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人生若只如初见 2年前 226次点击
5月23日上周六晚,年仅45岁的女律师张某和她15岁的女儿在家过周末,女儿“贴心”地说要给妈妈按摩,妈妈开心地毫无防备,然后女儿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绳子,从后面活活勒死了自己的母亲。
前两天一则新闻,让常爸毛骨悚然:山东青岛一名15岁的高一女孩,有计划、有预谋地,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在把母亲杀死之后,女儿把妈妈塞进行李箱,反锁了家里的门,和母亲的尸体一起度过了两天,直到周一一早有人敲门,才东窗事发。
难以想象这个妈妈被亲生骨肉勒住脖子时该有多绝望,当她意识到一直以来跟她相依为命的女儿正在对她做什么的时候,她是否根本就放弃了挣扎和抵抗?
▲张某生前和女儿的合影。
曾经笑得那么甜的两个人,怎么就走到了这般田地?!
据媒体的报道,张某很早就离婚了,之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女儿的杀人动机是“妈妈太严格”,因而怀有怨恨,前一天周五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然决定要杀了妈妈。
张灵是青岛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律师,遇害前离异多年,独自带着女儿瑶瑶在青岛生活。
瑶瑶成绩不错,刚刚升入本地知名中学读高一。多名认识张灵和瑶瑶的人士表示,张灵非常疼爱瑶瑶,母女俩关系看起来不错。
▲女儿生日时,张灵发布的朋友圈。
5月26日,青岛市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证实,张灵遇害后曾被装在一个行李箱中。
在小区旁边开水果店的许女士告诉记者,那天她看到警察带走了瑶瑶,女孩当时没哭,“看起来特别冷静。”
▲在一段网传视频中,瑶瑶(中间身着白色T恤、浅色牛仔裤的女孩)被警方带走。
1
过度满足
让孩子无底线索取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
中国式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事事满足孩子,生怕自己付出得不够多。
可往往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只会无底线索取,忘记了去学会给予和付出。
正如卢梭所说: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个新闻。
5月23日,江西景德镇,10岁的女孩和姐姐闹矛盾,想要跳楼轻生。
视频中,女孩趴在阳台栏杆外,妈妈跪在屋内,一遍遍求着女儿。
“妈妈会改的,妈妈已经改了很多,哪天有好东西,我不是宠着你啊?我都说,姐姐有的你也都有的。”
为人母,却跪着求自己的孩子,态度卑微到让人心疼。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才10岁的孩子,就已经知道用生命要挟妈妈,还要妈妈给自己下跪,这样的教育,以后长大会是什么样呢?”
在我们的身边,实在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孩子的情绪比天大,为了安抚孩子,为了让孩子满足,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要求,都一一帮孩子实现,直到最后,孩子养成了无法无天的性格。
小时候,是一根特别想吃的棒棒糖;
再大一点,是同学有我也想有的名牌鞋;
再再大一点,是女朋友要求结婚必须要有的车和房;
最后,是砸锅卖铁都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能换来孩子的挑剔埋怨,甚至举刀相向。
倾其所有,想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却生生养出了一头“白眼狼”。
过度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对你的付出觉得心安理得,久而久之,当付出在他眼里成为常态时,一旦这种常态被打破,他就会心生怨恨。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他可以对你无限提要求,但对生活不能。
你给孩子打开的窗,未来都会变成生活给他关上的门。
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要求统统拒绝,让他们适当体会“受挫”感,才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
只有明白得到的过程多么不容易,孩子才会学着去珍惜,并且学会如何正确去争取自己想要的。
有远见的家长,从不过度满足孩子。
2
单亲妈妈
对孩子的爱过于畸形
这些年,伴随离婚率的持续走高,让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日益庞大:
离婚后,孩子归母亲抚养的概率,要高于归父亲抚养的概率。
这是母体的归属,也是不争的事实。
硬币的另一面:
婚姻破裂的母亲,为了给相依为命的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富足的环境,就要以一己之力,扛起养家和教育的全部重负。
甚至,在“不能让别人看笑话”的心理暗示下,重压之下的单亲妈妈,会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走进下面这些养育误区——
①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
不知道多少单亲妈妈,辗转在家庭和事业中,焦虑不堪、绝望无助时,曾对孩子说过这句话:
“我什么都没有了,如今只有你。”
或者:
“要不是因为有你,我早就不活了。”
这些看似深情的告白,也是一种情感的绑架:
母亲把自己选择的离婚,还有离婚后的情感孤寂和生活压力,都绑架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有罪的人:
“妈妈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
这种负罪感,是很多单亲家庭的导火索。
因为,妈妈离婚,孩子不一定就有心理问题。
但在妈妈面前成为一个罪人,孩子很可能在负罪感中伤害自己,或亵渎生命。
②把孩子当成自我的面子。
离婚,尽管是一种个人选择,但在世俗的眼光里,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离婚女人,或离婚妈妈,又被傲慢和偏见,贴上羞耻的标签。
这样的后果,会让那些活在别人评价中的离婚妈妈,把唯一的孩子,当作自己的面子:
“孩子争气了,我就有光。孩子没出息,我就丢人。谁让我是离婚女人。”
所以,逼孩子优秀,逼孩子争气,逼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就成了一些单亲妈妈,为缓解自己内心的冲突,而向孩子使出的杀手锏。
只是,那个只能是自己的孩子,即便在一路逼迫和控制中,成为妈妈的期许,最终生命内在的力量,依然会让他做自己。
控制和反控制的较量中,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就成了不懂感恩的逆子。
③把孩子当成隐形的爱人。
离婚后,丈夫角色缺席的单亲妈妈,容易把全部情感,都倾注到年幼的孩子身上,在亲密关系的缺失中,把孩子(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子)当成隐形的爱人。
虽然,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却会让那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在妈妈的过度期望中,要么藏匿自己的情绪,早熟地扮演小丈夫的角色,要么在压抑窒息中,一次次想到逃离:
前者,培养的是妈宝男;后者,教化的是叛逆娃。
直到多年后,孩子长大,在婚恋中动荡,或者悲剧发生,亲子反目成仇,妈妈才明白:
3
真爱孩子的妈妈,都会自我负责
我们的孩子,不必为我们的情绪负责。
真爱孩子的妈妈,都会自我负责。
这种可怕的控制,其实是妈妈失去自我的诠释。
我知道,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
但父母对孩子有殷切的期盼也是人之常情啊。
常言道:关心则乱。
一个成长不易,要强上进的母亲,离异后把情感的重心都放在女儿身上,对女儿高标准,严要求,她一定认为是爱。
或许,张灵的错误,就是对女儿爱的太满。
让女儿感到束缚和压抑,而不是快乐和自由。
小编说
在孩子青春期的年纪,理智与情感处于发育极不平衡的状态,理智总是追不上情绪,容易冲动,自尊心也强,长到十几岁,到了“说又说不得、打也打不得”的阶段,所以这些“要命”的亲子冲突,总是多发于孩子的青春期。
让步,给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少一些唠叨和控制,给孩子多一些安静的空间
- End -,文章来源 | 互联网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