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青山常在 3天前 66次点击
在儿时记忆里,九十年代遵义中心城区街头的糖果店屈指可数,也就是现在的中华北路,有三四家糖果店,门店小,只有几种本地产的糖果糕点。
这些糖果糕点里,有常见的水果硬糖、莎琪玛、米花糖、桃酥、蛋酥、鸡蛋糕,还有用麦芽糖反复拉扯,形成空心、类似手指般粗细,上面沾满了芝麻的麻杆糖。不过,眼馋归眼馋,因为囊中羞涩,也只限于“打眼睛牙祭”。
小小的糖果店,留下了童年太多的遗憾。倒是小街经常售卖的麦芽糖,填补了和小伙伴们的遗憾。当时的小街,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小贩挑着担、推着车,一边吆喝、一边售卖。沿街住户,听到吆喝声,就可以叫住小贩,如果是熟嘴脸不用讨价还价,三言两语就可成交。卖麦芽糖的不用吆喝,是用小锤敲一块錾板,叮叮……一路敲打过来,声音响亮而清脆。小贩挑着挑子,一头一个竹匾,里面盛一块和竹匾差不多大的麦芽糖,上面覆有浅浅一层干豆面。售卖时,需用錾板,一块一块地敲下来。挑子的另一头,也是一块竹匾,里面放的是一团一团拉得极细,犹如龙须面似的豆丝糖。这种豆丝糖,其实也是麦芽糖,只不过因拉得细,糖丝之间容易粘连,人们巧妙地用炒熟的豆面拌在糖丝之间,看起来黄澄澄,吃起来,甜丝丝的,还兼有豆面的香味,故曰“豆丝糖”。
麦芽糖、豆丝糖都是小孩的最爱。一块绵扯扯的麦芽糖,或一团香喷喷的豆丝糖在手,让孩子们很有获得感。它的香甜,它独特的味道和口感都深深地嵌入了童年的记忆中。
制作麦芽糖的过程漫长而辛苦,从玉米、麦芽的粉碎、发酵、过滤,到糖稀的熬制,一步步地转换,一步步地等待,直到浓稠的糖液慢慢变成绵软白色的固体,甜蜜的事业才算大功告成。
今日的城乡,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变,各种原生态的麦芽糖(饴糖),已变身为各种奶糖、甜品,在大小超市或漂亮的甜品店、烘焙店里招摇揽客了。只有那简单而清脆的叮当声,偶尔还是会在心底深处遥远而亲近地响起。
那种感觉是现在体会不到的,当时真开心的,想想都是童年的最美好的最珍贵的回忆呀。
虽然说遵义那些啥的啥的地方我没去过多少,但是听你们这么一描述,我感觉啊甜死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争抢那个糖和我老弟吵架了。
当时很生气,但是过后其实就还好。
嘿嘿,我的老家不是在那里住哟,不过我很欣赏那里的生活方式以及美食,还有风景哟。交个朋友认识认识,我很想去那里住呀,去那里玩呀。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嘿嘿。
哦哦,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