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话古时清明:感怀犹在,趣味更浓

3 青山常在 2年前 200次点击

清明一到了,天就暖和了,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候。老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的就是这个日子。

清明由来: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了。

注: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在农历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一二日。

骊姬之乱

春秋时期,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骊姬画像↑

重耳逃国

晋国公的儿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所以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奈何寻人无果,无计可施之下想到了放火烧山,欲逼出介子推。结果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天家家不许烧火,要吃冷的食物。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内宴冷餐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山西绵山介子推母子雕像↑

清明节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扫墓祭奠先祖,享受春意盎然。但放到现在,它终归是清明,除了上坟之外其他活动还是差点意思。但是,古代的清明节就很热闹了!

古代的清明节是小姐姐们的解放日 

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她们平时不能出门,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正所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正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于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个说法。

古代女子游春泛舟摘百草

古代的清明节堪称“美食节” 

不仅有很多时令美食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上市,而且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逐渐重合,寒食节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流传下来。

比如用麦草捣汁和糯米做青粉团,乌桕汁染乌饭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作寒食食品。

柳叶拌豆腐↑

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的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江南人,拿荠菜做馄饨,而且清明扫墓的时候用黄花青果糕上贡,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

古代的清明节国家也放假 

1.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就此开始放假了!

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唐玄宗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

唐朝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

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无需调休);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位放假3天。

到唐肃宗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

将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节放假3天的规定,减为放假1天,而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事实上,唐人也确实喜欢过清明节,仅从时节上说,其时春暖花开,正是春游的好时节,既能扫墓,又不误看景,这样的节日自然广受欢迎,所以时人竞相外出。

2.宋朝放假制度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延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

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从《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很是热闹。

在嫩柳初绿的路上出现一队扫墓归来人,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仆人抬轿,挑祭物,轿子上插有杨柳枝条。

3.元朝放假制度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

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

注: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千秋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

4.明清放假制度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古代的清明节除了祭扫,还这么“玩” 

古代的清明节期间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之外,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这些风俗体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1.扫墓祭祖

自春秋以降,古人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纷纷扶老携幼来到先人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于墓前,焚化纸钱进行祭拜。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祭扫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高菊卿

2.荡秋千

踏青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五代·荡秋千

3.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明·放纸鸢

4.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西汉)

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元·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

5.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比如唐玄宗。

斗鸡为什么以清明节为盛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古人掌握野鸡的生活习性,清明至六月是交尾孵蛋期,雄鸡为择偶厮杀最烈。人们发现清明时节家养雄鸡性情也最烈,若两雄于此时相斗,酣战较他时更为精彩。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晋·斗鸡

6.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这叫“清明弄柳”。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清·卖柳条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插柳的习俗与驱邪避阴有关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

插柳,据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 画像↑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共 1 条评论
青山常在 [楼主] 2年前
0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