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

5 活在梦里的猫猫 1个月前 166次点击

墨菲定律是20世纪最广为人知的“现象总结”之一,其核心思想可通俗理解为“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它的起源与发展和特定历史场景、人物及社会传播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一、起源:1949年的火箭雪橇实验

墨菲定律的名字来源于美国空军工程师爱德华·A·墨菲(Edward A. Murphy)。

1949年,美国空军在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开展“火箭雪橇实验”,目的是测试人体对极端加速度的承受能力(为后续航天、航空安全提供数据)。实验由物理学家约翰·斯塔普(John Stapp)博士主导,墨菲作为项目工程师负责设计测量加速度的传感器。

当时,传感器需要固定在实验者身上,而安装方式有两种(正确与错误)。实验中,技术人员误将传感器装反了,导致数据失效。墨菲得知后抱怨道:“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句话被认为是墨菲定律的原始表述——聚焦于“人为失误”,强调“只要存在出错的可能性,就一定会有人犯错”。

二、发展:从实验室到全球流行

墨菲的这句话最初仅在实验团队内部传播,但随着实验的影响力扩大,逐渐被推向更广泛的领域:

1. 传播与定名:

实验负责人斯塔普博士在后续的安全演讲中多次引用墨菲的这句话,强调“预防失误”的重要性。1958年,斯塔普在一次记者会上正式提到“墨菲定律”,这一名称开始被媒体报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2. 内涵的泛化:

原始表述聚焦“人为失误”,但在传播中被不断扩展。人们将其总结为更通俗的版本,例如:

-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 “如果一件事有出错的可能,不管概率多小,它总会发生”;

- 衍生出“墨菲定律的推论”,如“事情总比看起来复杂”“犯错的时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等。

3. 跨领域影响:

墨菲定律从工程安全领域延伸到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在风险管理中,它被用来强调“不能忽视小概率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它成为人们对“倒霉事”的幽默总结(如“带伞时不下雨,忘带伞时必下雨”)。

4. 文化符号化:

20世纪后期,墨菲定律通过书籍(如《墨菲定律》通俗读物)、影视、网络等渠道全球流行,成为一种广为人知的“生活哲学符号”,甚至被调侃为“悲观主义者的乐观定律”——因为它提醒人们提前预防,反而能减少失误。

总结

墨菲定律起源于1949年的美国空军实验,由工程师爱德华·墨菲的一句抱怨衍生而来,最初聚焦人为失误的必然性;随后通过传播泛化为“小概率风险必然发生”的普适性总结,最终成为跨越领域、影响全球的文化现象,核心价值在于提醒人们重视细节、提前预防风险。

共 3 条评论

会对的事总会对,这应该是个反向的,但不知道是否成立。

活在梦里的猫猫 [楼主] 1个月前
0 

其实他的意思大概就是错的事情更容易发生,因为做坏事比做好事难。

嗯。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