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名吃名点:太学馒头与发面包子

5 青山常在 2年前 298次点击

河南省开封市有一种著名的面食,它那软嫩鲜香的风味特色,使人难以忘怀。这就是由北宋流传下来的“太学馒头”。

包子古人称作“馒头”,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创造的。馒头本来是北方的一个馅食品种,北宋京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还有更为著名的经营者——“在京第一”的孙好手。太学馒头之所以得名,且又名动京师,要从宋神宗说起。

宋神宗名叫赵顼,是北宋第六代皇帝,史书说他“励精求治,不御田游,不治宫室,惟勤惟俭,将以大有为也”。可是他的前代却给他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局面,从上至下奢靡腐败、挥霍浪费的程度难以言状。为了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在他袭位的第二年(1069)即设置三司条例司,任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他本人则着力于培养人才,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发面包子 开封市地方史志研究室供图

元丰初年的一天,宋神宗去视察国立学校——太学,并让人取太学生们的饮馔呈进。这一天正好吃馒头,神宗品尝之后,颇为满意地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此,太学生们可以将这种馒头带回去馈送亲友,以沐“圣恩”。太学馒头的名称由此传开,成了京师内外人人皆知的名品。北宋南迁之后,太学馒头被带到了临安(今杭州),成了那里著名的市食小吃之一。

到了明代,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受封为周王,其封地在开封,人称“周王府”。朱橚好学,能词赋,著有《元宫词》和《救荒本草》。据说,此人雅好“太学馒头”,每有过往的王公大臣,必以此品招待。因为朱橚是明成祖朱棣的兄弟,声名显赫,故有趋炎附势者便将太学馒头更名为一品包子,由是流传至今,俗称发面包子,成为开封的名产风味之一。

北宋时的太学馒头制法颇为简便,将切好的肉丝拌入花椒面、盐等作料做馅,再用发面做皮,制成今日的馒头状即可,形似葫芦,表面白亮光滑,其软嫩鲜香的风味特色,即使没有牙齿的老人也乐于食用。宋人岳珂在其《玉楮集·馒头诗》中说:“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太学馒头的色泽、形状、馅心和老幼喜食的情景。

今日的发面包子要比原来美观得多,这是历代厨师改进的结果。它是将肉剁碎,拌入酱油、料酒、姜米、盐等(有时也用胡椒面或五香粉),再兑入清汤,搅打上劲呈糊状馅,然后用发面皮包制,并捏出整齐均匀、清晰可见的面褶,其形状的美观大方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肉馅鲜嫩,汤汁丰满,而且汤汁渗入面皮之中,使其皮软且香,因此成了开封老幼皆宜、雅俗共赏的名品。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