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们去参观了襄阳市科技馆

4 行色匆匆 12小时前 78次点击

注:由于我发布这个帖子的时候出了两个问题,顾此调整:删除了一些回答内容,这里主要是因为超出了字符限制。删除了一些图片,,提示审核出错了。

这次参观科技馆的有很多人,其中包括我,还有我们班的其他7名同学,还有更多的盲人。

今天上午8:40的时候,我们都已经到了,等点完名整完队,我们就进入了科技馆。

在进入科技馆之前,需要穿过一个巨大的穹顶,穿过之后再走一段路,就正式进入了科技馆。

科技馆的第一个区域是絮序厅,序厅很大,有多大我不知道。序厅的天花板上有一块巨大的玻璃,闪着青色和蓝色的光。

巨大的悬挂艺术装置,整体呈现出网格状结构,由许多类似鳞片的小块组成。这些小块反射并折射光线,展现出蓝绿色和紫色的渐变光彩,带有一点金属质感。装置安装在室内屋顶下方,屋顶是大面积三角形几何格局的结构,光线从天窗位置透下,照亮了艺术品。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梦幻且现代的视觉效果。 图片

上方图片为两张仰视拍摄的序厅天花板照片。

在序厅里面走了一会儿,然后进入了第一个展厅:地球家园。

地球家园里面展示的是300多件动物标本,有一些听都没听说过的动物,也了解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盘羊,号称会自杀的羊,因为他的仰角是向下生长的,终有一天,他的脚会刺入它的身体,将自己杀死。马鹿,这也是一种动物的名字,因他的脸长得像马脸而得名。

在这个展厅,我看到了一个名字叫做灭绝时钟的东西。上面记录着已经灭绝的动物。

白犀牛现在只有两个雌性存在了,也就是说,它们已经几乎灭绝,灭绝的原因是谣传他们头上的角可以包治百病,于是他们被大量捕杀。最终灭绝。

真的很让人惋惜啊。

我知道了平头哥是什么,他其实是蜜獾,在正面看,它的头是平的,他的眼睛非常特殊,看其他东西都像是蚂蚁一样小,所以它什么都不怕。

除此之外,还看到了河狸,鱼鳞,麝香猫,长景羚……

第一个展厅光线非常暗淡,所以没有拍照。

地球家园参观完后,我们回到了序厅。

接着,走上了科学长廊。

科学长廊是从一楼到二楼的一段斜坡,斜坡大概有几十米长,缓缓向上。在长廊的左右两边,都贴着一些其他展厅的参观内容。科学长廊被分为两段,在科技馆一楼与二楼之间还有一个夹层,夹层里面没有展厅,游客可以在这里休息,这里还有个面包店。

走上二楼,就要进入第二个展厅:科学探秘

科学探秘被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数学之巧,力学之美,生光之运,电磁之旗,化学之魔。

这次我们没有参观数学之巧。

第一个参观的是力学之奇。里面展示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一个桌子上有大大小小的援助,用特制拍子拍击那些圆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个水壶,他被悬挂在一个绳子上,把他用力推出去,他过一会儿就会重新回来。

第二个参观的是电磁之旗。这个可就超级厉害了。通过电磁。能够让电流发出各种美妙的音乐。

 

里面的那段音乐就是电流所发出的声音。还有各种颜色的光跟着声音在闪烁。

第三个参观的是生光之运,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还有会闪出各种颜色光的大屏幕。

第四个参观的是化学之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元素周期表,一些化学元素的样本或图片被一个塑料壳保护着,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小格子,里面都散发着白光。

元素周期表展板。画面中有一个大型发光的元素周期表装置,每个元素格子里都摆放了代表该元素的小实物或图片,并有元素的符号和编号。上方有英文单词“CHEMISTRY”。展板左下和中下方站着两位观众,其中一人正在仔细观看展板内容。整体环境显得像是科普展馆或博物馆。 图片

