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狮拜象 和 虎的风俗形成。

5 青山常在 2年前 170次点击

上犹县地处赣州西部,素有“水电之乡”的誉称。在当地居住着许多客家人,他们每逢过年就会举办一种民俗活动——九狮拜象。九狮拜象是一种在龙灯和狮灯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民俗艺术,通常是由一条龙、九头狮子、一头大象和一只麒麟加上牌灯、锣鼓彩亭组成。表演一次往往需要数十人同时表演,表演起来气势雄浑。

九狮拜象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宗族斗争。清代中期,当地的土客矛盾已日渐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各个姓氏宗族之间的争斗。这些宗族为了展示自身的实力,在九狮拜象的原型——龙狮舞上下起了功夫。龙狮舞一般由一条龙和三到五头狮子组成,这些龙和狮子是用稻草扎成的“管龙”“管狮”,制作十分朴素,当地的宗族最初便是把龙、狮的原材料改为纸和布以展示实力。随着纸和布的制作工艺日渐改进,光更改材料已经不足以体现财力的雄厚了,于是有宗族开始增加狮子的数量。而当一个宗族开始增添狮子后,其他的宗族则会紧随其后,逐渐增加数量。

在这场彰显实力的争斗中,龙狮舞逐渐增成了一条龙和九头狮子。因为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最大数,而且仅增加狮子数量也显得十分单调,当地的宗族经过讨论后决定,九狮拜象增加至九头狮子后便不再增加了,而是增加一头大象供狮子朝拜。大象的体积十分庞大,即使是身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也要惧它三分,所以让狮子朝拜大象是很合情合理的。而增加大象不仅可以显示实力(制作大象的材料比狮子更多),还可以暗含高出其他未增加大象的宗族一等的意思,所以有很多人都支持添加大象而不是其他的动物。而且象与相同音,可以指代宰相,所以当地的宗族还规定历史上没有出过宰相的姓氏不能举办九狮拜象。九狮拜象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其中以上犹营前镇的九狮拜象最为出名,而取九狮拜象这个名字也有着“万象回春、九州同乐”的寓意。

虎,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又称“啸风子”“山君”和“於菟”。在先民与自然进行生死博弈之时,虎能够震啸山林,号令百兽的能力给先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虎作为一种权威、力量和勇猛的象征深深地烙进了先民的脑海中。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一处墓葬中,在墓主人的左右赫然出现了一龙一虎,与中国古代的“左青龙,右白虎”不谋而合。

这一龙一虎由贝壳精心摆置而成,但是一直以来,左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备受关注,但是右虎的身名却没有如此显赫。有人推测,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在氏族时期享有极大权威的人(有人直接将墓主人和三皇五帝扯上了联系),龙和虎在古时都象征着极大的权威与力量,能够同时以这两个动物作为装饰品的人,身份必然不凡。

先民们对于虎的记忆代代相传,就算是进入青铜时代,人类摆脱了衣不蔽体,茹毛饮血的日子,从岩穴踏进了宫室,但依然对虎印象深刻。青铜时代,不少青铜器上经常可见虎的存在,由虎面而衍生出威风凛凛、狰狞可怖的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即是最为直观的例子(现在的20元人民币上即有饕餮纹的身影)。

1989年,江西新干商代大墓的发现,让尘封已久的“虎王国”重现人间。在众多出土文物中,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多件带有虎元素且造型别致的青铜器。在商朝的南边有一个名为“虎方”的属国,史册上对虎方缺载,但是在甲骨文中却多次出现了关于虎方的记载:“乙亥卜,贞令追虎方”“舆其途虎方,告于祖乙,十一月。”古时南方山高林密,虎并不是什么稀罕物。虎方就是一个以虎为崇拜的国家,这和江西新干大墓出土的众多虎文物不谋而合,因此也有人猜测江西新干大墓是不是就是神秘的虎方国呢?

虽然我们并不能马上下此定论,但是江西新干大墓背后的文明对于虎的崇拜确实毫无疑问。虎作为一种权威与力量的象征,在江西新干大墓背后的文明中享有独特的地位。伏鸟双尾青铜虎和虎耳虎形扁足鼎是江西新干大墓出土文物的精品,更是江西新干大墓虎文物的代表。

伏鸟双尾青铜虎是目前全国发现的体量最大的一件虎文物,堪称青铜器中的虎中之王。青铜虎两耳竖立,怒目圆睁,血口大张,尖牙外露,虽静伏于地,但却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动态感,尽显百兽之王的威严与勇猛。青铜虎的身上又有别致的雷纹装饰,给青铜虎赋予了一种诡谲的美感。最为奇特的是,如此凶猛的青铜虎背上,竟然悄然站立着一只小鸟,鸟不惊虎,虎不驱鸟,弱小与强大之间竟然安之若素。在湖南湘潭和衡阳分别出土过一尊青铜器,分别是豕背上立一小鸟和牛背上立一小鸟。兽背上立鸟到底是古人想要表达的某种观念,抑或是某种符号象征,这一切都有待挖掘。

另一件虎文物的代表是一尊大鼎——虎耳虎形扁足鼎,这尊大鼎也是虎味十足。大鼎采用扁足设计,三只扁足分别就是三只扁体老虎,在大鼎的两只直竖耳上还分别站立着两只小巧的老虎。除此之外,鼎身上还饰有兽面纹,可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虎味十足的文物了!像这样的虎耳虎形扁足鼎后又出土了多件这样的虎文物,实属罕见!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