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永恒的流星 2年前 227次点击
“是小王来了吧?”住在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盲人楼”里的李伯伯虽然双目失明,但是民警王兆伦的脚步声,他一下就能听出来。1月26日,距离春节只有几天了,阜新市公安局建设派出所民警王兆伦一大早就来到老人家里送年货、帮着收拾屋子,里里外外忙活了大半天。李伯伯说:“在‘盲人楼’住了43年,所里民警照顾了我43年,你们比亲人还亲。”
“盲人楼”位于阜新市太平区红树四街,由于楼里居住着30多名盲人而得名。建设派出所从1979年开始帮助照顾这一特殊群体,社区民警43年挥洒爱心、接力帮扶。
43年,对建设派出所的民警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黑发变成白发,意味着当年的小伙变老头,更意味着一份责任、一种坚守,意味着一个习惯坚守成一个传统。
派出所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每一位民警,都在“盲人楼”的住户心中留下了无限感动。现在,爱心接力棒仍然在传递着,感人的事情每一天都在这里上演。
那一声亲切的“小臧子”爱心接力第一棒6年的帮扶之旅
1978年,狭窄的马路、老旧的工厂、低矮的民房,这里是太平区红树街道九委,当中的三排土房就是“盲人楼”的前身。不管过去多久,民警臧万才对当时的一景一物仍记忆犹新。
“老李家当时不住在那三排房子里。”臧万才说,“因为他媳妇身体不好,孩子又小,加上他的视力有障碍,所以我入户调查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他们一家。”那还是1979年的6月,臧万才刚刚参加公安工作不久,接过管片民警的活儿,他有点犯难,“工作是交接了,可是管区的情况记录一点也没有,我只是听委上的人说,这里住着一个特殊的群体。”
为熟悉这里,深入到这里的群众中去,臧万才每天起早贪晚骑一台破旧的28自行车穿梭于这里的胡同中。一天傍晚,臧万才从走访的工厂大门往外走,眼看着一个盲人在自己家门前绊倒了。“我一打听才知道,这里的盲人经常被石头绊倒。”听到这些,臧万才心里一惊,经常绊倒?又是在自家门前!臧万才心想这些盲人们的生活太不方便了。
从那时起他走进这里,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几个人到这几个胡同清理垃圾,捡石头,搬杂物。“来得次数多,大家慢慢地就熟悉了,再碰面就打招呼。有一次我看到老李摸索着扒炕,弄得全身脏乎乎的。就跟着他一块干活。”回忆当天的情景,臧万才觉得好像一切近在眼前,他说,“那时候也不是想着去帮助谁,就寻思他们生活挺不方便,搭把手。”
这一干就是6年,直到臧万才换了工作岗位。
“我隔三差五就过去一趟,看看谁家有活要干。没事也唠嗑,了解了解他们的情况。我都记录在一个小本上。”在那个没有电脑、网络的年代,臧万才一笔建立了十几个厚厚的居民情况记录本,其中就有一本是关于居住在这里的盲人。他描述到,“那时候的盲人比现在多,大多四五十岁左右,有的一家两口子视力都不好,我把他们的情况整理在一起,隔段时间做一次更新。他们虽然生活不方便,但是和我们这些警察相处特别融洽,有事就和我们说,就像一家人一样。”
臧万才在这里工作了6年,那片住宅他去了几十次。即便后来调换了管区,他也很挂念这里的人,“有时候开会、看报纸都能看到他们的情况,知道他们后来住进了楼房,一直被管片民警照顾的很好,我真的特别开心。”
用热心献爱心,接力43载传递关怀温暖
臧万才调离工作岗位后,接力棒在后几任社区民警手中传递。小到买粮买菜、跑腿缴费,大到生病住院,民警们都会管,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盲人的眼睛”。
管区民警张振和从臧万才手中接过服务残障人员的接力棒后,他每天下管区转,遇见有困难的居民就主动搭一把手,他还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利用休息的时间,拎上工具挨家挨户的到盲人楼里剪头发。他把孤寡老人当自己的亲人看,老人张凤仙主动找到他,要把房子过户给他,被他婉言谢绝。
1985年10月,民警师茂宁任辖区管片民警。在走访中师茂宁了解到,居民赵凤海和老伴,无儿无女,非常孤单。师茂宁对两位老人十分同情,主动承担起义务照顾老人的责任,把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为他们买菜买粮,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
1995年5月,赵凤海老人去世后,师茂宁和所里的民警一起,主动为老人办理了丧事。知情群众无不为之感动。老人的侄女从外地赶来,知道这些情况后,含着泪说:“我们这些晚辈都没你们做得好,真没法用语言表示感谢了。”赵凤海只是盲人楼里的一户盲人家庭代表,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共有11户20余人。建设派出所把照顾他们作为一项内容,不定期组织民警到盲人楼挨家挨户走访慰问,送去生活用品,帮助收拾卫生,照管儿女的学习。
民警师茂宁调离派出所后,民警姜永才担任该社区民警,他接过照顾这些盲人的担子,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发现经常有盲人独自摸索外出,就同所里的民警们一道,帮助清理居民楼周围的路障,设立触摸式标识,方便了盲人出行。
建设派出所成立至今,先后经历了14任所长和教导员。无论班子成员如何调整、民警队伍如何调换,建设派出所始终把照顾辖区残障人员作为所里服务群众的一件重要任务,在历任支部班子和社区民警交替更换时,都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交接的内容,进行部署安排,延续着爱心传递这个接力棒。无论哪一任所长,离任时都要去看一看这群特殊群体,和他们唠家常,问寒问暖。社区民警更是把这项工作当成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实践活动,热心服务,倾注无限热情。
2002年5月,翁少波担任该社区民警,他和所里的其他民警成了去盲人楼的常客。他们给每位老人理发、打扫卫生、清理路障和楼前楼后污水,送生活用品,组织读报,买收音机,买盲杖,带精神病人员就诊寻医问药,时间长了,老人们通过那熟悉的脚步声就能知道是翁少波和民警来看他们了。
为了让盲人们随时准确知道时间,翁少波上网查找盲人用的钟表,并到沈阳五爱市场批发了15块盲人报时电子手表,送到每个盲人手中。2010年的一天,翁少波正忙于在社区为盲人服务,岳父突然病逝,他也没能赶上看岳父最后一眼。
用真心换真情,营造和谐警民关系
“我们不可能永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必须再接再厉”。这是建设派出所全体民警共同的心声。
小区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非常泥泞,这一直是民警们心里的一个“疙瘩”。在建设派出所的争取下,2002年,小区铺上了砖石路,极大方便了大家出行。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第五任“盲人楼”社区民警翁少波说:“帮他们做事,凭的是一颗真心。”
后来,“盲人楼”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建设派出所的民警也没闲着,他们在楼道、扶梯、小区院墙设置了触摸式标识,方便盲人出行。近年来,全市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盲人楼”所在小区安装了院门、加固了围栏,门前铺上了沥青路面,盲人的出行环境越来越安全、便捷。
临近春节,建设派出所的民警再次来到“盲人楼”,扫房子、包饺子、贴春联,送去关怀,让年味铺满“盲人楼”。
————来源:中国长安网
残联也没他们做得好。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找到残联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