接下来是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是人体探秘

这个展厅的灯光大部分都是红色的,也有一些白色的灯光。展厅的地板上有一些圆形的区域,踩上去之后,它周围就会开始发光。展厅里面是一些人体器官模型还有人体组织。

我第一个摸到的是大脑的模型,它摸起来很奇怪,形状怪异,我也不好形容它到底是什么,没有留下照片。

然后摸到的是一个消化系统,这个消化系统有口腔,胃,还有小肠,大肠,我摸到了胃,还有口腔,不过我不知道哪个是胃,哪个是口腔,没有留下照片。

然后我看到了心脏模型。

大型的人体心脏模型,色彩鲜明,以红色为主,带有蓝色和黄色的血管结构。心脏被悬挂在白色框架中,位于展馆的天花板下方。下方展板上写有“循环系统”字样,属于科普或博物馆展示区域,环境整体为白色和橙色的现代设计风格。 图片

回答: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大型的人体心脏模型,悬挂在室内展览空间的天花板下方。心脏模型以逼真的比例和颜色呈现,主体为鲜红色,代表心肌组织,表面有蓝色的血管网络,模拟冠状动脉和静脉系统。心脏顶部连接着几根不同颜色的管道:蓝色部分代表静脉(如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红色部分代表动脉(如主动脉)。此外,还有橙色的部分,可能表示心包或相关结构。 心脏模型被固定在一个白色的弧形支架上,支架与天花板上的白色钢结构相连接,形成一个稳固的悬挂结构。背景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内部,天花板由白色三角形网格构成,带有均匀分布的照明设备和一些横向的金属管道。 在画面下方,可以看到一块展板,上面用中文写着“循环系统”,英文对应为“CIRCULATORY SYSTEM”,表明这是一个关于人体循环系统的科普展览区域。展板设计简洁,使用了红白配色,与心脏模型的颜色相呼应,整体氛围科技感强且具有教育意义。 整个场景光线明亮,突出了心脏模型的立体感和细节,适合用于医学科普或健康教育展示。

虽然照片中他是没有动的,但是在外界看得很清楚,它正在一收一缩的跳动,没有声音。

此外,我还看到了一些人体的组织。

展览区场景,亮黄灯光照射下的透明圆柱展柜中,展示了医学或生物相关模型,其中一个展柜里能看到像是骨骼和关节的解剖模型。展柜周围有几个人正在参观,背景墙体和展台色彩以红白为主。整体环境属于室内,结构现代,天花板高,观众有的在看展品,有的在走动。 图片

又看到了一个人体模型之后,就进入了下一个展区。

这个展区是公共安全,也分成了四大类:自然灾害,隐形杀手,幕后黑手,网络安全。

第一个是自然灾害,里面有一些蝗虫标本,以及地震。

我摸到了台风,但不是真的台风,而是科技馆模拟的13级台风。我把手从一个小圆孔里伸进去,就感受到了一股强风从下往上吹,风力非常强。

我还看到了龙卷风

龙卷风模拟装置,模拟形成的旋转气流柱。装置底部为圆形,泛着红色灯光,三根金属柱立在周围。中间升起一股旋转的白色雾气,形成龙卷风的效果。背景是展馆环境,有房屋造型和科普展板,画面整体具有科普和科技感。 图片

这个龙卷风看上去是红色的,但是它是一直在变换颜色,我走近了之后就感受到了水汽还有风在空气中流动。

接下来是隐秘杀手展区,这里讲的就是公共交通安全之类的了。

第三个展区是幕后黑手,展览的就是一些关于网络安全之类的东西了。

第四个展区是人防国防,展示了我国边疆的一些指挥所的位置还有一些武器模型。

下一个展区是创新前沿。在这里,展览的是新材料、新能源。

我摸到了石墨烯,这种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它导电和导热的能力很厉害。我把手按在石墨烯石板上,不到十几秒,那块板子就已经很热了。

新能源这里展示的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能源,有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藻类发电。

下一个展区是活力襄阳,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航天类型的展品

一个望远镜(具体是射电望远镜)模型的俯视图。主镜面呈现一个大圆盘状,上面有结构支撑,中心有圆形装置并带有一些线缆。圆盘下方有绿色人工草地,四周有支架支撑。模型外的操作板写有提示标语,有汉英双语内容,包括“禁止暴力操作”和“操作说明”,还有关于“中国天眼FAST”的介绍,还配有一个可以操控的黑色摇杆。整个装置像是做科普展示使用的互动模型。 图片

