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述评丨《国画的细节》:鉴赏国画的通俗读物

3 青山常在 16小时前 20次点击

作为一本鉴赏国画的通俗读物,新出版的《国画的细节》一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树立了一个标本。

作者马菁菁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师从齐白石与徐悲鸿共同的女弟子水墨名家郭梅苹先生,擅长鉴赏古代及近现代名家字画。她提出的观点是:“读懂中国山水画,也就读懂了中国艺术。”

我们知道,中国艺术门类庞杂,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中是三大门类之一,其余两门为人物、花鸟。为何中国艺术、中国画艺术以山水画为艺术精神?作者的解读是,人物、花鸟都太具象了,而山水无定形,最适合把自己融进去。一根小小的线条,在几千年中千变万化——变成山,变成树,变成水,万变不离其宗。从简单的勾线到皴擦,从皴擦到书法入画,每一代画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玩法,写上自己的名字。也因此,中国山水画一向被认为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而任何一本关于中国绘画史的书,都会把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放在开篇的位置。这幅画代表着中国绘画独立于器物,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登上历史舞台最初的样子。画中的山水、树木、人物一直到今天,都是中国画常用的元素,只不过经过一代代画家的创造不停变化着,在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面貌,但追根究底,总会追溯到《洛神赋图》。在作者看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可视为中国画的“标本”乃至“标准器”。简言之,《洛神赋图》蕴含着中国绘画的千年脉络。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后世也有很多大画家画过洛神,顾恺之版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也为后人打了个样。《洛神赋图》是一幅长卷,观者用右手按着右边往里卷,左手展开画卷,一边卷一边展,一幅画卷好,这幅画就看完了。所看到的画面就是目之所及之处,特别像当今在手机上一屏一屏地观看。《洛神赋图》讲述的是一个贵公子幻想自己和仙女洛神相遇、定情、分别的故事,也分别展示了“相遇”“定情”“离别”三个场景,这很像电影里的转场,既有空间转换,又有时间转换,长卷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时空感。

作者认为,《洛神赋图》中的山水和人物都代表着中国绘画最初的样子:无正常比例,人比山大。当时人们的世界观是人神论,神与帝王有连接,绘画是为了帝王,为了教化,所以景不重要,画中故事传达的信息最重要;绘画不是无用的,是带有强烈功能性和目的性的。基于这个背景,魏晋时代的山水在画中像舞台布景,只是起衬托作用。故而画中的山都是三角形,树也长得一样,它们不是主角。画的材质以丝绢为主,魏晋时代纸张还不普及,在丝绢上画的画称为绢本画,颜色以石青、石绿、朱砂这种矿物质颜料为主。

《洛神赋图》是判断中国画作年份的一道分水岭:魏晋南北朝无正常比例,无皴擦。到了隋唐,绘画在内容和技法上开始有了变化。内容上,从天上回到世俗,画家开始画人间生活,画历史现场。为了表现真实,技法随之增多,到了唐朝晚期,绘画逐渐走向成熟。

总之,本书以时间为线,立足“从魏晋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中国绘画史框架,从不同时代的国画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入手,梳理画家之间的传承谱系,点明布局风格、纸张、印章等鉴赏窍门,帮助读者对中国绘画及其精神有整体的理解和认知。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