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青山常在 2年前 396次点击
豆腐是中国传统美食,相传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发明,已有2000多年历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种美食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河南省漯河市有个村庄以悠久的豆腐制作闻名,它就是丁湾村。2022年3月16日,记者来到丁湾村探寻丁湾豆腐的历史与传承。
工作人员将石膏水缓缓加入豆浆中 王培 摄
67岁的丁富友是土生土长的丁湾人,对丁湾豆腐十分了解,还曾参与丁湾豆腐历史和发展状况的资料收集整理。丁湾村临水、地势低洼,新中国成立前常遇水灾,庄稼经常颗粒无收。俗语称,沙河涨,澧河让,夹河湾里面喝白汤。所以丁湾村人多以磨豆腐为生。
“丁湾豆腐质细而软,容易消化吸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优质蛋白。”丁富友表示,丁湾豆腐享有盛名,首先是得益于澧河水。此水是天然的软水,纯净度高,具有甘甜之味,微量元素丰富。丁湾村传统澧河水石膏豆腐,外观细腻嫩白,吃起来爽口,味道醇香。其次是精细加工,选用优质黄豆做原料,用澧河水浸泡,再进行两三次淘洗,接着研磨成浆。豆浆经过滤去除豆渣后再熬浆,将豆浆汁在锅中熬制,火不能太猛,以免烧糊,烧开后要反复扬沫熬制,这样豆腐才能劲道爽口。再一个就是石膏点浆。点浆是一道技术性很强的关键工序,处理不好的话,一是豆腐精华流失,二是豆腐口感欠佳。点浆使用生石膏,细磨过箩,用水调糊,边搅边倒入豆浆锅中,然后推拉搅拌,使其充分溶解于豆浆中。看到溶液有指头肚大小的块状颗粒时停止搅拌,盖好锅盖,半个小时后即可倒入豆腐圈中进行压制,做成豆腐成品。
豆腐让丁湾村名声大噪,卖豆腐自然成为村民的谋生手段。村里如今以卖豆腐为营生的村民有近30户,赵红卫、赵树贞夫妻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凌晨5点,夫妻俩就要起床做豆腐。经过研磨、煮沸、点卤、定型等工序,15公斤大豆在数小时后变成了近40公斤豆腐。
夫妻俩做豆腐的方法较为传统,墙角一口用了二十余年的大铁锅就是最好的见证。“除了磨豆子用机器,其他都是手工。”赵红卫说,“这样做出来的豆腐香,但效率不高,每天只能做一锅。”
傍晚时分,豆腐销售一空。回家吃过晚饭后,夫妻俩又把第二天做豆腐用的黄豆提前泡在水中,一天的忙碌才算结束。老一辈传下来的豆腐制作技艺让一家四口衣食无忧,夫妻俩对此心怀感激。
在丁湾村,赵汉清一家也在坚守传承丁湾豆腐制作工艺。“俺爹那时候做豆腐用的都是石磨,费时费力,一忙活就是半天,做好豆腐后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62岁的赵汉清说,他从小就看着父亲起早贪黑做豆腐。后来,他也跟着父亲学做豆腐。他和妻子一人做豆腐,一人卖豆腐,日子忙碌而温馨。现在他又把这门手艺传给大儿子赵永刚。原本当保安的赵永刚辞去工作,和妻子接过了家中豆腐生意,一边忙生意一边照顾孩子。
工作人员运送新鲜出炉的豆腐 王培 摄
如今,丁湾村人为避免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失传,也一直在努力着。“澧河石膏豆腐”2017年获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豆腐制作技艺”2018年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年底,村内数名豆腐制作高手筹建了承裕德豆腐坊,利用现代设备,提高产量,拓宽市场。每天凌晨4点,工人们在豆腐坊集结,开始一天的工作。虽然生产过程是机械化,但步骤依然遵循旧制,并坚持使用澧河水。除石膏外,制作过程不放任何添加剂。一颗颗饱满的黄豆经过一连串操作很快变成嫩白的豆腐,被送往超市和集市。
业务负责人容建华告诉记者,每天至少能产出1000公斤豆腐,销售状况一直不错。“我们已经与市区数十家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容建华说,相信在将来,丁湾豆腐会重现昔日辉煌,出现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我就是喜欢吃豆腐。大家可别想歪了。我是真的喜欢吃真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