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拖延的最好方法,从来都不是自律

4 萧萧冷雨夜 12小时前 68次点击

拖延,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积攒的事越多,截止时间越近,就越觉得手机好刷、游戏好玩,连做家务都突然充满吸引力。最后拖到无可再拖,才匆忙完成任务,交出一份并不完美的成果,然后陷入“下次一定不拖延”的后悔与自我批评中。

很多人以为,只要足够自律就能战胜拖延。

实际上,找到拖延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正确的解法。

拖延,也许是因为焦虑

大多数人都体会过拖延带来的焦虑感,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焦虑才是拖延的根源。

“万一最后没做好怎么办?”

“如果结果不如预期,现在努力有什么意义?”

“反正可能失败,不如现在就放弃。”

当我们面对任务时,脑海里总会冒出类似的想法。这些沉重的念头不仅带来焦虑、引发自我怀疑,更让我们迟迟无法行动;而拖延后的挫败感,又会加剧这种负面情绪。

破解之道:

先梳理焦虑源:冷静下来客观分析,会发现那些“困难”大多源于想象——面对复杂任务或未知事物时,我们容易不自觉地放大障碍,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专注当下,弱化结果焦虑:给自己积极暗示(比如“我可以尝试”)。随着行动展开,自信会逐渐建立,曾经以为的“障碍”也会慢慢消解。

拖延,也许是因为想做到100分

很多“拖延症”患者都带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每件事、每项任务都做到极致,符合所有人的期待。

这种心态会让人在设定高要求的同时,对“不完美”和“差评”产生恐惧,最终导致行动停滞,直到截止日期才仓促开工。

破解之道:

放下对自己的苛责,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或许你会担心“做得不好会被评价”,但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时刻关注你,只有你自己在反复审视自己。

比“外界差评”更可怕的,是过度的自我否定——比如责备自己“差劲”“不负责任”。这种思维的误区在于:“人必须永远正确,犯错是不可接受的。”

但事实是:人哪能永远正确地活着呢?能少犯些错就已难得。

试试这样告诉自己:“我可以正确,也可以犯错;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得普通。但只要去做了,就值得肯定。”

拖延,也许是因为想“做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拖延着不去做的事,往往是“应该做”的事,而非“我想做”的事。

比如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却期待自己能始终兴致盎然——做不到时就责怪自己“不自律”,这其实太过苛刻。

破解之道:

不要急着自我否定,先优先照顾自己的感受。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接纳:面对不想做的事,我可以选择积极完成,也可以允许自己暂时放下——允许自己先“做自己”。

当你真正接纳这种“不情愿”,反而会减少内心的抗拒,更容易推动自己行动。

或许你会担心:“如果真的没完成怎么办?”

请理性看待:大多数情况下,某件事没做好并不会带来“灭顶之灾”。我们需要承担后果,但更要明白:你只是在这件事上表现不够好,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世界不会因此崩塌,你也不会坠入黑暗。

最后想对你说:

愿你能顺利战胜拖延,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暂时做不到,也请不要苛责自己——

做自己,也很好。 😊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部分内容综合自简单心理、华清心理等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