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张仲景:在仲景文化里一路成长(田寿潍)

4 青山常在 1周前 66次点击

揪着上世纪80年代的尾巴,我降生在皖北一个因煤炭而兴的小城。

在我很小的时候,和许多小孩子一样,我只爱吃肉,不爱吃菜,所以常常因为缺少维生素的摄入而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这可愁坏了母亲。

有一天,我发现母亲在厨房里擀面皮,这让爱玩泥巴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央求母亲让我玩一个,于是,在母亲指导下,我用一根筷子把一小块面团擀成和我的小巴掌一样大的、薄薄的面皮,又学着母亲的样子,用小勺子舀了些香气四溢的馅料,放在面皮中间,再把面皮对折、捏紧。

“妈妈,我可以给它长两个猫耳朵吗?”我一时心血来潮,问妈妈道。

“当然可以啊!”妈妈笑着说。

我得意洋洋地捧着我的“大脸猫”,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不过没多久,我的注意力又被别的新奇玩意儿吸引去,可怜的“大脸猫”便被我无情地抛诸脑后。

中午吃饭时,我发现“大脸猫”竟热气腾腾地“坐”在我的饭碗里!

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母亲强忍住笑意,咬了一口她碗里的“无耳大脸猫”。顷刻间,我闻到了和馅料相似、却比之更加浓郁的香气,这香气诱使我克服内心的忐忑,轻轻地咬了一小口我碗里的“大脸猫”。顿时,一股鲜香的暖流在我的血液中激荡,让我从头到脚都舒坦得不得了。

“妈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好吃呀?”

“这个啊,叫饺子。”

就这样,我和饺子算是一见钟情。不过,饺子馅里的秘密,待我稍大一些才弄明白。

原来,母亲把我不爱吃的胡萝卜、韭菜等蔬菜和猪肉、牛肉等肉类混合在一起,加上盐、香油等调料,做成了饺子馅。

上学之后,我渐渐了解了饺子的来历。因为形似人耳,饺子最初的名字是“娇耳”,它最原始的馅料里,饱含着一个医生的爱心与诚意。这个医生的名字叫张仲景,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他的“娇耳”,他的医术,如同冬日里的春光,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送去了一线生机,也因此在青史上留下了“医圣”的美名。

我本科读的专业并不是中医。高考后,我来到英国读了商科。临毕业那一年,我在校外租了房子,守着不足六平方米的一方小天地,每晚就着月亮自学与中医有关的教材,打算借考研的机会重新踏上我一直想走的那条路。从《黄帝内经》开始,我如饥似渴地研读着中医的相关典籍,尤其关注历史上名医的个人成长之路,诸如皇甫谧、孙思邈、唐慎微、钱乙、金元四大家、叶天士等名医都给了我很大启发。或许因为儿时结下的缘分,每每读到张仲景的事迹和他行医的理念,我都会觉得格外暖心,由此产生的心得和体会也更深刻。

合租的室友中,有一位与我同龄的匈牙利女孩,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莎翁剧演员,在伦敦的话剧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众所周知,莎翁剧堪称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而以一个英语非母语人士的身份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挑战原汁原味的莎翁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有一天,室友忽然发现自己的左手动不了了,我陪她到处求医问药,试了很多方案,却总不见起色。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室友正在研读的剧本,不由想起之前读过的一个案例,便怀疑室友也是在压力之下产生了心理障碍,患上了癔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把自己从国内带来的一瓶维生素片送给室友,美其名曰“从老中医那里求来的秘方”。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热情的室友欢欢喜喜地拿去吃了,不到一个礼拜,她就挥舞着双臂、激动地跑来向我报喜。再后来,我如愿以偿地拿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室友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舞台首秀。临别之际,我跟她说起“仲景巧治沈槐焦虑症”的故事。聪明如她,当即便明白了我的用意,于是哈哈一笑,说:“这个张仲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不过我觉得,你比他还了不起呢!”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时刻牢记着张仲景的教诲,绝不“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也时常从典籍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获得营养,与所有立志传承仲景精神的同道中人一起,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用户)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