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青山常在 2年前 319次点击
在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郭集社区西南有一座古庙,因建在远观如山的高岗上,内中又有一座高高的阁楼,被当地人称为高庙。相传其原为曹操所建的曹氏家庙,后来被魏明帝曹叡改为魏文帝庙。1985年,这座古庙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的家庙为何建在郭集社区?又因何改称魏文帝庙?2022年8月31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庙宇、碑刻历史悠久
当天,天气凉爽。在郭集社区西南侧,一片红墙绿瓦、飞檐翘角的建筑群尤为引人注目,这就是历史悠久的魏文帝庙。
魏文帝庙呈长方形,二进大院,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中轴线上现有春秋阁和玉皇阁,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春秋阁又称关爷楼,高7米,面阔3间,进深4.1米,单檐硬山灰瓦顶。室内,狭窄的木制扶梯通向二楼。二楼供奉着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周仓、王甫两尊塑像侍立于关公两侧。玉皇阁高8米,面阔3间,进深4米,青砖墙,灰瓦顶,基本保存完好。
魏文帝庙至今还保存着几通石碑。1985年4月,当地村民从庙院内挖出两通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的《重修魏文帝庙记》石碑,右下角已残,碑额及两侧有六龙盘绕图案,碑文正字楷书384字。
碑文载:“许在大河之南,自古为名郡,土厚谷醇,率多敬神,州治东南去城一舍许,有庙曰高庙,其地高阜,遥观如山,以此得名。所奉之神,魏文帝也。帝受汉禅,鼎峙三分,建都于许,恩泽多及许民,是以建庙立祠……肇自元初,元末兵兴,庙已荒废,明初重修。”
另一通是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的《创建玉皇阁》石碑,边上线刻升龙图。碑文曰:“古世相传,其来旧炎,东有三官殿,西有文帝殿(两殿并立)。”“抱厦三楹,山门三楹……柏树数株,金碧辉煌,居然吾许臣观。”碑文记载了庙中房舍及祭祀之神,又说明建玉皇阁之必要。
魏文帝庙内现存的建筑和碑刻,为研究曹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曹氏家庙因何改名为魏文帝庙?
站在魏文帝庙前的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庙门上方“魏文帝庙”四个金色大字,庙檐之上还有醒目的“高庙”两个大字。这座庙宇为何有两个名称?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征张绣从南阳凯旋回朝,走到京华西南不远处(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郭集社区)时,他在马上望见一道连绵起伏的绿岗,形如凤凰展翅,气势磅礴。曹操情不自禁,便跃马奔上了高岗,在高岗上举目四望。只见东面京城箭楼高耸,旗幡隐约可见;东北秋湖烟波浩渺,渔帆点点;北边乌金洼里,清波荡漾,磷光闪闪;西面沃野千里,一望无际;南面潩水,宛如一条玉带,飘在凤凰脚下。曹操越看越高兴,随即决定在此处建家庙。曹氏家庙建成后,每逢祖先祭日,曹操便携带亲眷,到家庙里祭祀列祖列宗。
由于庙宇建于高阜之上 ,因此又被称为高庙。曹丕受禅称帝后,迁都洛阳,按天子礼制在洛阳营建了宗庙。公元232年,魏明帝曹叡到此祭祀,将曹氏家庙改为魏文帝庙,以纪念曹丕这位开国君王。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享年40岁,谥号文帝,葬于首阳陵。
魏文帝庙 毛迎 摄
《高庙重修记》碑文记载,明代许州知州于玭扬刘抑曹,一日到此,谓:“魏篡汉,统天下,后世尚有遗议。兹又设殿设像者何?”随后,他下令撤其像,易为玄帝殿,换上玄帝像。此后,无魏文帝庙之称,该庙被惯称为高庙。
“曹丕恩泽许民”的故事就发生在郭集
在魏文帝庙内,一面墙壁上记载着《曹丕恩泽许民》的故事:曹丕称帝后的第二年春,他带领文武大臣,从洛阳到许昌巡视。他们来到郭集村,受到村民的欢迎。曹丕走下步辇,向人们挥手致意。这时一个老者走上前去诉说民情。原来,那年由于水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度日艰难。村里住着郭姓和卢姓两大家庭,郭六的父亲病故,家人无钱出殡埋葬,而卢家的儿子婚期已到,无花轿迎娶。曹丕听后,立即到郭、卢两家访察,并当即指示随从,买了待客用的餐具和米、面送到郭六家中以操办丧事。他又指派轿夫,将自己平时乘坐的轿子借给卢家娶亲。办完了这两件事后,曹丕仰天长叹:“老天,风调雨顺吧,让人们都吃上饱饭,过上安乐日子。”
曹丕的厚德受到民众崇敬,特别是郭、卢两家,更是对其感激不尽。传说到高庙烧香许愿很灵验,庙里的香火也一度旺盛。后来,村民集资重修山门,恢复了魏文帝庙的名称,以纪念他对许昌人的恩泽。
两晋、隋唐以至宋代,魏文帝庙几经修葺,殿宇规模越来越大,金炉香火愈烧愈旺,在许昌成为颇负盛名的“帝庙”。该庙历史悠久,是河南省较早的文帝庙之一,虽历经修葺,却仍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风格,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另外,魏文帝作为一代帝王,“恩泽多及许民”,使该庙在研究汉魏历史文化、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又具有重要价值。(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毛迎)
曹孟德一代枭雄,宁愿负天下人 也不愿意天下人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