官的需求,但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内心灵魂。即便我们的内心处在失败、沮丧、消极的状态之中,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寻求更好的方式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甚至还在一味的追逐物质对于人生产生的影响,还误以为这一切是因为物质的匮乏,物质的不足够等等。,对于我们来说,感官需求的物质和灵魂需求的养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当你学会把自己对于物质的渴求,抽取一部分精力和放在灵魂的素养上面,就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最后还需要纠正一点,我们所说的获得快乐的能力,绝对不是完全抛开对物质的享受,两者其实可以同时存在,只是要把两者平衡。,当你能够把一部分重点放在照顾自己内心时候,也可以拥有对于物质的追求,只是不要过度,让两者达到平衡就好,因为“圣贤的快乐”和“物质的快乐”不是对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