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好心人留宿书生,书生反倒背信弃义,因为贪财难逃一死, ,

6 痴人只为情惆怅 1年前 160次点击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钟庭举的书生,父母双亡,家贫如洗,无以为生。

无奈之下,便去江南投靠姨母。姨母嫁给了江南富商,因为路途遥远,自从母亲死后,两家已经断了书信来往。

等到钟庭举敲开姨母家的门,才得知姨母已经亡故一年多了。

姨父对他很冷淡,让他住了一宿,诉说家境艰难,言下之意,就是不肯收留他。

钟庭举满面羞惭,只得告辞而去,可是,他已经身无分文,回不了故乡,便向县城赶去,打算卖字为生,或者到富户家里当私塾先生。

紧走慢赶,天色已晚,却离县城还有一大段路,他只好先寻找住宿之处。

钟庭举沿着山路寻找了好久,都没有看见灯火,心内非常焦急。

眼看到了二更,忽然看见远处闪耀着灯光,心中大喜,循着灯光赶去。

到了跟前,只见一所大宅子,门前挂着灯笼,显然是大户人家。

他担心人家看不起他,却又无处可去,犹豫再三,硬着头皮敲起了门。

不一会,门内响起了苍老的问询声,钟庭举如实相告,哀求借宿一晚。

大门打开,出现一个老仆,举着灯笼看了看,见他一身书生打扮,说道:

“你稍等片刻,我去禀告家主。”

便关上门进去了。

过了不久,大门打开,出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体态优雅,将钟庭举迎进门内。两人进到厅堂,分宾主落座。

钟庭举本来心中不安,见主人谈吐不俗,温文尔雅,似乎也是读书人出身,便放下心来,询问起对方身世。

主人说道:“我姓祝名文传,因为家父在此地为官,故此定居在此。”

说话间,小婢端来酒食,祝文传陪着钟庭举喝酒。

边喝酒,祝文传边考校钟庭举的学问,发现他对答如流,心里喜欢,止不住夸赞了几句,多了几分敬重之色。

酒罢,他让小婢领着钟庭举去客房歇宿。

钟庭举躺在床上,一时半会不能入睡。正在百无聊赖之际,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惨叫声,听起来格外瘆人。

他猛地坐起来,凑近窗户往外看,外面漆黑一片,声音似乎从后院里传来。

惨叫声不断,纠缠着钟庭举的心,他犹豫再三,披衣下床,打开房门,蹑手蹑脚地来到后院。这一看不要紧,不由得大吃一惊。

只见院中的柱子上绑着一人,旁边燃着一个火炉,火炉里放着几根铁条,几个凶神恶煞的家仆站在旁边。

不远处摆着一个坐榻,祝文传端坐在榻上,责骂着那人。

他每责骂一声,便会有恶仆拿起铁条,烙在那人的左脚跟上,那人便会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景象令人惨不忍睹。

钟庭举吓得一个哆嗦,不由得弄出了声响,祝文传喝问是谁?

钟庭举只得尴尬地走出来。祝文传挥手让放了那人,带着钟庭举到偏房落座。

钟庭举询问那人是谁?祝文传讲,那人是本地的县令,因为屡屡侵犯他的院墙,故此惩治他。

说罢,祝文传叮嘱钟庭举不要将此事传出去,便睡觉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钟庭举告辞出来。一转头,发现身后是一座大坟。他惊讶不已,向路人打听,才知道是祝太守的坟墓。

来到县城,钟庭举心中一动,径直去拜访县令。守门人声称县令得了足疾,不便见客。

钟庭举对守门人讲,他知道县令的病因,并且懂得如何治愈。

县令的左脚脚后跟溃烂,吃药无用,苦不堪言,听说钟庭举能够治愈,大喜之下,请他进去。

钟庭举讲了昨晚的所见所闻,县令恍然大悟。他的父亲得了重病,眼看就不行了,故此修建墓地,正巧在祝太守墓地的旁边,占据了祝太守墓地几分地。

难怪他这几晚总是做噩梦,原来事出有因。

县令便询问如何应对?钟庭举出主意说:

“他一个故去的太守,哪有什么权势?不妨如此这般。”

县令依言,吩咐里正收集柴草,堆积在祝太守的墓地。

到了晚上,县令带着人马,把墓地烧毁,然后挖开坟墓,把棺材迁移到一处贫瘠之地掩埋。第二天,烂疮结疤,脚后跟不再疼痛了。

县令大喜,得知钟庭举的困境,赏赐给他三百两银子。

有了这些银子,钟庭举不但有了回家的路费还能安心读书,不为生计发愁了。他带着银子回家,走了不久,看见路边蹲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正是祝文传。

他父亲的坟墓被迁到贫瘠之地,故此一家人变得落魄起来。

祝文传斥责钟庭举不该害他,是个忘恩负义之人,不该活在世上。

说完,拿出一根铁条,刺进钟庭举的胸口。钟庭举羞惭而去,回到家里不久,便染上心疼病身亡。

共 1 条评论
远洋 1年前
0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