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挚爱团紫 9小时前 89次点击
Hello,小伙伴们大家好!
这个帖子是今天分享知识的最后一个帖子了,哈哈,实在是不好意思啊,嗯,我确实有在刷屏的嫌疑,但是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希望管理员饶我一次hh。
言归正传的说
上两个知识点,我们详细分析了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他们各自的区别,那么我相信很多准备学音乐和正在学音乐的同学们都有一个疑问,那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哪个更强呢?
这个问题呢,就是接下来我们即将要讨论的。
这里呢,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其他的小知识,说到哪个更强,大家可以想一想。
中国境内的绝对音感,就是咱们的周同学了
他的歌曲我想应该会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觉得他的音乐非常的厉害,其中就有我这个深扒作曲和编曲的透明小白。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除了周同学,其实其他很多很多的歌手都是相对音感,难道你能说他们不厉害吗?
这个也是不一定的,所以我觉得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这两个不同维度的东西在根本上面只是因为自己的创作能力罢了。
如果你的创作能力强,就算你是相对音感也能写出如红尘客栈、兰亭序、以父之名这样的歌曲。
OK话又说回来,上述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那么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下面请看正文
我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对比,相信从这些对比和说明当中,大家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音高认知机制:「单点记忆」vs「网络推导」
绝对音感的核心是「音高数据库」式记忆。
无需依赖任何参考音,听到单个音即可直接匹配记忆中的音名(如C、G#)或频率(如440Hz对应A音)。
这种能力类似“听觉字典”,大脑能快速检索音高标签,例如听到钢琴任意键音,可瞬间反应“这是F4”或“这是降B2”。
在无调式框架的场景中优势显著,如辨别乐器走音(吉他弦是否偏高)、记录微分音(非十二平均律的特殊音高),或直接视唱固定音高谱例(如简谱标记音名的片段)。
相对音感的核心是:「音程-调式坐标系」推导。
必须以某个参考音(如标准音A、调式主音do)为起点,通过音程关系(大二度、纯五度等)或和弦结构(大三和弦、减七和弦)推算目标音高。
例如,已知当前调式主音为C,若某音与主音形成小三度,则判断为E♭;
若和弦由主音+三度音+五度音构成,则识别为C大三和弦。
擅长处理动态调式变化,如视唱移调乐谱时,可通过“主音-属音”关系快速重构音高网络,或在即兴演奏中根据和弦进行(如ii-V-I)推导旋律走向。
二.视唱与听音:「精准复刻」vs「逻辑构建」
绝对音感在视唱中侧重「符号-音高直连」。
看到乐谱标注的音名(如D4、B♭3),可直接唱出对应音高,无需通过音阶模唱找位置。
但缺陷在于,若乐谱音名标注错误(如实际音高为E却标成F),可能因依赖记忆而难以察觉逻辑矛盾。
典型场景:
无伴奏合唱中稳定音准,或为固定音高乐器(如木琴、钢片琴)视奏陌生片段。
相对音感在视唱中依赖「调式肌肉记忆」。
以“首调思维”演唱,即根据调式确定主音位置,再通过音程关系模唱旋律(如G大调中,将sol唱为主音do,依次推导re、mi等音)。
优势在于对调式转换适应性强,可快速切换不同调性(如从C大调转至F#大调),且能通过旋律线的“上行三度”“下行五度”等走向辅助音准。
典型场景:
声乐练声中的移调模唱,或视唱含临时升降号的复杂调式(如旋律小调)。