回答: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展览或科普展台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国天眼(FAST)的模型。以下是详细描述:

模型部分:

1. 整体结构:图片上方是“中国天眼”(FAST)的缩比模型,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圆形反射面,表面由许多小方格组成,模拟真实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反射面边缘由白色金属框架支撑,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类似真实望远镜的支撑系统。

2. 馈源舱:在反射面中央上方,有一个白色的球形装置,带有红色标记,这是馈源舱(Feed Cabin),用于接收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信号。馈源舱通过复杂的缆索系统悬挂在反射面上方,可以移动以对准不同方向的天体。

3. 地面环境:模型下方是一块绿色的人造草坪,可能用来模拟自然环境。旁边还有一个小型的白色建筑模型,可能是控制室或观测站的一部分,上面有通风口和一些细节设计。

4. 视角与拍摄角度:照片是从上方俯拍的,展示了整个模型的布局和结构。模型被放置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以保护其不受损坏。

---

展示说明牌部分:

1. 左侧标志:有一个警示标志,写着“操作”并配有一个手的图标,旁边用英文标注“Violently”,提示不要用力操作设备。这表明该模型可能是互动式展品,但需要轻柔操作。

2. 右侧说明文字:标题为“中国天眼 FAST”,分为两栏内容:操作说明(OPERATION GUIDE):介绍了如何使用这个模型进行演示或互动,例如通过按钮控制馈源舱的位置等。科学原理(SCIENTIFIC PRINCIPLE):解释了FAST的工作原理,包括其作为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功能、如何收集电磁波、以及它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文字中还包含一张简图,显示了操作杆的使用方法,帮助观众理解如何与模型交互。

3. 其他细节:说明牌底部有一条黑色横线,可能是为了防止反光或遮挡视线。在图片最下方可以看到一部分人的头部轮廓,说明拍照者正在近距离观察展台。

---

总结:

这是一张关于“中国天眼”(FAST)模型的展览照片,展示了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附带了详细的中文和英文说明。模型设计精细,旨在向公众普及射电天文学知识,同时提供互动体验。整个展台布置专业,注重教育性和观赏性结合。

我拍了两张。

这就是中国天眼的模型。

在这个展区,我还看到了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的模型。讲解员说他叫聂海胜,是湖北枣阳人,是首个在太空停留100天的中国人。

回答: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身穿中国航天服的宇航员模型,位于一个展览或科普场所内。以下是详细描述:

1. 宇航员模型:模型穿着白色的航天服,上面有蓝色条纹装饰,整体设计符合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宇航服特征。航天服胸前有一个圆形徽章,上面有“神舟”标志和图案,象征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右肩上贴有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左肩上有黄色底色、红色文字的标识,可能是“飞天”字样,代表中国航天员的代号。头盔是透明的球形面罩,内部可以看到两个人的倒影,他们似乎在观察或拍摄这个模型。

2. 背景信息:墙上挂着多个展板,左侧展板上有红色边框,内容提到“聂海胜”,并标注他是“中国第一批航天员”,飞行任务超过100天,执行过3次太空任务,并担任航天指令长。展板上的文字还提到了“英雄航天员”的称号,强调了其在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地位。右侧也有类似的展板,但部分被遮挡,可见“舱内”等字样,可能与航天器内部环境有关。

3. 环境细节:整个场景看起来像是一个航天主题的展览馆或博物馆,墙上布置了多个图文展板,用于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杰出人物。上方有一台显示屏,正在播放相关内容,但具体内容不清晰。

