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现场 这四首红色旋律背后的故事

9 青山常在 14小时前 105次点击

9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携新曲目、新编排、新配置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纪念大会开始前,联合军乐团与合唱团奏响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抗战经典曲。激昂的旋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仿佛看见“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义无反顾,目睹“游击健儿逞英豪”的壮阔场面。这些穿越时空的歌声,至今仍在传递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那么,这些经典旋律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松花江上》,唱出的不仅是三千万东北同胞的心声,更是亿万中华儿女悲愤交加、要求还我山河的呼声!

张寒晖,河北定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文艺创作为武器参加革命斗争,《松花江上》是他创作的最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大批东北军被调入陕甘。1936年,张寒晖赴西安二中担任教员,他虽从未去过东北,却耳闻目睹了东北军官兵和东北难胞的流离之苦、丧家之恨,谱写了这首悲壮的《松花江上》。

创作《松花江上》后,张寒晖带领西安二中的学生在西安城墙、街头演唱。时值西安事变前后,如泣如诉的歌声引起东北军民的强烈共鸣,更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此后,该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对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推动作用。

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他感慨地说:“成千上万的青年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巍峨矗立在华北大地上。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向华北进犯,同年11月占领太原。太行山区因其地势险要,成为了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千山万壑间,军民同心,共赴国难。

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是八路军总部重要所在地,这里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团体,14600人参加八路军,2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士前线杀敌,百姓们就在后方筹粮、缝衣,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正是这份生死与共的深情铸就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和太行山区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他触景生情,《在太行山上》的歌词便从心底迸发出来:“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后来,冼星海为《在太行山上》谱曲,他被歌词恢弘的气魄,准确表达敌后抗日军民的爱国心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所感动,连夜谱曲,把太行军民同仇敌忾的决绝、坚韧不屈的意志融入每一个音符里。

《保卫黄河》

合唱《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1939年3月诞生于陕北的一个简陋的窑洞中。抗敌演剧三队的内部联欢晚会上,25岁的青年诗人光未然现场朗诵了新创作的长诗《黄河》。掌声刚落下,应邀出席晚会的冼星海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从3月26日至3月31日——仅仅6天,冼星海便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它不仅仅是一段激昂的旋律,更是一个国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发出的呐喊,凝聚起亿万同胞保卫家园,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力量。

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观众挤满了走廊、窗台,甚至讲台两侧。大家只为听到那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指挥是邬析零,独唱、朗诵、合唱、乐队全由鲁艺师生与演剧三队成员临时拼组。即使排练仓促、服装简陋,但效果奇佳,现场掌声雷动。

《保卫黄河》登上抗日标语和街头剧场的舞台,成为抗战中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80多年来,作为家喻户晓的《黄河大合唱》单曲,《保卫黄河》依然闪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为当代群众所挚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当年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白皮书,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针锋相对地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曹火星所在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化整为零,组成若干小分队进一步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他们徒步来到了房山霞云岭堂上村,发动村民一起创排新节目,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在堂上村,年仅19岁的曹火星深深体会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系于一旦的关键时刻,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身而出,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安危,不惜流血牺牲,挽救苦难的中国。

一个鲜明的主题在他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经过反复修改,一首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歌曲问世了。

曹火星写完这首歌后,首先把它教给了堂上村的儿童团员们。这年秋天,河北涞水县一位干部第一次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油印成歌片在县里传唱,随后,曹火星在晋察冀专区的干部学习班上亲自教唱了这首歌,并把它发表在《群众歌声》刊物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很快唱响了晋察冀边区,也唱遍了抗日根据地。

在传唱过程中,这首歌的词曲也经历了数次修改。毛主席听到这首歌后,为它的名字加了一个“新”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此,就有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旋律。

歌曲是精神的传递,精神是歌曲的延续。当艺术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音乐便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旋律,而是融进民族血脉中的时代号角,镌刻在集体记忆中的永恒丰碑。

阅读

535,542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