听音训练的差异:
绝对音感者擅长单音速记,但对多音组合(如七和弦)的分析可能滞后;
相对音感者则能快速拆解和弦构成(如听出“根音+小三度+纯五度+小七度”为属七和弦),并通过调式功能判断音级(如某音为Ⅳ级下属音)。
三.音乐实践应用:「基准定位」vs「动态协作」
绝对音感的核心价值在于「音高基准构建」。
乐器调音师需凭此能力辨别琴弦是否达到标准音(如小提琴E弦应为E4=659.26Hz);
管弦乐首席在独奏时需稳定音高锚点,确保乐团合奏音准统一;
电子音乐制作中,可直接通过听觉设置合成器音高参数(如将振荡器调至C5)。
局限性:
在无调性音乐(如勋伯格十二音体系)中,因缺乏固定调式参考,可能难以理解音高组织逻辑。
相对音感的核心价值在于「音乐关系网构建」。
爵士乐手通过和弦进行(如Ⅱ-Ⅴ-Ⅰ)即兴编创旋律,依赖“主音-属音-导音”的张力关系设计乐句;
流行歌手根据钢琴伴奏的标准音找调,即便临时移调也能通过音程关系调整演唱;
乐队贝斯手通过听吉他根音判断和弦走向(如根音从C到F,判断为Ⅰ-Ⅳ级进行)。
优势场景:
需要实时协作的音乐形式(如即兴 jam session),或频繁转调的流行歌曲(如副歌从C大调升至D大调)。
四.训练可行性:「天赋主导」vs「系统可塑」
绝对音感的获得以先天因素为主。
研究表明,幼儿期(3-6岁)通过固定音高乐器(如钢琴)的系统训练,可能微弱提升音高记忆能力,但成年后难以通过后天练习获得。
其本质更接近“听觉感知的神经特异性”,而非纯粹的技能学习。
辅助训练方向:通过APP每日听辨标准音(如A4=440Hz),强化单个音高的记忆锚点,但无法突破“无参考音识别”的核心能力瓶颈。
相对音感是可通过科学训练掌握的核心音乐技能。
训练路径:
音程模唱:
从基础音程(大二度、纯四度)开始,通过“先听后唱”建立听觉肌肉记忆(如听do-re,模仿唱出大二度上行);
和弦分析:
听辨三和弦性质(大三/小三),逐步进阶到七和弦、九和弦,训练对和声色彩的敏感度;
调式迁移:
用首调唱法模唱不同调式旋律(如自然大调、和声小调),培养“主音弹性定位”能力。
成效体现:
经过6-12个月系统练习多数人可达到“听辨音程误差≤半音”“分析简单和弦构成”的水平,满足日常音乐学习需求。
五.音乐风格适配:「细节捕捉」vs「结构解析」
绝对音感在「精准音高需求」的风格中占优。
古典音乐演奏需严格遵循谱面音高标记,绝对音感者可减少因“调式理解偏差”导致的音准问题;
实验音乐中的微分音(如阿拉伯音乐的四分音)依赖个体对非标准音高的记忆识别,普通训练难以企及。
局限:
面对自由爵士、即兴音乐中“音高模糊化”的表达(如萨克斯手的滑音、微分音波动),可能因执着于“固定音名”而忽视音乐情感传递。
此结论仅供参考。
相对音感在「动态和声逻辑」的风格中更具优势。
爵士乐的即兴演奏依赖“和弦-音阶”对应关系(如Cmaj7和弦配C大调七声音阶),相对音感者可快速构建旋律走向;
流行音乐中频繁的转调段落(如副歌升调)需通过音程关系实时调整,而非常规调式(如布鲁斯音阶)的特征音(降三音、降五音)更适合通过“调式特征分析”掌握。
典型举例:
一名依赖相对音感的吉他手可在不看谱的情况下,通过听辨贝斯的根音与和弦进行即兴编配出契合的节奏型与旋律线。
6.以数学当中的音乐听觉的「坐标系」差异
绝对音感是“以音名为原点的极坐标”:每个音高都是独立的坐标点,适合需要绝对基准的场景(如调音、固定音高记谱)。
相对音感是“以关系为轴线的笛卡尔坐标”:通过横纵轴(音程与调式)定位音高,适合动态音乐场景(如即兴、合奏)。
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绝对音感提供“点”的精准,相对音感构建“面”的逻辑,共同构成完整的音乐听觉能力。
相信读完以后,你将会知道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的差异在哪里。
最后留下一个提问,也对今天的学习画个句号
你认为,在实际作曲当中,绝对音感的优势是什么?
相对音感的优势是什么?
欢迎大家踊跃讨论。
谢谢大家的阅读。
我们下次再见,拜拜。
希望大家友好评论,勿喜勿喷,谢谢各位啦。
此致敬礼!
上个知识点,什么是相对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