4. 人物倒影:透过头盔的透明面罩,可以看到两位参观者,一位戴眼镜,另一位光头,两人正面对模型,似乎在交流或拍照。

5. 整体氛围:场景光线明亮,色彩以红白为主,营造出庄重而科技感十足的氛围,突出了中国航天成就的主题。

总结:这是一张展示中国航天员模型的照片,结合了实物展品与背景展板,旨在宣传中国航天事业及其杰出人物,特别是聂海胜等航天英雄的事迹。

而且我还参观了中国空间站的模型。空间站被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作用。

我感觉。去太空的宇航员都很伟大,他们值得敬佩。

在最后,我还看到了火箭的模型。

很多人干扰,所以没有拍清。

我摸到了那个模型,它是金属材质的,高大约1.4米。火箭的下半部分是个圆柱,上面是个尖的,最下面还有一个底座。

最后参观的是活力襄阳河童梦乐园。活力向阳展区里面是一些新能源汽车,还有各种襄阳的特色展品。童梦乐园则是有很多可以互动的展品,有救护车,喷泉,还有各种好玩的。

参观完这两个展区,我们又从科学长廊回到序厅。

就此,今日的襄阳科技馆之行就结束了。

参观完科技馆后,我惊讶的发现,现在进步竟如此神速,我真没法想象,以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共 7 条评论
行色匆匆 [楼主] 12小时前
0 
巨型室内装置艺术作品,顶部为现代建筑天花板,三角结构支撑着大片玻璃窗。中间悬挂着一块色彩斑斓、光影变化明显的艺术装置,看起来由无数小块材料拼接而成。整体色调以蓝绿色为主,伴有粉紫色和橙色,表面呈现出波浪、鳞片或网格状的结构,在灯光和自然光下反射出不同色彩,视觉效果非常梦幻且具有未来感。

回答: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极具现代感和艺术感的建筑内部结构,视角是从下方仰视拍摄的。画面中心是一个由大量彩色玻璃或反光材料组成的弧形穹顶,这些材料排列成网格状,呈现出一种类似马赛克的视觉效果。 穹顶表面由无数小块方形或矩形的彩色玻璃组成,颜色以蓝色为主,夹杂着紫色、粉色、橙色和绿色等渐变色调,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光线透过这些玻璃,在不同角度下产生折射和反射,使得整个表面看起来如波浪般流动,充满动感与梦幻感。 在穹顶上方,可以看到建筑的金属支撑结构,呈几何形状排列,线条简洁而有力,与下方柔和的彩色玻璃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结构支撑着穹顶,并通过顶部的天窗引入自然光,使整个空间显得明亮通透。 整体来看,这个建筑元素可能属于一个公共空间,例如机场、博物馆或艺术馆,其设计强调光影与色彩的互动,营造出一种未来感与艺术氛围并存的空间体验。

行色匆匆 [楼主] 12小时前
0 
航天服模型展览。一套仿真的中国航天服模型,胸前和手臂贴有中国国旗和标志,航天服的头盔面罩是透明的,里面可以看到两位参观者的倒影。航天服后方是展览板,上面有文字介绍。背景整体偏科技、航天主题。
行色匆匆 [楼主] 12小时前
0 
室内展厅场景。画面中有几个人聚集在一个白色的火箭模型旁边。最前面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色连帽卫衣,手搭在火箭模型的小翼部分,旁边还有其他人,部分人脸稍微模糊。背景墙上有蓝色和白色的灯光,能看到“智能制造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等字样的标牌,显得科幻和现代感很强。整体气氛像是在科技馆或者科普展览。

回答: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室内展览或科技馆的场景,画面中有多个人物和一些展览装置。

1. 前景:

  画面中央有一个大型白色圆柱形装置,表面光滑,带有蓝色条纹装饰,看起来像一个火箭模型或科技展品。该装置顶部有环状结构,中间部分有类似散热孔的设计。

  一位穿着白色连帽衫的女性站在装置旁,双手扶着装置底部的一个较小的白色部件,面带微笑看向镜头。她的连帽衫上有一个彩色圆形标志,下方印有“Kai”字样。

  她身后站着一位男性,身穿黑色外套,右手搭在女性肩上,表情略显严肃。

  右侧还有一位女性,穿着黑色衣服,佩戴工作证,似乎正在低头看手机或操作设备。

2. 背景:

  背景墙上有多个标识和屏幕。左侧可见蓝色区域写着“智能制造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表明这是一个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展区。

  中间墙上有一个红色发光的招牌,上面写着“软启动”以及一行小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课堂”,暗示这是一个关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教育的区域。

  墙上还有一块显示屏,播放着相关内容。

  右侧墙上竖立着一块标牌,写着“创新前沿展厅”,进一步说明这是一个高科技展览空间。

  远处还有其他参观者,有的在观看展台,有的在走动。

3. 环境细节:

