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烧鏊子 吃油夹儿(霍坤峰)

4 青山常在 2年前 158次点击

油夹儿,不知道是不是襄城县的一种原创美食。

说真的,因为在家乡生活的时间少了,所以好久都没有听到油夹儿这个名字了,当然也有好久没有吃到这个几近忘却的美食了。

一天早上,有襄城县老乡的微信群里,有老乡突然提起来油夹儿,还发了诱人的图片,立刻感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油夹儿,一定要读成儿话才有家乡的感觉。

其实,油夹儿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食,但是因为其伴随了我的成长历程,所以一提起来便猛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说到油夹儿,需要先了解烙馍,因为没有烙馍就没有油夹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烙馍是襄城县人民的主要食物。而要把烙馍炕熟,还少不了一个造型简单的炊具——鏊子。

朋友们知道什么是鏊子吗?鏊子为铁制品,圆形,中间呈凸鼓状,直径大约一尺左右,底部边缘均匀分布着三个一元硬币大小的支腿。

别看鏊子造型简单,通过它能做出来的食物可多着呢。操作时,临时用三个砖块把鏊子支起来,下面烧柴加热,上面摊上烙馍面饼,炕熟即可食用。用鏊子能炕出来的食物有:烙馍、油夹儿、油馍,菜馍、干馍,等等。可以这样说,那时的鏊子和现在使用的平底锅或电饼铛的功能差不多。

说到鏊子,其实记忆较深的还有烧鏊子。在襄城县农村长大的70后们,相信许多人都有烧鏊子的经历。在一定时期里,襄城县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用鏊子炕馍烘饼。

比如炕烙馍时,有的人能自己一个人完成,一边擀饼,一边烧鏊子,两不耽误。但有的人则需要两个人搭档才能顺利完成。一般的搭档是,妈妈擀饼,爸爸或儿女烧鏊子。

烧鏊子听着轻巧,可并不只是把鏊子烧热那么简单,凡是烧鏊子的人,一边给鏊子烧火,一边还要承担着把烙馍炕熟的重任。

如果只顾烧火,鏊子上的烙馍可能就糊了,炕烙馍时还要不停地将烙馍翻来转去才行,目的是让整张烙馍均匀受热,否则就会造成有的地方熟,而有的地方生。

如果只顾着翻烙馍,又可能导致鏊子下面的柴火燃烧得时大时小,甚至熄灭,则直接影响到烙馍烘炕的效果。另外,炕熟的烙馍食用时需要卷着菜吃,所以炕熟的烙馍要软和才行,炕焦时就没法卷菜了。

那个年代,烧鏊子的子女一般都在十几岁时,还是因为那时候农村家家以鏊子炕烙馍为主,所以在父母眼中,做子女的尤其是儿子,学会烧鏊子,好像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父母认为,趁年龄小不学会烧鏊子,将来结婚成家以后,怎么与媳妇搭档炕烙馍过日子呢!

许是年龄尚小的缘故,大脑和手之间仿佛还不太协调,因此烧鏊子出问题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会把鏊子下面的柴火弄得直冒烟不着火,而有时不是把烙馍炕糊了就是炕焦了。挨吵是必须的,常常还会委屈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现在想想,我那时因为烧鏊子可没少被难为得哭鼻子。

说了这么久,好像还没说油夹儿什么事。其实,炕油夹儿也离不开鏊子。

炕油夹儿一般用的都是头一天没吃完的剩烙馍,原因是剩烙馍不软和了。只见大人们会把剩烙馍展开,在上面抹上食用油,撒上盐,有条件的可能还会撒上一点葱花,然后按顺序折叠成三层或四层,最后放在烧热的鏊子上炕。几分钟后,可口的油夹儿就做成了。

咬一口,焦香酥脆,回味无穷。

记得有时候馋嘴了,在没有剩烙馍的情况下,也会缠着大人用新烙馍炕油夹儿,吃起来一样美味可口。还有,炕油夹儿时一般一个人就能搞定了。也就是说,不需要重新擀饼了,也就不需要再增加一个烧鏊子的人了,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被迫烧鏊子的孩子也自然就被解放出来了。

年龄渐长,食物丰富而且多样化了,油夹儿也渐渐远去了。

提起油夹儿,不仅口水欲流,还真想有朝一日再过一把吃油夹儿的嘴瘾呢。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