  整个空间光线明亮,天花板上有嵌入式照明灯。

  地面为浅色地板,整体设计现代、简洁。

  展区布置整洁,色彩以白色、蓝色为主,辅以红色点缀,营造出科技感十足的氛围。

4. 人物互动:

  图中人物似乎在参与某种互动体验活动,可能是在模拟发射火箭或进行科普实验。

  他们的姿态自然,表现出对展品的兴趣。

综上所述,这是一张拍摄于科技展览馆的照片,展示了人们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主题展区内的互动场景,重点突出了一款火箭模型装置及其周围的人物活动。

行色匆匆 [楼主] 12小时前
0 
这是一个射电望远镜模型的展览装置。模型放在玻璃柜内,像是中国的FAST(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模型中央悬浮着一个仿真的馈源舱,通过绳索固定在四根白色支架之间。底部的“草地”用绿色材料做成。前方面板有操作说明,包括一根摇杆(手柄),旁边还有中英文的介绍说明。上方有显示屏,屏幕上展示着“新闻科技”“中国天眼”等文字。整个装置展示了射电望远镜的结构及其科学原理。

回答: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名为“中国天眼”的科学模型,位于一个展览或科普馆中。以下是详细描述:

1. 模型主体:

  模型是一个大型的圆形反射面结构,模拟的是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即“中国天眼”。

  反射面由许多小块金属板拼接而成,呈现出银色光泽,中央有一个红色和白色的接收器装置,通过一根细长的吊索悬挂在反射面上方。

  周围有多个白色塔架支撑整个结构,这些塔架呈三角形网格状,模拟了真实望远镜的支撑系统。

2. 展台设计:

  模型被放置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以保护其不受外界干扰。

  展台底部是绿色的人造草坪,象征地面环境,增强了视觉效果。

  玻璃罩上方有一个显示屏,显示“中国天眼”字样,背景为浅蓝色,带有星球图案,营造出科技感和宇宙氛围。

3. 操作说明:

  展台前方有一块信息牌,上面用中文和英文标注了“操作说明”和“科学原理”。

  说明部分包括如何操作模型(如摇杆控制)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介绍。

  信息牌上还画有简图,指导观众如何使用摇杆来模拟望远镜的观测动作。

4. 细节特征:

  模型中的接收器可以移动,通过吊索连接到反射面中心,模拟真实望远镜的馈源舱。

  整个模型比例协调,细节丰富,能够清晰地展示“中国天眼”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5. 环境与光线:

  图片拍摄于室内,光线充足但柔和,避免了反光对模型的干扰。

  背景中可以看到一些网格状的装饰,可能是展馆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这是一张关于“中国天眼”科学模型的展示图,通过精细的设计和详细的说明,向观众普及了这一重大科研设施的知识。

行色匆匆 [楼主] 12小时前
0 
回答: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位于室内展览空间中的互动科学装置。画面中心是一个红色的圆形平台,平台上正喷射出一股垂直向上的粉红色烟雾或气流,形成类似龙卷风或涡流的视觉效果。这股烟雾从平台中央向上延伸,呈现出动态的螺旋状结构,非常引人注目。 在平台周围,可以看到两个金属柱子,它们可能是支撑结构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该装置的组成部分。平台表面有清晰的同心圆图案,可能用于引导气流或作为视觉设计元素。平台边缘有一些文字说明,但由于光线和角度的原因,具体内容不太清晰。 背景中可以看到展览馆的内部环境。左侧有一个模拟房屋模型,其墙壁上有裂痕,似乎是为了展示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模型前方有一块屏幕,显示着相关信息。右侧墙上挂着几块展板,其中一块蓝色展板上写着“震级与烈度”,旁边还有黄色展板,上面有图文介绍,可能是关于地震知识的科普内容。 整个展览空间的天花板是白色的,带有几何形状的结构,地面光滑且反光,显示出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展厅。整体氛围科技感十足,灯光柔和,突出了中央的烟雾装置。 综合来看,这个装置很可能是用来演示某种物理现象(如空气动力学、气流运动等)的互动展品,结合了视觉效果和教育功能,旨在吸引参观者并传递科学知识。

精彩精彩好精彩。這就是親自去體驗了一把真實模擬。太精彩了。

行色匆匆 [楼主] 11小时前
0 

我也觉得特别精彩呀。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